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性服装缘何频现功能性缺失?

2018-04-26程醉

中国纤检 2018年2期
关键词:防护服紫外线功能性

文/程醉

近年来,我国消费者对于功能性纺织服装产品的消费需求正在日益增加,然而市场上这些被冠之以“功能强大”的功能性服装是否真的名副其实呢?

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2016年度全国进口服装产品质量状况》白皮书指出,2016年共监督抽查法定检验目录外功能性服装782批,主要包括吸湿速干、防紫外线、防水和抗菌等4类功能性服装,检出不合格294批,不合格率为37.6%。

“高科技”噱头下的“鱼目混珠”

以目前冬季热销的保暖性服装来说,不论是实体店还是网上商店,各种诸如“色拉姆”“依克丝”“黄金绒”等新鲜且拗口的所谓“功能性”纤维面料就会让消费者们一头雾水。据了解,根据GB/T 4146.1—2009《纺织品化学纤维 》第1部分“属名”中显示我国共有28种化学纤维。一旦商家的服装成分标识上的名称超出这28种化学纤维之外,则属于是在玩弄文字游戏。

当消费者一旦知晓“热力卡”就是腈纶;“聚热纤维”就是涤纶;大名鼎鼎的“莱卡”其实不过是氨纶注册的商品商标名称……在直呼“大涨姿势”的同时,对于功能性纺织服装产品的消费预期肯定也会直线下降。

具备“吸湿速干”这种功能的纺织纤维面料近年来是大行其道,被广泛应用于户外服装、内衣、T恤等产品之上。但据广东省佛山市消委会2017年11月底发布的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国内8家著名服装品牌的“吸湿速干”T恤并不具备吸湿功能。

纺织品具备“吸湿速干”功能的原理大致就是“吸湿—传导—蒸发”的过程。因此其一般都采用双层结构性面料,贴身的一层并不吸水,是多孔性化纤利于将人体的热量和汗液传导至外层面料。外层面料则是吸水性纤维面料,同时还需具备较高的比表面积。也就是说纤维表面应该有众多的激孔或沟槽,其截面一般为特殊的异形状,利用毛细血管效应将吸收的汗液通过空气流通而尽快蒸发。

可见,纺织服装产品如果不具备吸湿功能也就谈不上速干的效果。目前,具备“吸湿速干”功能的纺织纤维面料均由化纤或化纤混纺制作而成。市场上很多商店宣称的“全棉、全麻速干衣”实际是犯了常识性的错误。

被广大网络自媒体“评选”为最不靠谱的功能性服装之一就是“抗紫外线”的纺织服装产品。不过,国家早就发布了GB/T 18830—2009 《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这一标准。所以,一件纺织品抗紫外线性能靠谱不靠谱都得以其中的标准来评定。

目前市场上“抗紫外线”服装价格从几十元到数千元不等,但是消费者在使用之后要么是没有感觉,要么则是仍然被晒黑甚至是被晒伤。由此产生的抱怨、纠纷和投诉层出不穷。据北京市消委会2017年9月发布的防晒服装比较试验结果显示,40个品牌的40件防晒服装样品中1件样品防紫外线效果不佳,10件样品几乎起不到防紫外线的作用。

那么,纺织品能不能抗紫外线或者说抗紫外线的性能优劣又是如何评定的呢?

一般情况下相关检验部门对纺织品紫外线性能的检测为UVA、UVB、UPF三项。其中UPF比较好理解即紫外线防护指数。 UVA和UVB都是阳光中的紫外线,UVA的波长较长而UVB波长较短。UVB仅能到达人体皮肤的表皮层,而UVA则能到达皮肤真皮层,也就是说UVB只能把你晒黑,UVA却能将你晒伤。国家规定UPF值大于40,UVA透过率小于5%的服装才可称之为防紫外线服装。

