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提问的“低效”原因及应对策略
2018-04-25闫天宇
闫天宇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昌化中学)
一、高中化学课堂提问的“低效”原因
1.重形式提问,轻实质提问
笔者发现,在当前的课堂中,有些教师的形式上的提问太多,而实质提问少之又少。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有些教师已经养成一种习惯,不管讲到哪里,就是随口一问。问题没有经过精心设计。“是不是”“对不对”的口头禅式提问充满了整个课堂。教师的随口一问自然迎来了学生的随口一答,根本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二是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教师提问多少直接决定着新课改的实施程度。有时纯粹是为了提问而提问,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实际上很多问题学生能在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也起不到开启学生思维的效果。
2.重检查性提问,轻思考性提问
笔者发现,当前的课堂,教师检查性提问频率太高。由于这类问题通常有着限定的答案、固定的模式,再经过老师的分析讲解之后,学生只需要被动理解甚至记忆就行了。因此,太多检查式提问,无形之中会对学生产生不利导向。学生为了回答好问题,纷纷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死记硬背上。当然,笔者不是说检查式提问不重要,两者各有存在的价值,只是教师应合理选择问题的类型及两者比例。一般来说,在教学过程前期,教师可以用检查式提问,引导学生回忆本节相关内容,但是,在教学过程的中、后期,教师应多提思考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高中化学课堂提问“低效”的应对策略
鉴于以上现象,笔者认为,教师课堂提问前一定要精心设计。让每个问题的提出都有实效,从而让课堂提问真正成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其思考、激起其思维的强有力的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三点:充分了解学情,找出提问的切入点、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以及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
(一)课堂提问的切入点
我们知道,每节课的教学问题很多,如果对每个问题都加以引导、启发,显然是与教学进度相冲突的。其实,只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对一些重点、难点、考点、学生的易混点及学生的思维定势处等设置了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其他教学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充分了解学情,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
教师设计问题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的。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不清楚,提的问题太难,学生百思仍不得其解,这样就会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太简单,将问题提在学生的“现实发展区”,学生不必多花力气就能解答,有的学生就会因为太容易而不屑一顾,这样对他们的发展也毫无益处。因此,教师要先对学生进行“摸底”。通过对学情展开调查研究,获得学生对本课时学习内容的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学习难点以及对教师的期望等信息,然后根据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接下来的课堂提问进行精心设计。
2.在考点处进行提问
现在,虽然在我国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改革中,考试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考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衡量一个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是各大学校招生的重要指标。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教学生学会抓住考点学习,抓住考点思考。我们知道,对一件事情提起重视的最好方法就是对它有疑问,或者是别人给你设置了一个疑问。所以,从教学提问的角度讲,教师应抓住考点,在考点处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问题来“为难”学生,从而让他们多重视一下这些考点。
例如:运用“电离常数”解决离子反应的相关问题时,可作如下处理
附:
[问题1]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少量CO2通入苯酚钠溶液中:_____________。
(2)少量SO2通入苯酚钠溶液中:_____________。
根据“强”制“弱”的原理,结合用量的关系,上述反应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正确书写。
[问题2]写出少量CO2、SO2分别通入NaClO溶液中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运用强”制“弱”的原理时,还需要考虑是否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问题3]少量CO2通入1 mol/L的Ca(ClO)2溶液中,能否用上述离子方程式表示?
