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文化在县镇小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2018-04-26张振华
张振华
摘要:一所学校拥有了历史,便有了时间的厚度、文化的积淀。从教育传承的视角去观照学校的教育细节,归理学校的教育作为,反省学校的教育理念,明晰学校存在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为当前学校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可能,以期彰显学校优雅的教育风度:谦恭、厚重、大气、冷静、理性、从容,从而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持续发展。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史;作用
校史文化既是物质文化,又是精神文化,校史是对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指记录学校建立发展和变迁的过程的文献资料;是一所学校的成长记忆,以其可靠性、真实性、直观性的特点和丰富的内容成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和载体。校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居于重要位置,是当下学校建设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与资源。通过对校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成为校本文化资源,从而奠定文化基础,形成文化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并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使广大师生了解学校的校风、校情、校训、发展轨迹和优秀文化传统;感受学校在发展中取得的成就;继承学校人文精神内涵,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增强校园的凝聚力;以史为镜,以人为镜,以史育人,用长期形成的校园文化传统熏陶、教育、感化、激励师生。,校史还是透视一所学校的窗口或名片.校史研究与编纂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已经越来越被人重视,但在相同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在面目相似的校史中写出自己的特色来,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校史,不仅是物态化的史料的累积,更是人的活动与精神的凝结.注重校史研究中人文化的探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将发挥重要的功能。
一、教育激励作用
人的积极性是以合理的需要得到满足为基础的是由受需要制约的动机推动的。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生理的,也有社会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人只有在受到激发和鼓励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最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产生最高的学习、工作效率。校史文化包含有校史文本和校史展馆,校史文本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学校深厚历史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爱校的情怀,激发他们“为校争光,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奋斗热情;校史展馆可以图文并茂地展示学校历史沿革、发展历程、年度大事记、人物传记等,有效地激活了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的竞争心理、荣誉心理、进取心理和积极向上心理,可以长期激励他们勤奋工作、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报效国家;让师生从中看到学校发展变化的辉煌历程,了解学校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感受学校兼容并蓄的博大文化和办学特色,也认识一批批镌刻在校史册上的名人“学长”,这会让师生抑制不住骄傲,激发起为校争光添彩的美好愿望。
二、彰显学校特色
校史文本一方面遵循基本史实,理顺学术脉络,另一方面是从铺叙中总结出这个学校文精神和学术传统,即学校发展的精髓,必须强调学校治学传统和人文精神,突出学校的学风和个性。因此,校史文化最能彰显一所学校的特色,即是其独特的人文精神。
笔者所在的学校创立于1820年,五易校名,生于贫瘠,长于艰难,成于奋斗,既与大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又见证着甘肃河西地区历经清代、民国、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对解放初到文革期间,师生苦教、苦读、半工半读的精神令人动容,突出了丰富人文化史料,彰显了学校“严”(从严办学)、“苦”(苦教苦学)、“细”(细化细致)、“实”(务实求真)的办学特色。
三、传承学校精神
每个学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有丰富的文化积淀,这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而这些积淀里面集中反映的是学校主流文化、先进文化,是学校教育价值观念选择,也是学校的精神所在。我们知道,一个学校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精神塑造和文化傳承。校园文化传承和校园精神提炼,与校史研究有着相互依存关系,因为校史具有存史、教化、激励、交流、资政等功能,学校可以从从校史研究中,获取学校发展历史经验和教训,传承办学过程中教育理念与精神文化。因此,校史既是学校各方面工作成就浓缩的精华、一本生动的教科书,也是学校传统精神映射和风格特色的集中体现。