如果一件纺织品的紫外线防护指数小于30的话和普通服装就几乎没有区别。纺织纤维面料之所以具备防晒功能,绝大部分都是在后整理过程中添加了含钛元素的整理剂。众所周知,钛元素是物理防晒中起主要作用的成分,钛含量越高防晒效果越好,但纺织品在经过反复洗涤或拉伸之后,钛含量会减少从而降低其抗紫外线的能力。少量利用功能性纤维对紫外线的反射和散射作用来防止紫外线透过面料损害人体皮肤的防紫外线服装,虽然受洗涤的影响较小但往往又价格十分昂贵。

发热内衣无疑成为冬季服装市场上的“宠儿”之一。在大多数商家的宣传中,都“若隐若现”地表示自己的服装产品中有一层“高科技”材料,能够自己产生热量,从而得出其保暖效果是过去传统保暖内衣等产品的好几倍。似乎“美丽不冻人”的神话就此便得以实现。

不过,据北京服装学院材料学专家介绍:“自发热这个概念是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的,一定需要有能量来源。”实际上,所谓“自己发热”也完全不符合科学常识。

以目前较为前沿的远红外发热纤维和相变发热纤维材料来具体分析:

远红外发热纤维是一种利用先进的纺丝技术把远红外线放射陶瓷颗粒加入到腈纶纤维中得到的新型服用纤维。它的工作原理大致是先吸收外界(如:阳光)和自身的热量之后再转化为红外线辐射于人体。而相变发热纤维材料,实际上就是一种双向调温的材料。当外界环境温度升高它会吸热,反之则放热,其原理大致类似水和冰之间的转换作用。但是“材料发生相变的条件要求比较苛刻,相变范围又比较窄”。

总之,“自发热”的服用纤维目前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同样华而不实的还有宣称具备抗菌作用的纺织服装产品。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有FZ/T 73023—2006《抗菌针织品》标准对这类产品的抗菌性进行了规定,但是我们也知道除了少数几种本身具备抗菌作用的服用纤维之外(如:甲壳素纤维、苎麻),织物要具备抗菌作用无非是在纺丝或后整理过程中加入了抗菌助剂。然而,细菌、真菌和霉菌具有不同的细胞结构,普通的抗菌整理剂基本不能具备广谱抗菌作用。市场上绝大部分号称具备“抗菌”功能的纺织品不过是本身回潮率低,细菌不容易大量滋生。

功能性纺织纤维及其制品行业较为混乱的原因,归纳起来无非是外因和内因两方面造成的。

外因是行业内部分企业追求暴利,一味降低生产成本,造成假冒伪劣、鱼目混珠的功能性纺织品大行其道。以及此类行为的违法成本过低,市场监管的疏漏、滞后等问题的客观存在。

内因则是部分功能性纤维的关键性技术瓶颈尚未突破。比如说,相变纤维材料中就有一种叫Outlast的粘胶纤维,实际上是一种人造纤维素纤维。据说最初研究这种相变纤维是在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宇航服上使用,但它需要被封装在微胶囊里或涂于织物表面或植入腈纶纤维。因此,生产相变发热的纤维技术要求甚高,市场价格也极其昂贵。普通零售市场出售的发热纺织品,几乎不太可能使用这类纤维原材料。

实际上,在功能性纺织服装产品受到消费者追捧的同时,质疑和质问的声音也一直如影随形。市场上的功能性纺织品到底还有多少“功能”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高功能”为何多方“视而不见”

防护服作为功能性服装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防护功能长久以来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据了解,在我国的防护服装中,与安全生产有直接关系而又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的主要是热防护服和化学防护服两大类。

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具备热防护功能,或者说是阻燃功能的服装使用范围非常广泛,远不是我们普通人印象中仅限于消防队员灭火时穿着。比如:石油、电力、能源、军工、化工等领域。大致上来讲,只要有明火、散发火花、熔铸金属以及存在易燃易爆风险的岗位工作人员都应该配备采用阻燃纤维面料制作而成的防护服。因为普通服装中的一些化学纤维在遇到高温后容易产生熔滴现象,从而对人体产生二次伤害。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但是中小型企业,即便是国有大型企业能够向职工提供具备阻燃功能防护服的也是“凤毛麟角”。如今,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阻燃纤维生产第一大国,很多阻燃纤维的品质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服用阻燃纤维面料在我国生产得多、使用得少却是客观存在的情况。