此外,还需要考虑是否会有离子不能共存的情况。
3.在易混处、易错处提问
易混固然与事物的相似性有关,但是更与学生的模糊认识有关。有时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不完整的“推理”和外延,得出错误的结论。我们经常能听到学生之间的交流:“你别问我了,别把我绕晕了。”可见,这些学生往往对易混点采取选择回避、排斥的方式;也有的学生看似能够辨别,但采用了“自创”式的非科学的方法。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地设问,引发学生对相似的事物或概念进行比较,明确其共同点和差异性,从而能够将它们科学有效地区分,并进一步澄清他们的模糊认识,辨别知识原有的“真面目”,进而使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更加清晰,逐渐形成关于相似(或相近)但易混内容的知识体系。
4.在知识的生长点处通过延伸进行提问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这里其实正体现了“延伸”的思维。延伸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充分打开学生的思维,将问题的知识点扩大。在平时的学习,特别是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一些孤立的知识点上,很难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也就难以达到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和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平时应多引导学生将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不仅做到“点点过关”,还要做到“连点成线”“积线成面”,要重视知识网络的构建。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要把书“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
(二)提问方式
教师在确定提问内容(即学生的薄弱环节)后,接下来应该精心设计提问方式。什么样的提问方式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思维。笔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简单的、遗忘性的知识可以通过检查式提问,唤起学生对内容的回忆;新、旧密切联系的知识可以设置认知冲突进行提问,架起了学生的固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桥梁;抽象知识可以创设情境进行提问,使原来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难点知识可以通过分解式提问,培养学生善于将问题分解的良好思维习惯。
1.检查式提问
检查式提问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效果,以便于师生及时调整接下来的教学方法,使后续工作、学习更为有效。因此,特别在复习一些简单的、遗忘性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采取该种方法,或唤起学生对内容的回忆,或给予学生自主复习的方向。
另外,对于新课的学习,笔者往往在教学前期通过检查式提问,帮助学生回忆与该新知识联系的原有的知识结构,并继续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引出新的教学内容。
2.设置认知冲突进行提问
设置认知冲突进行提问,即教师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引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其实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在“悬”中的期待心理,不仅是学生求知欲的动力源之一,还可以达到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真可谓一举两得。
例如:在金属钠与盐溶液反应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
(1)从金属活动性顺序上看,Na与Cu哪个更活泼?
学生能顺利地得出Na更活泼的结论。
(2)较活泼的金属可以把较不活泼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Na能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吗?进行实验。
学生期待从实验中观察到,置换出来的红色金属Cu,可是结果却是有蓝色絮状的沉淀析出。学生比较困惑。
(3)蓝色的难溶物可能是什么?它是怎样生成的?
教师设置上述问题及情境,架起了学生的固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桥梁,有效促进了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另外,通过学生认知冲突的被激发,其思维的兴奋度、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由此也创设了一个最佳的教学契机,真正引起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3.创设情境进行提问
对于一些抽象的、难理解的内容,不应当只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的启发性问题,经过点拨以及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另外,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伴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努力创设一些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情境,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知识的活动中,从而不断提高知情统一的思维品质。
4.分解式提问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内容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先把它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来提问,然后各个击破地提问。一个个小问题解决了,原来的大问题也就解决了。久而久之,学生既明确了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知识联系、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善于将问题分解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
良好的课堂提问氛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首先,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平等、民主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保障。以前总是说:宽是害,严是爱,似乎教师只有天天板着一副面孔才是对学生最有利的教育,殊不知,学生固然是“怕”了老师,却也使他们从此关闭了心门和脑门。相反,“走下威严的神坛”,以平等的身份、亲切的语言与孩子进行交流,这样容易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另外,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观点,甚至敢于向教师的观点提出挑战。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最终让学生感觉“安全”和“自由”。
其次,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适当的、鼓励性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的热情。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另外,“皮格玛利翁效应”也给了我们启示:鼓励和赞美可以引发人体潜能,使人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师借以接收学生反馈信息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激起学生的疑问与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内心自动学习欲望的最直接、最简便的教学方法。因此,课堂提问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继续推广。因此,笔者将继续研究新课程改革,争取对课程理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真正让学生在教师的问题的引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其创造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参考文献:
[1]严永金.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冲锋.教学技能应用指导[J].中学化学教学,2007.
[3]肖锋.学会教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4]王希俭.基于“问题化”理念下的教学[J].化学教育,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