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高校跨文化国际交流平台构建分析

2018-04-26曹慧敏

神州·中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交流平台国际交流文化交流

曹慧敏

摘要: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众所周知,在国际学界公认高校主要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将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职能提出来,确认了学界一直在呼吁作为高校第四职能的“文化传承创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把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大学的“第五项职能”,是大学建设理念的创新和发展。对于扎根中国办大学,对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国际交流;56+

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日益加速,我国高等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活动也呈现系统化、多样化趋势。国际化在给高校带来广阔市场前景的同时也创造了激烈的竞争环境,高校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着力提升自身形象。本文通过分析跨文化国际交流平台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等问题,深刻剖析当前国内高等院校构建跨文化国际交流平台的重要性、创新性,并对其给予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跨文化国际交流平台构建意义

跨文化国际交流平台构建应依托各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民族院校,探索设立56+民族跨文化国际交流中心,力图促进我国56个民族文化和国际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在交融中自信、在自信中繁荣。具体价值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跨文化国际交流:在民族文化交流的基础上,融入国际文化因素,使民族院校同学不仅能跨民族,而且跨国家地进行文化交流,从自己的民族文化中走出去,包容其他民族、其他国家文化,实现文化交流、碰撞、融合。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优势,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促进56个民族与国际文化的深入交融,在交融中实现“民族文化自信”;

(2)平台主题交流:通过跨文化国际交流平台(菲斯科舍),采取“线上+线下”、“固定+移动交流”等途径,开展文化沙龙、历史文化典型地参观、文化主题体验、夏(冬)令营俱乐部等活动,探索有效方式,使之具有可行性。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方针,通过探索设立“固定+移动”的方式,促进我国56个民族文化与国际接轨。同时应积极倡导与支持国内高等院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充分发挥院校优势,实践高校的第五大职能——“国际文化交流”。

二.跨文化国际交流平台构建背景及其实践功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依附于任何组织的跨文化国际交流平台都应具有如下功能:

(1)“线上+线下”:借助跨文化交流中心,研究56个民族文化“线上+线下”的深度交流方式,即在现有56个民族文化的现有交流过程中,利用网络在线,促进线上认识,线下交流。

(2)“固定+移动”:借助跨文化交流中心,研究56个民族文化“固定+移动”的国际交流方式。在促进民族文化与国际友人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固定下有效的交流方式(比如文化沙龙)和移动交流方式(比如民族文化典型地体验)。

三.跨文化国际交流平台构建过程中应研究的内容

(1)民族文化交流、国际文化交流的现状调查与成因分析。通过实地调查,现场访问等方法,了解各民族同学之间、国际同学(留学生)与国人之间交流的状况,分析同学们对外民族的看法;通过查阅文献等方法,探索形成文化交流现状的成因,并基于此构建文化交流平台。

(2)统计同学对跨民族、跨国家文化的了解程度和了解需求,并基于此作出多样化平台设计。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我校民族学生对他民族、他国家饮食、婚俗、语言文化的了解程度,并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对异族文化、异域文化的需求与渴望。

(3)“56 International Culture Center”(56+ 跨文化国际交流中心)的设想并构建。基于开展文化沙龙、历史文化典型地参观、文化主题体验、夏(冬)令营俱乐部等活动,探索出有效的文化交流方式,并建立切实可行的文化交流网络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以、固定移动相衔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四.跨文化国际交流平台构建过程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研究方法

(1)网络平台问题:网络平台是破解我国民族高校大学生乃至全社会文化交流形式局限、文化交流不畅问题的创新途径,但建立这样一个平台需要网络技术的有力支撑,尤其需要深度挖掘微信平台的功能,也需要相当的英语水平;

(2)移动平台问题:移动平台是打破各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各自为阵局面的又一新途径,但如何适应各方需求、采取何种方式达至各方需求是需要深入调研的。

为了解决上列问题,研究发现在构建跨文化国际交流平台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如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的研究文献,了解当下民族文化交流、国际文化交流的现状,整合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从分析和研究中得到启示,也发现不足并有所创新。

(2)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制定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校内外各民族同學以及研究生同学进行是实地调查,获得有针对性的现实材料,了解受众关于文化交流的态度与看法,探索有效的文化交流方式,为最终建立跨文化交流平台奠定基础。

(3)实践尝试法。通过具体的实践运作,在实践中总结理论预期与实践的差异,再进一步总结和实践。

当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当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更大贡献时,对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通晓国际事务和规则、业务精湛、外语娴熟的新时代国际化人才的渴求愈加强烈。发挥好大学的第五功能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现实选择,是树立文化自信、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的客观需要。我们要时刻清醒,发挥好大学的第五功能绝不是照搬西方的模式改建中国的大学,绝不是拿起西方的尺子来测量我国的高等教育;既不要仰视也不要俯视外部世界、外来文明,而是以平视的眼光和谦逊、理性、积极的心态,去稳步推进国际合作交流。[1]

参考文献:

[1]张小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北京教育》杂志http://www.jyb.cn/zcg/xwy/wzxw/201801/t20180122_ 941010.html

猜你喜欢

交流平台国际交流文化交流
打造中原武术国际交流新IP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国际交流与合作
文化交流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