另外,还存在阻燃纤维面料使用得少,而经过后整理具备阻燃功能的面料用得多的情况。目前在我国,消防队员穿着的普通消防服和灭火防护服基本上已经淘汰了过去那种经过后整理的阻燃棉布,而采用了芳纶类阻燃纤维面料。不过,在其他防护服中仍然还是基本都采用棉布或涤纶布等后整理阻燃面料。

后整理阻燃面料最大的优点在于生产工艺相对简单,产品价格低廉,但普遍存在着洗涤后阻燃效果严重下降、持续释放甲醛、穿着舒适性差、使用寿命短等缺陷。国内诸多需要阻燃功能性防护服的企业,一般都从生产成本方面考量而不太愿意使用阻燃纤维面料制作的防护服。

形成这一局面的因素也并不是单一的。我国至今仍然大量缺乏能够完成从纺、织、染、复合、后整理到服装一条龙生产的专业防护服企业,同时也缺乏综合具备了永久阻燃、防水透气、耐火隔热以及易洗涤、易贮存等纤维特性的复合型阻燃纤维面料。

从大环境以及长远规划来看,我国防护服产业必然会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突破,向着防护的全面性和多重性发展。比如说,实现防热、防水、防辐射等功能性的整合,同时还要兼顾防护服的舒适性、美观性、实用性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功能性纺织服装产品能否得到快速发展,归根结底还要看能否在功能性服用纤维领域获得较大突破。近年来,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满足消费需求我国在功能性纤维、差别化纤维和高性能纤维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产业转化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纺织行业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研发人才流失严重,科技成果转化不顺等“顽疾”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以处于技术前沿的具备双向温度调节功能的相变粘胶纤维来具体分析。这种粘胶基的服用纤维中含有的相变材料,能够根据外界环境温度进行固态、液态相互转化,从而达到吸热、放热的作用。据了解,制备这种相变粘胶纤维生产的几种方法我国纺织企业都已经基本掌握。

第一种“复合纺丝法”,大致是将聚合物和相变材料溶(液)体按照一定比例采用复合纺丝技术直接纺制成皮芯型相变粘胶纤维。但相变材料的可纺性和化学稳定性皆差,因此不太适合大规模生产。

第二种“微胶囊涂层法”,大致是把相变材料微胶囊和聚合物粘合剂制成涂层剂,涂抹于织物之上。但此法由于相变材料处于织物表面,耐洗涤性极差。

第三种“中空纤维填充法”,大致是通过对纤维内孔进行化学或物理改性,增强其对相变材料的表面浸润性能,使相变材料能够尽可能地填充到纤维的中空里面去。

实践证明,利用“复合纺丝法”和“中空纤维填充法”来生产相变粘胶纤维工艺操作太过复杂,基本难以实现产业化。“微胶囊涂层法”的生产工艺简单也能实现产业化,但是其织物中相变材料含量较低,调节温度和储热的功能性较差,耐摩擦、洗涤性也较差。利用此法工业化生产服用相变粘胶纤维的实际意义不大。换而言之,目前已经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具备双向温度调节的服用相变粘胶纤维不但品种少,并且性能还有待提高。

在过去数年中,一些纺织企业或研究人员还尝试过以丙纶、腈纶等作为基材与相变材料进行结合的研究。但从各方面论文、资料反映出的情况看,这些研究主题要么只是一个很小的团队,要么还是研究者个人的“单打独斗”。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没有强大的学术力量支撑,可想而知在服用相变纤维上面我们并没有取得较大的突破。

可喜的是,在国家安监总局印发布的《安全生产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中就包括了“个体防护装备‘十三五’发展规划”。其中“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就对各种防护服性能、材质等进行了严格规范,并且要求各企业必须按国家要求予以配备。

