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儿童种梦

2018-04-26白晓媛

文学教育 2018年13期
关键词:儿童诗荒野儿童

白晓媛

(作者介绍:白晓媛,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梦》

休斯

“紧紧地把握梦

想吧,

如果梦境消逝,

生活就会像断翅的小鸟,

再也不能飞翔!

紧紧地把握住梦想吧,一旦梦境隐遁,

生活就会像荒芜的土地

覆盖了冰霜!”

“诗要有情境才耐人寻味”,这是诗人们的共识。儿童诗历来讲究情境,并且,由于儿童的思维是具体的、感性的,因此,儿童诗强调意境的领会和把握必须建筑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之上,是儿童熟悉并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空洞的咏叹对于儿童无济于事。

所谓情境,就是诗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整体艺术境界。它不是指单个的意象,而是指诗中所有意象排列组合而成的整体艺术效应。陈良运说:“诗是情感的艺术,广义地说,一切诗境都是情境。”蒋风曾说:“在创作时力求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融主客观浑然一体,造成一种浓郁的情感艺术氛围,把小读者引进一个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这里所说的也就是情境。

情境是诗人在作品中着意创造的一种境界,始终被诗人所追求。在成人诗中,往往运用晦涩、模糊的语言手段,以创造深层、多义的艺术境界。而儿童诗的情境创造,由于其特定年龄所制约的思维方式、感觉方式、叙说方式和接受方式,而呈现出相应的特点。

儿童诗有一个情节,不管它是简单的还是曲折的,一般的还是奇特的,起码就决定了它的具体性和可感性,它决不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孩子爱看故事,虽然儿童诗的写作,着眼点不在故事,但是有个情节,可以使小读者容易把握,容易进入诗歌内部。从共性上讲,诗要鼓励沉思,但必须是在懂了之后才能沉思。年龄小的孩子缺乏思考的习惯自不必说,就是那些年龄大一点,爱思考的孩子,如果不能很快把握诗写的是什么,他又从何而思?诗毕竟不是谜语,稍有不解他就不看了。有了情节,便有了阅读的广阔天地。小读者不喜欢单调、平面的描写和呆板、枯燥的抒怀,他们更关注动态。动的描写才能容下他们跃动的心,动的生活,动的世界才能使他们产生共鸣。你看,看了马戏之后,妈妈那个“被勇敢和智慧打动”的小儿子,又是驯兽,又是走绳,又是抛球又是蹦床(柯岩《妈妈下班回了家》)。一连串的有趣行动,都在模仿中产生,多么强烈地打动了小读者的心。而且,在儿童诗中写情节,也是为了写人,为了写出活生生的孩子,从孩子的活动中刻划他的心理和性格。而这正是“增加作品超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适合儿童的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因为“在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里就孕育着丰富的情趣。作品揭示出儿童的性格以及他们的性格冲突,就一定会生动有趣。”

意境一向是我国诗歌创作的美学追求。儿童诗创作继承这一理论,努力通过形象化的艺术描写,营造一种情感浓郁、境界优美的艺术氛围,带领小读者们走进一个个具有广阔想象空间的艺术殿堂。

童趣而生动。诗的情境由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所构成。儿童诗表达了儿童的情感、情趣,呈现了儿童眼里充满蓬勃生机的世界,因而儿童诗的情境之特点,首先就是童趣而生动的。在儿童的眼里,世界是一个可以任意拼装的、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太阳可以是方形的,绿颜色的,汽车可以自由自在地行驶在大海上,人可以上天与星星捉迷藏……儿童诗作者在创作时,总会依据儿童的思维特点和情趣,找到独特的、生动的人物、景象、事件、角度和形式,展开丰富的想象,构成优美别致的意境。如《放假了》:“放假了/小花朵们都跑出来了/有的喜欢爬山/有的喜欢玩水/她们到哪里/哪里就漂亮起来/放假了/小星星们也都跑出来了/有的在黑森林里捉迷藏/有的去银河游泳/他们到哪里/哪里便热闹起来”作者不直接写自己放假,而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了“小花朵”和“小星星”放假的活动,互相映衬,“漂亮”“热闹”的场面,营造出一个美丽生动的世界。

再如许惠芳的短诗《我看着书,书看着我》:“有一天我在看书/看着看着/我觉得书上有许多眼睛/也看着我/我笑了/书也笑了”。儿童可以对着一堵墙或者是几张彩贴或者是一个玩具自言自语,一个没有生命的静物在儿童眼中会变成能说会动的生命体。儿童看书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但是看着看着,“我”眼中又出现了生命体——书上长出了许多眼睛在看着我,书的形象立刻生动起来。整首诗显出一种相看两笑的动态,充满了儿童式的情趣,似乎得了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韵味。这类与现实不符的“差错”,却符合儿童的感知、表象、随意联想、无意想象,充满了儿童趣味。

