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庆阳香包的历史文化
2018-04-26夏玲莉杨敬营陈欢蒋永强
夏玲莉 杨敬营 陈欢 蒋永强
摘 要:香包,亦可称香荷包,所谓“荷”即是荷袋,戴荷之意。而庆阳香包又是香包文化中的佼佼者。庆阳香包又称绌绌,是甘肃庆阳的一种汉族民俗物品。该地区的香包依照庆阳独特的陇东剪纸的纹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绣品。本文将通过庆阳香包的起源,香包艺术,以及文化意义这几方面来说明庆阳香包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庆阳;起源;香包艺术;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01
庆阳市位于中国大西北,坐落于黄土高原之上,在中国的版图上宛如一片芭蕉叶,铺展在甘肅的最东部,因此也被习称为“陇东”。全市辖西峰区、庆城县、镇原县、宁县、正宁县、合水县、华池县、环县8县(市),146个乡(镇)。远在20万年以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就有了早期农耕。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庆阳地区拥有许多的古老文化,而香包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1.庆阳香包的历史起源
关于庆阳香包的起源学界有很多种说法。
一是岐伯创制说,古时候的人们经常要到丛林里捕猎,经常被毒蛇和蚊虫咬伤。为解决这个问题,岐伯把配制好的中草药用荷叶,树叶之类的包裹起来让人们戴在身边来防疫驱虫。在慢慢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用布料缝制而成的各种香囊。
二是古代劳动人民发明说,其实这个说法和岐伯创制说的原因是有很大的相同之处的。古代人民在田间劳作时,难免会受到各种蚊虫的威胁。人们发现把具有香味的草药放在布袋里具有很好的驱虫效果。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佩戴带这种布袋,久而久之香包也就产生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定情信物说,认为香包最早是古代女子送给意中人的定情信物。其实上述几种说法都有它的合理性,但从庆阳人民佩戴香包的时间上来看,似乎前两种说法的可信度更高一些。庆阳当地百姓多在端午节前后佩戴香包,这段时间正是一年中蚊虫肆虐,疫病流行的湿热季节,从香包的制作材料看,香包内部无一例外添加了可以防虫的香草,因此香包就具有了驱虫防毒的功效。结合这些因素来看,庆阳人佩戴香包还是为了祛病防身,保护健康的。由此也推断出“岐伯创制说”和“古代劳动人民发明说”更具有说服力。但究竟是岐伯还是劳动人民发明了香包,已无从考证。
2.庆阳香包艺术
庆阳香包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目前种类已不仅仅局限于原有的形式,而是衍生出了多种类型。种类繁多,风格独特已经成为其突出的特点之一。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庆阳香包外形主要分为立体型或是半立体型,二维或三维两大类。在图案方面庆阳香包丰富多彩,在寓意方面其也是乐观积极的,每个图案上的文化寓意也有所不同。其实庆阳香包不仅在造型和图案上有很多讲究,在色彩的使用上也是大胆强烈的。它的颜色大都用原色和纯色,强烈鲜艳,火红热烈,很少使用灰色和复色。庆阳香包在色彩元素的塑造上一直遵循着以下几点:(1)色彩的象征与互动。不同的颜色是蕴含着不同的寓意的,色彩的象征性与色彩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这两种元素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自然的产生了属于它们的象征意义。(2)以色扶形。庆阳香包多是平面的,香包整体的立体感就会差 。这个时候就需要色彩来弥补这一缺陷。因此香包在绘制图稿的时候,都是先绘制好主题图形,然后烘托周围气氛的时候利用色彩的原理,通过科学合理的形色互动,达到以色提形的境界。让人在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增加香包的立体感。(3)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庆阳香包经常采用对比色和互补色来增强色彩的对比,追求色彩的多样性,很少用邻近色或是同类色,这样的效果出来就会更加醒目,鲜明,既能符合大众的审美,还能体现浓郁的民俗文化。
3.庆阳香包的文化意义
庆阳香包以其独特的魅力,从寻常百姓家一路走来,出现在了民间和皇家所有的日常生活以及节庆习俗中,成为最拨动人们情怀的宠物。馈赠也好,情定也好,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祝福。庆阳香包的造型及装饰取材十分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无论从内容、形式、造型到色彩都是独具一格的。它的风格古拙单纯,拙朴粗狂,朴实无华。庆阳市通过香包节使香包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庆阳香包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也是庆阳人民时代传承和守护的精神家园,凝结着千年以来庆阳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凸显出庆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庆阳人民以精湛无比的技艺传承了民族历史文化留给他们的使命,用勤劳的双手,绣出他们的愿望和真挚的感情,为中华民族本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他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母亲的针和线:刺绣与香包》 甘肃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年.
[2]余正东 《庆阳香包》 兰州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年.
[3]刘学莘,宋魁彦 《庆阳香包图案表现技法探究》 美与时代(下半月) 2009年.
[4]许小兰 《庆阳香包造型设计研究》 丝绸之路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