人的历史是最具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是校园精神的核心。校长、教师、学生三者构成了学校文化核心,校史中的这一精神核心,对学生的教育具有深远意义。一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让学生通过了解校史,了解母校发展历程,了解为学校建设与发展做出过贡献的师长、校友,使其身心融入学校传统精神传承之中,就是陶冶其性情,培养其人文素养。二是用人文精神传统熏陶、教育、感化、激励师生。校史资源中的历代领导班子和潜心育人的教师以及众多杰出的校友是学生最可信赖的资本,结合其令人感怀的遗闻逸事,自然让学生领会到一个学校经久不衰的精神,体验到深厚的文化实力和风格。而这些代代相传的可贵精神,以及后继者的发扬创新,自然激发师生的热情,逐步会让学校精神内化为学校人的气质。
四、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校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学校最具品位的东西,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只有赋予学校高品质的文化内涵,提升其品位,才能保障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将校史文化融人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不仅体现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学校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育人功能。一是将校史文化融合于校园环境建设中,如校园中的名人塑像、校训碑墙、道路名称等都彰显一所学校办学历史的文化气息,二是将校史作为校本教材,纳入课程教学,拓宽了教育途径,提升了学校教育的厚重感。
五、凸显励志作用
校史在记述发展历程时,总是以时代人物为主线,集中体现时代背景下教育先辈们艰苦创校历程中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对师生有着良好的激励作用。笔者所在的学校在清代乾隆时期属私塾,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当地县志记载,地方官员和社会贤达多次上书官方批准建学堂,直至清嘉庆年代才得以批准,建立了官办书院。后历经旧中国的血腥风雨和日寇飞机轰炸的蹂躏,历经民国大地震等因素,遭遇毁灭性的损坏,学校条件极为艰苦;后来在当地群众和教育前辈的努力下,在废墟上得以重建;也曾迎来新中国成立的第一缕朝阳;曾遭遇文化大革命干扰破坏的切肤之痛,也沐浴改革开放和煦的春风。校名虽几经更迭,但创始人的苦心经营,执教人的言传身教,学子的社会责任感,始终感召我们、激励我们,使我们教书育人的宗旨和爱国进步的信仰始终不渝。这部校史是一部艰难的抗争史,也是一部当地教育人不断拼搏的奋斗史,这种敢于抗争、重视教育的不屈精神有利于激励师生学习先辈,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
另外,知名校友的成就同样激励学生斗志。知名校友是指在本校完成学习并在社会相关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毕业生,他们是学校办学历史中的宝贵财富。笔者所在学校近200年的办学历史,培养大批的精英学子,他们或为学界名师,或为政界名人,或为商界新秀,在各自领域绽放光彩。由于这些知名校友与学校存在着天然的学缘或地缘的关 系,他们今日的成功之径,就是明日在校学子努力发展的方向。这些知名校友的成功为在校学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增加了在校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荣校意识。
六、彰显底蕴魅力
学校的品位来自于学校的文化、精神、特色和底蕴,来自于教师的精彩和学生的出彩,而这些恰恰是通过厚重的校史文本和丰富的校史展馆来挖掘和展示的,所以,校史文化具有传承教育精华、彰显底蕴魅力的作用,促使学校结合实际去打造学校教育的新特色,形成新经验,攀升新平台。一方面具有促使学校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守正的魅力,她传承了教育精髓,指引代代教育人守土守责,自觉承担使命担当,正确面对基础教育育人工作。另一方面具有培养人才价值观的奠基魅力。历经岁月砥砺的学校精神为构建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立了新的坐标。从而勾画了学校发展愿景,概括出其通俗易懂的外显成长样态。其三,在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失衡的今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然呼唤其精神芯片——家国情怀。这样的情怀,是“大”我,是价值观的认同与契合。作为教育人,从学校诞生之日起就有了民族、社会的责任担当。百年的公益传承,一代又一代教育人的教育与使命的链接。具有精神的学校需要有这样的家国情怀,每个人都要成为公益的实践者和代言人。笔者所在学校在创建初期,就提倡公益事业。早在1905年就倡导专门接受贫民就读,学校除普通文化课外,还设木工科,以为将来谋生之出路。百年以来,学校致力于“家国情怀”公益精神在不断传承并成为天下情怀。
总之,校史文化以其独有的魅力,厚重的底蕴,体现了气深远意义的教育价值,为今天的学校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
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县镇小学校史文化建设与教育功能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7]GHB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