从功能性纤维的长远发展趋势来看,纤维性能更为优异的必将淘汰过去较为陈旧落后的功能性纺织服装产品,诸如阻燃纤维行业遇到的生产多而使用少的情况也会逐渐得到改变。

“高品质”才能保证“健康发展”

我国功能性服装产品整体品质还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但是功能性服装“伤不起”的问题却总是层出不穷。

近些年“甚嚣尘上”的塑形内衣,因为其具备丰胸、减肥、曲线美而大受女性消费者的喜爱。据了解,功能性文胸罩杯下沿到外肋侧有特殊的功能性布料,加强了包容力和支撑力,使胸部更容易并持久地呈现曲线感。塑形内衣的功能性来源主要在于罩杯内的内置式软垫,这些内垫的厚薄不一,有小巧、特厚,甚至双层、上薄下厚之分别,原理都是将胸部及双肋肌肉向中间及向上提升。

具有丰胸功能的内衣基本全靠“挤”。一些品质不佳的塑形内衣,更是以减小或加大尺码标志来诱导消费者来购买与自己身材不相符的产品,从而达到所谓“立竿见影”的丰胸、减肥效果。

然而,据医学专家介绍,塑身内衣不论是勒胸还是勒腰过紧都会对人体产生较大的危害。勒胸过紧会导致呼吸不畅,影响今后哺乳;勒腰过紧更会引起皮肤松弛、便秘、静脉曲张、痔疮甚至还会引发“绿血病”。

如果说品质不好的功能性服装对于普通消费者带来的危害还仅限于个人的“小毛病”,那么特殊环境或岗位使用的功能性服装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很可能就会给我们带来极其严重的“血的教训”。

我们就以经常在新闻中听到的煤矿为例来分析。这些年煤矿事故层出不穷,并且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煤矿井下的环境十分恶劣,以陕西某300米深的矿井来看,其作业区温度在25℃~30℃之间,相对湿度65%~80%。在这里工作的工人必须穿着纯棉针织内衣以及经过防静电处理面料的防护服。

有数据显示,当矿工穿着防护服作业时,或站起或脱衣等快速运动中的人体静电峰值是做缓慢动作过程中的人体静电峰值的数十倍。试想一下,一旦井下的瓦斯浓度超过安全标准,再遇到人体静电产生的火花,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诸如煤矿工人穿着的防护服的质量跟生命是息息相关的。

一系列重大安全事故都在警示着我们,对于功能性防护服装而言,势必要抛弃过去那种仅停留在外观形象诉求、岗位着装需要等落后的思想和观念,向着具有防静电、阻燃、防水、耐酸碱、耐磨、耐热辐射、抗爆燃、高强度等特性的工种防护功能需求延伸。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功能性服装生产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各类防护服的强制性生产标准才是最基础的保障。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功能性纤维面料及其制品的推广、普及、应用都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一些需求单位的负责人对于功能性服装和职工人身安全的认识尚不足够,这一点从防护服的招投标中往往以最低价中标便能窥探一二。从而导致了功能性纤维面料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功能性纤维的研发也举步维艰。

另外,从民用功能性服装市场来看,消费者已经很难再轻易被夸张的文字等宣传信息所迷惑,他们对服装的认知相较以往也有了新的高度。所以,民用功能性服装必须具备应有的功能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

目前,我国功能性服用纤维的研究越来越热,国家对相关项目扶持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功能性纤维及其制品的市场销售额也保持每年4%左右的增长速度。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功能性纤维及其纺织服装产品必将是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功能性服装行业唯有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以行业的科技创新和进步为己任,方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

猜你喜欢

防护服紫外线功能性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紫外线指数,提醒你保护皮肤
医用一次性防护服热湿舒适性主动式改善方法研究
独具IP魅力的防护服时装秀
让人又爱又恨的紫外线
基于高温防护服设计的数学模型研究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跟踪导练(五)6
不同功能性聚合物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防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药膳两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