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乡土文化构建农村特色教育

2018-04-26杜学刚

神州·中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教育

杜学刚

摘要:农村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乡土文化是中化文化的鼻祖,占据半壁江山。我国有超过百分之五十的人口在乡村,如何搞好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是以实际行动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举措。因此传承乡土文化构建农村特色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乡土;文化;教育

一、陇西主要的乡土文化

(一)李氏“故里”,丝路重镇

陇西因在陇山以西而得名,自秦置陇西郡,汉设襄武县以来,陇西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重镇,是陇右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以古老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彪炳华夏文明史册,尤以天下李氏的“郡望”和“故里”而名扬海内外。陇西李氏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世界李氏之根,也是李氏发祥、成长、繁衍、迁徙之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被世界公认的陇西李氏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巍巍陇山,泱泱渭水,孕育了内涵丰富、源远流长的陇西李氏文化。甘肃省原省长张吾乐1995年向海外发表《诚邀五洲宾朋,共同开发甘肃》广播讲话时称:“陇西李氏文化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

以陇西为郡望、以盛唐为旗帜的陇西李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代有伟人,英贤辈出,播迁各地,享誉中外,李姓是华夏诸多家族种姓中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的巨族大姓。周有老聃、秦有李斯、汉有李广、“后汉二十八将”、“秦王府十八学士”、“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浩如烟海,数不胜数,特别是唐代李姓王朝的建立,使李姓氏族由中兴发展到大兴。

(二)陇西从“千年药乡”到“中国药都”的华丽蝶变

近年来,陇西县抢抓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实施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省上全力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药都”和创建“绿色道地”品牌的目标,立足资源优势,狠抓基地建设、龙头培育、精深加工和仓储物流等重点工作,全县中医药产业初步形成了种植标准化、加工精深化、仓储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的发展格局,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中医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全国中药材(黄芪、党参)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目前,该县中药材年种植面积35万亩左右,总产量达9万吨,静态仓储能力达到80万吨,年加工转化各类中药材30万吨,年交易量100万吨,实现税收2.68亿元,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带动该县经济增长、农民致富增收的新支柱。

2016年,国家质检总局命名甘肃省陇西县为“全国中药材(黄芪、党参)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陇西白条党参”“陇西黄芪”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申报注册“惠森”“中天泰科”“陇山渭水”等产品商标30多个;中天药业生产的“红芪口服液”具有完全知识产权,是全国独家准字号绿色非处方类药品。同时,坚持向科研要品牌,中天药业组建成立了“陇药工程研究中心”;组建成立了甘肃陇西中医药产业研究院、甘肃陇药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中药材检测中心和中药材种子种苗检测中心“一院三中心”,围绕中药材标准种植、科技成果转化、质量检测、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为促进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精心培育乡土文化认同,传承乡土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依托,注定会走向迷茫。衡量一个国家强大与否,不仅看它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军事实力等,还要看国民对文化的认同感。近年来,乡土文化信仰持续低迷,因此,强化乡土文化的认同感迫在眉睫。

(一)认清现状,抓住主流

乡土文化的基在农村,根在农民,要守住这块阵地,必须认真分析农村现状和农民群众的组成结构。在城乡统筹发展逐步加快的今天,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已不复存在,其主流有三。一是留守農民,占到3亿左右,主要由传统或专业务农人员、农村空巢老人和学龄前儿童组成。二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大概有2.4亿,其中有1.6亿长期外出务工农民、0.8亿迁徙式农村务工人员。三是农村在校学生,大概占到1.2亿。分析当前乡土文化发展与农村农民现状,不难看出,乡土文化人材聚集在第一类主流群体;乡土文化传承断流在第二类主流群体;乡土文化发展的寄托在第三类主流群体。抓住第一类群体,就能保住乡土文化的传承人才;抓住第二类群体,就能疏通乡土文化传承发展的断档;抓住第三类群体,就能够培育出传承发展乡土文化的新生力量。

(二)加强宣教,提高认同

要培养乡土文化认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对乡土文化的认知。长期以来,城里人总有这样的认识:乡土文化的传承实践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底层村民们的事情,在这个“新时代”中坚守“旧事物”应该是他们的责任。而广大农民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生存问题,身份问题,现代与传统的冲突问题,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挤压与不公正等等,以前所未有的矛盾、冲突方式存在,时时处处影响着乡村生活与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相当一部分农民,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在接触到城市文化、外来文化后前所未有地呈现出一种心理上的盲从、甚至是膜拜,过于盲目地否定乡土文化,视其为过时的、落后的文化。因此,要提高乡土文化认同,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力度,纠正这些错误的认识,改变广大农民群众对乡土文化的认知。

(三)从小培养,沿承“人脉”

乡土文化要传承发展,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也要有选择地沿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特别是要重视从小抓起,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不仅要抓好农村在校学生,也重视要抓好城市学生的培养教育。对此,国家应充分利用好学校这块阵地,组织力量认真编专题教材,让乡土文化教育走进大中小学课堂。让农村学生拿起教材,就能够对家乡文化产生自豪感,以激励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豪情壮志;让城市学生拿起教材,就能够对故乡文化产生亲切感,以引导其寻根问祖,报效国家的人文理想。

参考文献:

[1]生态视域下的村小教育资源配置策略[J].孙刚成,翟昕昕,刘文文.课程教学研究.2016(10)

[2]乡土文化价值认同与文化自信的培养——河南信阳雷山小学茶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赵志雄.中国教师.2016(16)

[3]乡村学校教育视域下乡土文化的断裂与传承[J].李长娟,王珏璟,赵准胜.教学与管理.2016(16)

基金项目:2017年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传承乡土文化,构建农村特色教育》课题批准号GS[2017]GHB02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