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窦性心律不齐在年龄层分布规律及性别差异分析

2018-04-26余琳琳曾少丹

心电与循环 2018年2期
关键词:窦性年龄层平均年龄

余琳琳 曾少丹

为了探讨窦性心律不齐在各个年龄层的分布规律及性别上差异,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44 955例对象的心电图检查结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的对象44 955例,其中男19 309 例,女 25 646 例,年龄 1~97(52.2±18.2)岁。按年龄10等分及男女性别将对象分组,1~9岁884例,男 489例,女 395例,平均年龄(5.4±2.3)岁。10~19岁978例,男480例,女498例,平均年龄(14.9±2.9)岁。20~29岁 4 103例,男 1 033例,女 3 070例,平均年龄(25.5±2.7)岁。30~39岁 5 123例,男 1 563例,女 3 560例,平均年龄(34.5±2.8)岁。40~49岁7 125例,男2 531例,女4 594例,平均年龄(44.9±2.8)岁。50~59岁 9 091例,男 4 009例,女5 082例,平均年龄(54.3±2.9)岁。60~69岁 9 877例,男 4 930例,女 4 947例,平均年龄(64.4±2.8)岁。70~79岁5 302例,男2 991例,女2 311例,平均年龄(73.7±2.9)岁。80~89岁 2 288例,男 1 188例,女 1 100例,平均年龄(83.2±2.5)岁。90~97岁159例,男 78例,女 81例,平均年龄(91.6±1.7)岁。纳入标准:(1)采用同一品牌同一型号机器所采完整12导联心电图形;(2)所采图形清晰无干扰;(3)记录时间均为29s。排除标准:(1)非同品牌心电仪器所采心电图形;(2)无完整12导联心电图形;(3)记录时间不足29s;(4)短期复查结果一致的患者。所有对象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57,P>0.05)。

1.2 检查方法 采用北京麦迪克斯科技有限公司12导联同步便携式心电机MECG-200,具有自动测量功能。所有受检者休息5~10min后,严格按照国际统一心电图操作标准,平卧于检查床上平静呼吸,暴露前胸和四肢腕部,放松肢体,采用酒精棉球涂擦检查部位皮肤(如有体毛干扰,需提前剔除),准确安放电极导联[1],描记同步12导联心电图,统一设置记录时间为29s,如出现干扰波形,需重复上述步骤重新检查描记。心电图机所测心率及各波时间、间期均需人工严格按照心电图诊断标准重新校正及分析。

1.3 诊断标准及观察指标 (1)窦性心律不齐的诊断标准:①P 波为窦性 P 波:在Ⅰ、Ⅱ、aVF、V5、V6导联直立,在aVR倒置,各导联P波振幅在0.05~0.25mV,P波时间<0.11s,P波额面平均心电轴在+15°~+75°;②P-P 间期互差≥0.16s;①②同时满足[2]。(2)心律失常的诊断要点:①必须明确节律点的解剖位置(如窦房结、心房、房室交接区、心室、房室旁道等);②节律点发放冲动的频率强度(正常、过速、过缓、加速、期前收缩、逸搏等);③冲动在各个部位的传导情况(如正常、传导阻滞、超常传导、多径路传导等);④伴随现象(如期前收缩诱发反复搏动及反复性心动过速、节律重整等)[3]。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性别窦性心律不齐及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分类比较 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性别窦性心律不齐及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分类比较[例(%)]

由表1可见,窦性心律不齐在男女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95,P >0.05);窦性心律不齐在不同年龄层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81,P<0.05)。1~9岁组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总数为5例(0.57%),10~19岁组为19例(1.90%),20~29岁组为 25例(0.61%),30~39岁组为 10例(0.20%),40~49岁组为 18例(5.26%),50~59岁组为 23例(9.06%),60~69岁组为42例(18.75%),70~79岁组为 52例(35.37%),80~89岁组为44例(51.16%),90~99岁组为3例(75.00%)。从40岁开始,随着年龄层的递增,窦性心律不齐合并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则逐渐增高。

3 讨论

窦性心律不齐是指窦房结发放激动的频率时快时慢不均匀,在心电图上表现为P-P间期不整齐,同一导联差值≥0.16s。可分3种类型:(1)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心率的快慢随呼吸而改变;(2)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心率的快慢与呼吸无关;(3)室性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系一种特殊类型[4]。心电图检查是诊断窦性心律不齐及其他心律失常最可靠的检查方法。本研究结果表明,窦性心律不齐在40岁以下人群中比较常见,且≥40岁对象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明显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在于<40岁人群的交感、迷走神经平衡调节尚不够完善,稳定性略差。虽然≥40岁人群窦性心律不齐发生率相较<40岁人群减少,但其合并其他类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却是随年龄层的递增逐渐增加,其中又以异位节律点为多见,其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增大,身体各项功能开始逐渐减退,如窦房结功能、心脏传导系统功能等,而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病变累及心脏,导致心脏负荷增大,心肌组织及传导组织退行性变化和纤维样变性钙化从而引起心律失常。而老年窦性心律不齐在临床上易造成患者心肌耗氧量大幅度增加,心室充盈量明显降低,从而使患者心功能下降,并随着病情恶化危及生命[5]。因此,中老年人群更应定期行常规心电图检查,以早期发现疾病,尽早治疗。而男性人群在窦性心律不齐上发生概率虽稍高于女性,但经统计学分析,该发生率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本研究窦性心律不齐在<40岁人群中比较常见。≥40岁人群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明显逐渐减少,而窦性心律不齐合并其他类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则随年龄层增加而递增。窦性心律不齐发生概率在男女性别上无明显差异。

[1]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编写专家委员会.心电学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31.

[2]郭继鸿.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121.

[3]何方田.临床心电图详解与诊断[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81.

[4]吕聪敏,汤建民.临床实用心电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34.

[5]高菊芳.老年窦性心律不齐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16,9(7)∶105-106.doi:10.15887/j.cnki.13-1389/r.2016.20.074.

猜你喜欢

窦性年龄层平均年龄
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思考心电图之176》答案
探究不同年龄层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股骨颈前倾角的临床特点及意义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 and Chinese Diplomacy
《思考心电图之166》答案
读懂体检报告中的“窦性心律不齐”!
韩国人平均年龄41岁
网友真实状况鉴别手册
去年中国有438名公安民警牺牲 平均年龄46.3岁
中国劳动力的健康状况及差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