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保并重 学用结合

2018-04-26赵琳马爱娟

神州·中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教育融合

赵琳 马爱娟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载体,正面临着大面积被遗忘、遭损坏、趋消失的严重威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已日益紧迫。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职业教育的意义,并以山东青州非遗保护工作为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职业教育的工作方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职业教育推广价值三方面进行探讨。真正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研究中去,实现学校、学生和“非遗项目”的三赢,使教育传承在“非遗项目”保护中得到提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教育;融合

非遗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其特点主要为定向明确、术业专攻、注重实操、因材施教、工学合一。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与创新上,地方高校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应该大有作为,职业教育中开展“非遗”教育非常重要。职业院校应围绕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结合本地“非遗”资源和专业课程建设以及第二课堂开展“非遗”教育,同时加强“非遗”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传承人培养,使高职教育成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相结合的最佳方式。

一、非遗走进职业教育的意义

探索将非遗文化与职业学校教育融合的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联姻非遗元素,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职业教育是重视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非遗元素的注入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铸造学生的文化品格,培养学生民族情感、国家观念、社会责任,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职业教育注入非遗文化内涵,成建制地培养高技能人才,让社会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希望。

2、为非遗注入活力,提高传保力度。

学生在参与非遗活动期间,首先自己学习了相关知识,其次是向身边的人做非遗保护传承的宣传,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升其认知和评价的能力,形成应有的文化自信、自豪感以及基于价值认知的文化传播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学校的责任。

3、提升职业学校知名度、吸引力。

职业教育“融汇古今”在教学方式、人才培养上探索的一种创新。“非遗”的称号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职业学校的知名度、吸引力,为学校的发展拓展空间。

4、培养学生兴趣,扩大传承人队伍。

要注重教育传承,充分发挥非遗文化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将富有民族精神的非遗知识纳入学校课程。并通过课程教育、展览展示、技艺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们对传统技艺的兴趣爱好,提升对非遗项目的认知力和鉴赏力,扩大传承人队伍。

二、非遗走进职业教育的具体工作方法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力量是政府和社会,走进校园也仅仅是浅层的宣传和表演,如何把非遗项目和传统文化根植于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校园中得以传承和发展,现在做的还较少。

(一)制定实施方案

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引线,挑选适合于在职业学校中开展传承和发展的项目作为试点,制定非遗项目进校园的实施方案。例如,青州利用当地职业学校专业齐全,師资力量雄厚,民族气息浓厚等丰富的优势,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走进学生,走进课堂,如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在实验班级中开展教学改革,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渗透于教育教学内容中。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合于职业学校的教学体系,将民族文化植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能力。

(二)实施内容

传统音乐、舞蹈、曲艺、传统体育与游艺竞技类:

1.前期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参加,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铸造学生的文化品格,培养学生民族情感、国家观念、社会责任,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2.中期通过活动的举办,展示社团风采和影响力,通过活动举办,提升社团成员团队意识。

3.让社团活动走出去,利用清明、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时间在东夷广场、宋城、青州古城、古街进行活动展示。

传统技艺类非遗文化产业项目:

1、在学校相关专业开设非遗课程,如食品产品类、工艺美术类、等课程。

2、鼓励学生到企业实习锻炼,在实践中学习掌握技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3、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实现校企合作,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学生未来就业机会。

(三)建立教学体系,制定校本教材。

教师和传承人合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于职业学校的教学体系”,创新非遗项目的校本教材,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教材,以达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职业教育教学之目的。

三、非遗走进职业教育推广价值

1.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可推广至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适用于职业学校,也可以嫁接于普通中小学,甚至大学。

2.为各地的非遗项目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提供有效借鉴。

3.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铸造学生的文化品格,培养学生民族情感、国家观念、社会责任,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目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化建设成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高校“非遗”教育面临的诸多挑战和问题,建议从学科基础理论、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建设、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等方面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学科化建设与教育工作。

非遗走进职业教育,是履行高等院校职责的具体表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最好措施之一。将非遗与高校科研、教学相结合,有利于专业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非遗与职业教育融合不是一个独立的,短期的活动,而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势必成为非遗传承接续的重要载体和媒介。

参考文献:

[1]普通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行性的研究--以河北科技大学为例 苑岚冰.2010.河北师范大学

[2]论高校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郑颖.2008.社科纵横

[3]高校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 尹国有.2004.光明日报

[4]浅论高职教育中的“非遗”教育 徐夕人.2013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教育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