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80后”棉检师
2018-04-26许欢
文/本刊记者 许欢
采访当天下午,在中纤局的棉花感官检验室,第一次见到了80后棉检师“慈典”。当时被他的身高惊了一下,没想到这位新疆小伙子竟然有这么高大魁梧的身材。由于这次采访慈典之前并不知情,所以他显得略微有些紧张。为了缓解他的紧张,采访是从闲聊开始的。
成为棉检师
聊天中得知,慈典祖籍山东寿光,那里有南慈村和北慈村,村里人都姓慈,慈典这个名字就是爷爷取的。50年代,慈典的爷爷支援边疆由寿光来到新疆,便扎根在这里,再未离开。
1984年出生的慈典,也是生在新疆长在新疆。2007年,从新疆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毕业那年,正好新疆克拉玛依市纤维检验所准备建立公证检验实验室,由于仪器化公证检验对信息化要求特别高,慈典才有了考进纤检所的机会。
刚毕业那会儿,当地质监系统的各岗位都很缺人,慈典先被安排在质监局工作了一年,才回到克拉玛依纤维检验所。这也是他自己要求的。因为他当初报考的是事业编制,而非行政编制,他觉得应该回到自己的轨道上来。
回到纤检所后,他开始学习设备维修,还做过一段时间HVI操作员,后来由于操作比较慢,又被调去管理样品,就这样一项一项,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慢慢地,他干遍了仪器化公证检验过程中的所有工作。
慈典记得,刚接触仪器检验时,别的地州还都在用非常传统的方法出具检验报告,做完检验还需手写记录,打印报告后再盖章,过程相当繁琐,也容易出错。如果不小心出错,前面的试验就要全部否定。而他所接触到的却是现代化程度非常高的仪器检验,所有检验环节无需人插手,检验数据会上传到电脑,自动生成报告,方便、快捷、准确。这使他心生一种自豪感,对工作充满了热情。
2011年,由于所里缺棉花质量检验师(以下简称:棉检师),领导便鼓励他和另外两个年轻人一起参加《棉花质量检验师执业资格》考试,取得从业资格后从事棉检工作。慈典当年便顺利通过了考试。但事实上,《棉花质量检验师执业资格》考试并不那么容易。“虽然我只准备两个月,但在师傅传授过程中,还是学习了不少,加之平时工作的积累,否则不是本专业的人,没有两年很难考过。”
在工作中,慈典非常喜欢动脑筋,找捷径。比如,所里要做一份市场质量分析报告,之前的同事由于写得比较专业,很多人都看不懂。领导就把这项工作派给了慈典。在他看来,纤检系统最重要的就是公证检验数据,这是很大的优势,所以只要把数据分析出来,再把当年和去年的质量曲线图和数量曲线图进行对比,弄明白长度指标变化即可。
因为已经有了详实的数据,无论是数量变化还是质量变化,都可以用excel做成线段图,并用不同颜色标注出来,一看就能明白。“现在中纤局的棉花监督抽验简报,就做得非常好,很详细,用的也是这种方法,一目了然。”
在独立感官检验棉花之前,慈典做的工作一直比较杂,但也很全面,包括棉花品级录入。在录入棉花品级时,他特别留意了这项工作,那时棉花定级全靠感官检验,因此这方面他很上心。在师傅拿不准品级停下来商量时,他就会过去看一下,师傅给二级的棉花和给三级的棉花,到底有什么区别,拿不准的棉花有哪些问题等等。
2013年,慈典开始正式独立做棉花感官检验,他还是喜欢多动脑子,或与别人讨论,但如果实在确认不了品级,或和别人商量也无果的情况下,他会根据自己的想法给出品级。他承认这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如果是有经验并细心一点的棉检师,能做到99%或100%的相符率,“我在所里看棉花的水平不是最高的。”慈典说。
在棉花检验全部采用HVI仪器检验后,他又找到了捷径,遇到拿捏不准品级时,就会用仪器来辅助检验。渐渐地,他对仪器产生了依赖,标准也被放回到抽屉里,有问题也不再动脑,拿仪器测出什么就是什么,动脑的机会反而越来越少。
差距是努力的方向
三年前,慈典开始参加中纤局每年10月份的棉花公检监督抽验工作。这项工作是由来自全国各地的棉花感官检验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慈典所在的新疆克拉玛依纤维检验所,由于成立较晚,所里大多是年轻人,派出的技术人员也非常年轻。在这些棉花感官检验技术人员中,慈典是少有的80后,其他技术人员都称得上是前辈。
在这里,慈典认识了很多非常资深的棉检师,比如河北省纤维检验局的赵凤友科长,对他的影响可以用“颠覆”来形容。如果不是因为来中纤局交流,慈典依然还是那个在所里依赖仪器得出最终品级的年轻人,并自认为找到了捷径。
慈典说自己很幸运,能有机会和赵科长这样的顶级专家学习一段时间,让他了解到什么是认真和敬业。他回忆,那段时间里,有几次赵科长都是工作到第二天早上,然后在办公室睡两个小时,起来后继续工作,“我都无需说明赵科长的技术是怎样的,因为付出和结果一定成正比。”
“现在他只用眼睛就能看出棉花黄度和反射度是多少,但他也并非完全不需要仪器辅助,只不过他与仪器之间是互相验证,共同促进的。因为仪器也是人设计的,如果根据经验能对仪器进行修改,使棉花检验的准确率更高,才是行业内真正大师级别的专家。”
通过交流与学习,慈典觉得自己看问题的高度,和从前不一样了,对感官检验也逐渐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他意识到,如果只像他以前那样,用仪器测出几级就是几级,也不动脑子,棉检师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不能完全依赖仪器,但仪器做批量和快速的工作,还是有优势的,但真正要是做得准确,还得由人来判定。
新疆的棉花本身是白棉,因为被捂到垛底下,所以捂出了黄颜色,但这种颜色是不均匀的。这种情况下,拿到仪器上检测棉花的不同面,得出的结果就会不一致,因为仪器并不能全方位立体地去检测,最终还需要人来判断,这是仪器取代不了的。慈典在中纤局看到前辈们在棉检遇到问题时,都是经过仔细分析和推敲,没有人会完全依赖仪器。
2017年,已是慈典第三次来中纤局参加棉花公检监督抽验工作,这次,他还是穿着那件老式的灰色工作服,因为老式工作服尺寸大,他穿正合适,而白大褂大尺寸的比较难找。工作依旧、交流依旧,然而收获常新。到中纤局和众多前辈交流,学到了很多新的方法和经验,前辈们开辟的道路,使他看到了差距与努力的方向。
虽然慈典的日常工作有些单一和枯燥,但他却很看得开。他觉得,工作单一有工作单一的好处,能很快上手,也容易找到要领,并不被其他事情分散精力。他的朋友们还因为他这样单一的工作而羡慕他。他很满意现在这样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