简约而感性。儿童诗对生活原型的选取一般为单纯的儿童生活或儿童视野内的成人生活,由此提炼出来的情境应该是感性的、简约的。情境具有客观性的一面,它借助对自然物象的描绘,呈现一个富有主体情意的视觉空间。而儿童诗的情境勾画则相对来说较为简约。我们来看吴导的《荒野》:“荒野就是黄色的一片/大大的太阳又红又亮/到了晚上/月亮蓝晶晶/我只听到蟋蟀和青蛙的叫声/树上的鸟搭了一个窝/大鸟唱着歌/小鸟吃着虫子/我感觉有一片树叶飘到头上/我一看/是荒野给我的请帖。”这是作者在8岁时所创作的一首诗。前面4行,写出了白天与夜晚荒野给人的总体印象,可以说是一个平面化的构图。接下来,“树上的鸟搭了一个窝”一句,在平面化的荒野上矗起一棵树的形象,画面的立体感顿然而生。诗的最后,“我感觉有一片树叶飘到头上/我一看/是荒野给我的请帖。”“我”的出场,显示了人的存在,自然地引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命题。这样,诗境的构图总体上是简约、简洁的,但不缺乏丰富:作者用了色彩的大笔泼撒(白天与夜晚黄、红、蓝的转换)、视觉与听觉的交汇、静态与动态的交换 (蟋蟀和青蛙的叫、鸟的飞翔与吃虫子、树叶的飘落等),给画面创造了层次感与节奏性,在简约中蕴含了复杂。

新颖而巧妙。儿童的经历是非常有限的,世上的许多事物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所以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总喜欢问“为什么?”他们在一颗沙里看到一个世界,一条小虫也能激发他们的狂热求知激情。他们每天都处在新的发现之中。加之他们对事物的独特理解,由此创造的儿童诗的情境往往是新颖而巧妙的。新颖巧妙的诗境离不开独特而敏捷的感知吴导在《风是一只大鸟》中写道:“风是圆柱形的、柳条形的/像山坡一样倾斜的/风可以变成我们眼睛里的一切/风会唱歌/也能像小河一样流/风把树林变成云的家/风,你能不让树叶飘落吗/风,你能不让花儿哭泣吗/风是一只大鸟/它的翅膀数也数不清”。这里,对“风”的感知确实十分新鲜,无形的风变成了可视的有形物:是圆柱形的、柳条形的,像山坡一样倾斜的,而且像一只大鸟,有着数不清的翅膀。由这些感知组合而成的整体诗境也是新颖巧妙的。在作者眼里,风虽然无形,却是可以被感知的;风具有变换形体的能力,又有一颗能理解他人的心。在这里,作者所描绘的风的形象。

被选入教材的现代儿童诗,首先是作为一种语言载体入选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教的就是作为语文的现代儿童诗所具的语文性,也就是关于字、词、句、段的教学。关于阅读和理解。

但是,现代儿童诗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文本载体,“教什么”还有其自身的特性。首先,它在形式上具有“短句、分行、押韵、讲究节奏与韵律”的特点,便于抒情、便于诵记。其次,它在情感上具有强烈的儿童色彩,而淡化思想的深刻性,即“情动于衷而发于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现代儿童诗语言的天真精炼决定的。再次,构思新颖、想象丰富、诗歌本身是一种富有含蓄性的形象艺术。现代儿童诗在生活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并依赖想象展开巧妙的构思,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变成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教师应当和学生一起探讨诗歌的艺术构成,如音韵、节奏、意象、情境、联想、想象、情感等。可以选择一两个这样的艺术元素针对具体作品引导学生体会现代儿童诗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的特有的美感。特别应当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情感,指导儿童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表述,提供有效的鉴赏方法,逐步培养和提高儿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总的来说,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和习惯,得法课内、得益课外,让学生的自主阅读来巩固拓展课堂教学实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三维目标。

儿童诗受传统诗学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继承了传统诗歌的艺术传统而且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探索。儿童的生活应该是诗情画意的,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生活充满憧憬……为孩子种梦想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这当中需要多方的努力。作为孩子成长教育的第一方阵地,学校教育任重道远。我们的教材、课堂、教师在通力合作的基础上为这一教育理想耕耘。正如休斯在《梦》所言“紧紧地把握住梦想吧,一旦梦境隐遁,生活就会像荒芜的土地覆盖了冰霜!”

猜你喜欢

儿童诗荒野儿童
教案《创作儿童诗》
长了翅膀的儿童诗
荒野求生
荒野求生
荒野求生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儿童诗的情感表述与情境创造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