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杜甫诗歌的文化传承力

2018-04-26贺致远张璐

青年文学家 2018年9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杜甫诗歌

贺致远 张璐

摘 要: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是文学领域中的瑰宝,其诗歌风格多样,内涵深厚,体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反应出贫苦人民的艰难生活,同时,杜甫的诗歌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对前人诗歌点化传承,因此其文化传承力较强,为当代文学创作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基于这一情况,本文针对杜甫诗歌的文化传承力,分别从杜甫诗歌对前人诗歌的点化传承、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以及对诗歌语言的运用三个方面展开探讨,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进一步阐明杜甫诗歌在文学领域内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杜甫;诗歌;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0-01

引言:

新文化运动时期,“启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而为了支持新文化运动,开启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而在面对杜甫诗歌时,文人们却陷入了两难状态,一方面杜甫的诗歌内涵深刻,是跨越时代的经典,无法彻底回避,另一方面又要保留在保留诗歌真意的同时,使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由此可以看出,杜甫的诗歌在文化思想层面具有的广泛影响力,时至今日,杜甫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影响力丝毫没有减弱,而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正是由于杜甫诗歌深厚的文化传承力,因此有必要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进一步探讨。

一、对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

杜甫诗歌的文化传承首先便体现在儒家思想的继承方面。唐代思想空前开放,统治者出于政治的需要,将儒家思想融入到治国中去,而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律法、科举等方面。而杜甫则是在真正意义上奉行儒家思想的唯一一位诗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杜甫的行为、文学创作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尤其是仁爱、忠等儒家精神的核心,更是成为杜甫诗歌创作的永恒主题。杜甫对儒家思想有着深入的理解,随后将深厚的感情投入到创作中去,同时应当注意的是,杜甫所理解的忠君爱国,并不等同于儒家的愚忠,反而对于皇帝不顾平民安危的行为进行批判,这也是杜甫诗歌对于儒家文化的一种超越。

后人对于杜甫作品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进行肯定并继承,延续了杜甫作品中的爱国、人文情怀。例如闻一多将杜甫为“一等”诗人,并围绕杜甫及其作品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认为杜甫所代表的是平民,尤其推崇的是杜甫的爱国精神,而闻一多在其作品中也表现出相同于杜甫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厚爱,关爱天下苍生,如《飞毛腿》中“这景象是多么古怪多么惨!天呀!这样的村庄留不住他们”,对战乱的描写让人联想到杜甫《三吏》等一系列作品[1]。

二、对前人诗歌的点化传承

对于前人诗歌的优秀作品,杜甫进行了点化与传承,杜甫信奉读书对于创作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如杜甫有诗句“云白山青万余里”,就是改于沈佺期的句子“云白山青千万里”[2]。此种对前人诗歌进行变化,将其变为己用是杜甫对前人文化的一种传承。同时杜甫认为,这一点化前人诗歌的创作方式不宜多用。但是,目前人们在创作过程中仍然将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一条重要的原则,认为在文学创作之前,必须要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熟知,并借鉴其中的优秀经验,而这从一定意义上来看,也是对杜甫思想的一种传承。

三、对诗歌语言的运用

杜甫在诗歌作品中对于语言的熟练运用,到目前仍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杜甫的诗歌创作受到其祖父杜审言的影响。例如,杜审言用字精工,而杜甫在用字方面更为精妙,丝毫不显人工雕琢的痕迹,语言运用自然、熟练,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在”字、“深”字的使用浑然天成,恰到好处,相较其祖父,杜甫的语言用字更加纯熟。同时,杜甫的诗歌语言运用也得以传承。例如,胡适是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而杜甫的作品成为其验证白话文运动的一个工具,为了顺应白话文运动的需求,胡适极力推崇杜甫的打油诗,如杜甫《早秋苦热堆案相仍》作品中的“束带发狂欲大叫”,以及“安得赤脚踏层冰”。可以看出,即使跨越时代,仍然能够从简单的言语中感悟出杜甫在创作时的心态[3]。但是应当注意的是,胡适对于杜甫诗歌作品的推崇集中在其打油诗语言运用中,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新文学运动的需求,有生拉硬套之嫌,忽略杜甫律诗的价值,但是不难看出,杜甫作品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娴熟。

结语:

综上所述,杜甫作为我国历史上作为优秀的詩人之一,其作品不仅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同时在其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思想也不断传承,在文化方面多占据的重要地位是无容置疑的。一方面,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爱国成为其作品的永恒主题,并且在其作品中对前人诗歌进行点化,另一方面杜甫的诗歌作品最后人创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是无数文人所模仿的对象,而这一文化影响力势必将继续传承下去,在文学艺术以及思想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洪树华.唐代杜甫家族的诗歌情结及杜甫的诗歌特色[J].济宁学院学报,2016,37(01):41-46.

[2]徐希平,彭超.雷铁崖杜鹃情怀对杜诗及巴蜀文化传统之传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37(02):178-183.

[3]郭卓敏.齐梁诗风与杜甫诗歌在唐代的流传[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3(03):69-72.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杜甫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杜甫改诗
诗歌岛·八面来风
杜甫与五柳鱼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