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微课,让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更加简单
2018-04-26田俊
田俊
摘要: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下,教学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出现了微课这一产物。而微课凭借其诸多优势,在教育教学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文就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之中微课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可以满足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需求。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微课
微课的出现与兴起,得到教育教学的青睐。在推动农村教育教学改革中,微课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所以,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的使用微课,就能够让教学变得更加的简单。
一、借助微课,开展课前有效预习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预习是不可少的,教师应该可以利用微课,为学生准备之后需要学习知识的相关信息资料,如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平生简介、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让学生对于作者以及文章的大概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图片和信息。另外,在预习环节,针对学生不太了解的知识点,可以先自行的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询问老师,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总结,用微课的形式,将其中的重难点凸显出来,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来进行反复的观看。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课文的全方位理解能力,并且也可以实现农村初中语文学习效率全面提升[1]。
二、借助丰富多彩的微课视频,强化对文章意境的理解
利用微课丰富多样的特点,语文教师可以提升语文阅读的实际效果,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来,进而提升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如,在《故乡》的学习中,在开篇有这样一段: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并且在回忆故乡的时候,写道: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当看到眼前的故乡与回忆之后的故乡存在明显不同的时候,通过这样的文字对比,学生虽然可以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但是对于情感的变化理解确不够深刻。在这一时刻,教师就可以选择微课,通过图片的方式来呈现出回忆之中的故乡与现实之中的故乡究竟有何区别,然后播放与情境相匹配的音乐,从而烘托课文所想要表达的意境。另外,因为身处农村,可以找寻本地区10年前的照片,然后与现状相互的比较,让学生真实的感受一下,进而加深对作者想要表达情感的理解。
三、合理运用微课,实现高效的练习与讨论
合理的利用微课,将其直接运用到语文的练习与讨论中来,也可以凭借微课的优势,让练习更加准确,让讨论更具针对性,具体而言:第一,练习,就是通过反复的一系列动作与习题写作之后,形成一定的技巧与技能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专题分析就属于这一个方面。如,《病句分析专题之搭配不当》的微课设计之中就有十几个相互不搭调的练习题,通过反复的练习,就能够找到类似问题的解决思路。因为一个专题下面包含了诸多的知识相关点,如果按照教材的进度来讲解,因为知识点相对零散,就会影响学生的记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微课,按照上课的进度来上传,形成专题,并且将其制作成为专题包,让学生下载学习,从而加深记忆。第二,讨论,即由班级里面的学生共同来进行某一个话题的讨论,利用讨论,实现高效学习。围绕一个中心点,通过微课将讨论的中心表现出来,然后由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共同的讨论,相互的启发,利用集思广益的模式来开展学习[2]。
四、借助微课解答,讲解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能够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进而调动学习热情,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借助微课教学,就可以将课文之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提炼汇总,将文章的主题、教学的目标、表达的情感都结合与展现出来,同时,利用启发性问题的设计,就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在《背影》这一篇课文的学习中,文章需要掌握的重难点在于,如何去体会作者利用“背影”来表达出对于父亲深深的爱。所以,在利用微课的时候,首先就可以将描写背影的四个细节呈现出来,进行分析,因为四处“背影”所描写的特点都有所不同,但是都是对父亲形象的直接刻画。这时,学生对于背影细节的描写就可以做出更加准确的理解和体会,通过微课的演示,将四处背影的描写逐一的表现出来,并且进行分析,其中包含了每一次背影的写作手法、描写特征、思想情感等,都能够全面而细致的呈现,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父亲这一个形象的感悟,同时也能够突破学习的重难点。所以,利用微课演示的方式,就可以直接呈现出重难点,利用清晰的脉络,逐渐加深学生对于文章整体性的理解。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的使用微课教育,不但可以对当前农村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提升农村初中语文教師的专业素养,同时也可以帮助农村初中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帮助其培养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以及语文能力,让学生在微课的“引领”下,更好更快的掌握语文知识,实现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英.关于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8(11):64.
[2]温小兰.如何用微课“点燃”初中语文课堂[J].考试周刊,2018(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