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水松:为了青山常在 海岸带常绿
2018-04-25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文/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张水松,教授级高工,历任江西省林科所、福建省林科所原党委书记、所长;福建省林业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国家林业局南方山地用材林培育重点实验室原主任,中国林学会理事,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委员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林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林业局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1998)和福建省林业专业组科技成果评审组组长等学术职务。江西省政协第五、六届政协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用材林培育,生态林业工程等。长期主持和参与国家生态林业工程和用材林速生丰产培育项目有关专题的重大科技攻关研究,以及省部级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先后在国家级期刊和其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以上1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贡献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3项,省部级三等奖4项,省科学大会奖1项。先后主编和参编《常绿阔叶林经营管理技术》、《江西森林》和《海岩带防护林更新改造技术》等专著5部,在《林业科学》等全国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约40篇。其中,论文《杉木数量化地位指数预测表编制和立地类型划分的研究》获中国林学会学术奖,《林业生产技术丛书》获中国林学会陈嵘奖,《杉木人工林抚育间伐试验廿年生长效应的研究》2007年获第五届中国科学技术大会协会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1978年被授予为江西省先进科技工作者,1980年和1983年分别被授于江西省劳动模范和江西省农业劳动模范,1992年获福建省优秀专家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获福建省农业科技先进个人称号。
与俞新妥教授一起考察杉木幼林
主要研究成果有:
(1)杉木用材林速生丰产培育关键技术研究。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至2005年,一直从事杉木用材林速生丰产技术研究,并全过程参与全国杉木栽培协作组组织的杉木用材林速生丰产培育关键技术国家攻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适地适树宜林地选择、壮苗培育、整地技术及其效果、合理密度和生长效应、幼中林抚育间伐密度管理技术等。提出径级规定间伐法,林分自然稀疏规律,不同间伐强度的林分生长规律和产量变化、材种出材量及其经济效益等。总结提出杉木主要产区人工林生产能力变化及其立地分类系统,提出杉木适宜栽培区及主要立地类型。从而为杉木用材林速生丰产培育提供生态学依据。经长期连续研究,获得国家和省部级进步奖二、三等奖6项。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经营管理和恢复技术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主持江西省重大科研项目“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经营管理和恢复技术研究”,从其地理分布、植物区系组成、森林群落类型与生物生产力、林分常规恢复规律和改造管理技术等开展系统深入研究,并在全省示范推广。其研究成果获得江西省科学技术贡献奖一等奖和林业部三等奖。
(3)海岸带木麻黄防护林更新技术研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主持国家“八五”“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海岸带防护林更新改造技术研究”和省重点项目“沿海木麻黄防护林更新改造和风口困难立地造林技术研究”。为解决木麻黄防护林更新改造和风口造林关键技术,实现木麻黄防护林可持续经营,林地可持续利用,为海岸带防护林生态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提出的海岸带木麻黄防护林更新改造和风口困难立地造林技术的系列化成果,均适用于木麻黄防护林低效林改造、基干林带更新和风口造林等生态工程项目。对福建省沿海防护林生态工程建设项目有重大应用价值,前景极其广泛。该成果部分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空白,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该成果所提出的各种技术,对改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环境及其投资环境等均有重大意义,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该成果获2001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经1996年和2001年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科学院组织的专家验收通过,其中“海岸带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技术”和“海岸带木麻黄防护林更新技术”研究被评为国家“八五”“九五”攻关研究重大成果,被认定为整体水平高,技术配套性强,在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中有重要推广应用价值。
在福建省来舟林场马尾松无性系试验林
在毕生经历的林业科研实践中,先后于闽、赣两省的山地丘陵和沿海沙地十几个林场,分别设置试验基地,开展科学试验和示范推广,面积达一万多公顷,具有重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了把科研成果书写在闽赣两省荒山丘陵和沿海沙地的研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