简论创新教育
2018-04-26朱叶
朱叶
摘要:创新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它要求我们在教育思想、管理体制、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广泛参与和综合行动。开展创新教育就是要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使人的全面素质主动地、创造性地得到提高。
关键词:综合性;思想;创造性
一、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习惯、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育实践。它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科学性;它在内容上兼容并蓄,形式上灵活不拘,策略上推陈出新,具有开放性。创新教育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理由。
二、创新教育要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创新教育对培养学生而言,首先要有明确的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创新习惯,我们要打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园地,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重主导、轻主体,重灌输、轻启发,重同一、轻多元的不良倾向,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就会主动求知。教育不能灌输,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主动性,让他们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孩子想学的时候,就是他们学习状态最好的时候。
(1)创新教育管理与制度评价。
创新教育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创新教育的开展和有效实施。对于创新教育管理的评价可以从创新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创新教育制度的建设、创新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考察。
创新教育制度包括创新教育管理制度、创新教育督导评价制度和创新教育考核制度。完备的管理制度是创新教育顺利发展的保障。由于外界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相关领导对创新教育过程的监督和指导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的监督和指导不宜过于频繁,否则易造成创新教育实施工作人员的不满情绪的产生。另外对创新教育工作的考核需要有明确的考核目标体系,考核的结果可为以后创新教育的开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此外,高校应抽出部分领导专门担任创新教育的管理职务。这样才有条件对创新教育的开展统筹规划,协调和发展其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关系,为创新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另外要在此基础上分化基层创新教育管理执行队伍,为创新教育的开展和评价考核提供第一手的数据资料,更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创新教育投入评价。
创新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一定的条件,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
物质资源投入是高校开展创新教育活动的物质保证。逐步改善教学设备,扩大创新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规模,保证学生有地方进行创新实践。由于校内的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创建创新教育基地方面存在严重的场地短缺和资金匾乏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部分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利用校外企业的资金支持进行研究学习,一方面解决了资金的问题,而且还为以后毕业生的就业多提供了一条出路。高校要设立创新教育的专门经费,为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证。另外可通过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来提高创新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3)创新教育内容评价。
创新教育内容评价主要包括创新课程设计和创新教育学习能力两方面。
创新课程设计要从以专业为本转向以大学生为本,着重考虑大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卓越人才。在创新课程的开设方面,要遵循大学生培养的规律,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阶段教育教学的特点,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精心设计。任课教师对大学生非常了解,在创新课程的设计中,要发挥好任课教师的课程能力。在创新课程设计中要分析学生的需求,做到因材施教,避免用整齐划一的内容对待个性不同的学生。
(4)创新教育成效评价。
创新教育成效是创新教育活动最终所达到的状态。
创新教育成效可从学生学科能力提高、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参与率、学生在学科能力竞赛和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中获奖率及论文发表量等方面来体现。通过发表论文的方式激励教师进行创新教育方面的研究,教师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更能深化对创新教育的理解。
三、创新能力可以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来培养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有关的心理训练,如:自信心、坚持性、抗挫性的训练。要让学生明白创新并不神秘,只要勤于深思、善于发现、大胆实践,就能够有所创新。要为学生提供一些成功的机会,尽可能让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使之有一种“我能行”的心态,还要培养学生的坚持性与抗挫性。创新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劳动,在创新的过程中往往要走弯路、摔跟头,教师要用名人的典型事例来教育学生,使他们能够在创新之路上坚定地走下去。此外还可开展有关活动,为学生创新提供舞台,如:开展兴趣小組活动、小发明竞赛等。
四、提高教师素质,适应创新教育需要
开展创新教育,教育工作者要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创新型人才要由创新型的教师来培养。为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要树立创新教育的教育观和质量观;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要有适应创新教育的教学策略。创新教育是一项新课题,在教育策略上要刻意创新,要把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作为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的出发点。教师要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模式,要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旺盛的求知欲,要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高尚的思想品德、朴素的生活作风,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结论:
创新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在教育思想、管理体制、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鼓励学生在创新中不断进取,努力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
[3]陆志平:《激活创造的潜能》,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张卓玉:《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