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味道是汤条
2018-04-25卢海娟
卢海娟
在我们长白山脚下,女孩子嫁人前必须学会的一项厨艺就是“攥汤子”。一个小媳妇,不管她多能干,手脚多麻利,如果不会“攥汤子”,婆家人对她的印象就会大打折扣,她就不能算是合格的家庭主妇。
“汤子”是满族人发明的。想吃上一顿酸溜溜美味可口的汤子,首先要把玉米破成大碴子,用水投洗干净,放到当地烧制的泥缸里,添上水,泡上半个月或是更长的时间。在浸泡的过程中,玉米碴吸足水分会胀起来,这时要继续添水,一定要保持水面超过玉米碴一公分左右。等到水面结了一层白醭,玉米碴的表面扑扑冒出小气泡,就可以进行水磨加工了。
完全发酵的玉米碴发出酸臭的味道,要用凉水投洗,直到投米水变得清澈为止。用笊篱把玉米碴捞出来,控干,兑入适量的清水,用石磨慢慢地磨。磨好的稀溜溜的面子要装到面袋子里控水,想控干一袋面要很长时间,乡下人常常把控得半干的面放到大泥盆里,上面盖上纱布,到灶坑里戳一锹草木灰放到纱布上,让草木灰把面子里的水分吸出来。
加工好的金黄的玉米面就是“汤子面”,刚刚磨好的面口感劲道,清香,发酵后口感酸滑,别有味道。从前,每到冬季农闲时节,东北人家都会“泡汤子”,每次都要泡上二三十斤的玉米碴子,磨出大量的面。这些面被主妇们团成团,一部分送给亲邻分享,一部分放到室外冻上,冻好的面团放到仓房里,吃的时候拿到室内慢慢化开,口感还多了一种冰爽。
“攥汤子”是件技术活,开工之前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准备好“汤套”。汤套是由薄铁皮做成的圆锥体,小圆的直径和筷头差不多,整体像个小小的喇叭筒,长度约三公分,其间焊接一环,可以伸进大拇指。走街串巷的货郎和乡村的杂货店都有卖。有时家里的汤套丢了,一时买不到新的,男人就会找个罐头瓶,把铁皮瓶盖四周的部分剪掉,自己动手做汤套。
找一张纸片,卷成一个圆锥体,估算好汤套的各种尺度,剪掉多余部分,剪成一个纸的汤套。把纸展开,就得到一个扇形纸样,把它贴在罐头瓶盖上,依样剪好,用手指的力量把铁片卷成筒,边缘部分压得多些,一个简易的汤套就做好了。
烫面也是“攥汤子”的重要前提。新磨的面直接团好,化冻的面可能要加一点水和一下,再团成团,面团不能太大,放到开水锅里要全部沉入水里。面团用开水烫一下,捞出,重新和匀了,再团成团,烫第二次,烫面的时候要用勺子搅拌,免得贴近铁锅的地方烫熟,烫熟的面子会结成块,无法从汤套的小孔内挤出去。
汤套放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有铁环的套在大拇指上。把烫好和匀的面团成团,放在右手掌心,用左手托住。右手适当用力攥,左手向前推送,两手配合把面从汤套的孔中挤出去,这就叫“攥汤子”。右手如何用力,左手如何推送,不学习不尝试是做不来的,为了练好“攥汤子”的手艺,许多年轻姑娘都是从玩稀泥开始的,她们学着母亲的样子,一攥一推把稀泥从虎口处挤出去,体悟“攥汤子”的用力方法。
“攥汤子”的人站在锅台前,上身前倾,两手一送一挤,金黄的汤条沿着大鐵锅画一道圆圈落入滚沸的水里,热气蒸腾,汤条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让人感觉温暖恬静。
年轻人喜欢吃过水的汤条——把汤条捞出来,用凉水投一下,拌上鸡蛋酱、炸肉酱,也可以拌炒酸菜、白菜片,粗豪的汤条爽滑又劲道,吃起来很过瘾,许多想家的游子,想的就是这一口。
带米汤的汤子要柔润许多,尤其是发酵好的汤子,酸溜溜的很合女人们的口味,吃上两大碗汤子,解馋,因为含有乳酸菌,所以决不会把人吃胖。
如今,人们早已从笨拙的手工中汲取经验,制成专门压制汤条的机械,玉米也不再破成碴子,而是直接浸泡,加上有了冰箱,一年四季都可以储藏。人们常常在春秋泡制汤子面,泡发的时间大大缩短——当所有的程序都极度简化之后,酸汤子改头换面,在各饭店的餐桌配上时鲜的韭菜或是蒜苗,装在精致的盘子里,但它们徒有其表,再也没有了当年的味道。
责编/昕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