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ICG和角色互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2018-04-25田茂毅卢行伟

计算机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知识点计算机教学模式

田茂毅,卢行伟,李 庆

(西华大学 应用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0 引 言

21世纪是数据大爆炸的时代。近几年,随着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云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能力已经成为一项基本的生存技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将学生引入计算机世界的一门基础课程。随着科技的发展,这门课程已经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国内初等教育地域差异明显,使得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专科学校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实施“2+1”培养模式,使得前两年课程安排非常紧凑,对每门课的课时进行压缩,特别是基础课程。

针对这些问题,教育先试者进行了很多尝试: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1];改革“2+1”模式下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2];引入微课等教育新技术,改革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3]。虽然这些尝试得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都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出发,没有研究学生如何学习。实施这些方法时,替换教师或者课程,效果就大打折扣。

1 ICG与角色互换教学模式

1.1 ICG

ICG模式包含independent(独学)、compared(对学)和group(群学)。学生通过点、线、面三维立体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每个相对独立的团队中,通过课前independent(独学)、课中compared(对学)和课后group(群学),完成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有知识点的学习,最终熟练掌握本课程内容。“独学”模式,由教师给出知识点,学生独立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模式,是学生在知识点认知上的碰撞与争鸣,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升华;“群学”模式,是提升学生对课程知识认知的高度和深度,是再次对知识的升华,加强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巩固[4]。

1.2 角色互换

师生角色互换,改变以往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5]。教师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知识点一一列举,引导学生通过ICG学习方式,逐渐将身份转换成课堂的主讲。学生通过对列举知识点的阐述,加深对本课程的认知。教师作为学生的角色,将有疑问的部分,及时提出并共同探讨,从而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综合素质。师生角色互换课堂中,要求学生按照团队分配任务进行课前准备,形成个人的认知,完成独学;课中对某一问题或某一知识点进行讲解,逐层深入地理解知识点,完成对学;课后通过团队讨论总结,升华对整个课程知识点的认知,完成群学[6]。

2 课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课程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学院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以便学生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的组成、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常识[7]。

本门课程教学运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现有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占主导部分,主要是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实践教学占辅助部分,主要是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实现。

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可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 i ce);同时,全国计算机一级证书也是学院的双证书制度之一。

2.2 课程问题分析

大班教学,课时压缩。理论教学中,教师忙于知识点的讲解,无暇顾及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程度;实践教学中,教师对于应接不暇的问题难以面面俱到,也没有更多的精力考虑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效果和学习思路。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现行的教学模式无法顾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速度及接受程度。学生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且相互影响,造成很多学生出现厌学情绪。

虽然教师在第一堂课时就已明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之间的关系,学生也知道该门课程的重要性,但是以上原因仍然造成学生对该课程整体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

3 融合ICG和角色互换的教学改革探索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师可引入ICG,实施组队互助,实现独立自主学习、结对对照学习和组队互助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施师生角色互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3.1 引入ICG,实施组队互助

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两极分化、相互影响,甚至出现学生厌学的情况,可以通过引入ICG,实施组队互助,改变这一现状,意在让计算机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正面影响并带动其他学生一起学习,并使其在学习中相互帮助、合作学习,实现独立自主学习、结对对照学习和组队互助学习。

具体实施规则:首先,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划分为具体的知识点,实施独学;然后,学生间两两结对,结合知识点,实施对学;最后,两两结对的学生自由组合,建立团队,实施群学。在前4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掘出计算机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重点考查,并根据最终结果确定为团队队长。

3.2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施师生角色互换

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忽略学生这个主体,“一言堂”的方式进行理论教学,使得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实践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传统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不懂、学不会、不会学,不懂为什么学。交换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站上讲台阐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阐述的知识点,还能够让学生得到锻炼,如语言的组织与表达、临场的发挥与应变、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等,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当然,角色互换是在实施ICG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完成的,因为要较好地完成角色互换,就必须建立在独立自主学习、结对对照学习和组队互助学习的基础上。

具体实施规则:为了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可将师生角色互换划分为3个阶段。

第1阶段(1—4周):以教师讲解为主,课后留下问题,并要求学生认真准备解答;下次授课时,随机挑选团队的队员回答。

第2阶段(5—10周):逐渐加深课后问题的难度,并且要求每个团队轮流上台阐述相关知识点及问题;上台阐述的学生是除队长以外的其他队员,并且不能重复上台。

第3阶段(11—14周):要求学生综合本课程中所学习的所有知识,完成相应的大作业;下次授课时,随机抽取一个或几个团队,推荐任一学生上台讲述大作业。

整个课程中,师生分别占用课堂时间比例变化如图1所示。

4 教学改革探索的具体措施

4.1 实施ICG,发掘团队Leader

安排在第1阶段1—16课时。教师讲授第一次理论课时,宣布ICG模式规则,并立即形成初步方案,但不确定团队Leader。通过独学模式,考核学生个人简历制作、针对学生进行国家计算机一级模拟考试并抽取学生回答课堂问题,发掘计算机能力较强的学生。最迟在第4周确定每个团队的Leader,并由各团队Leader主导完成团队的最终组建。

4.2 融合ICG和角色互换

安排在第2阶段17—40课时。课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程内容,由各团队Leader具体负责,以独学、对学和群学的方式完成。通过预习并形成问题列表,以群学方式讨论给出可能的解决办法。

课堂上,首先以团队为单位,由学生阐述课前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及讨论得出的解决办法,然后由教师根据问题列表,点评每个团队给出的解决办法并进行分析,最后给出最优的解决办法。

课后,布置一些与知识点紧密相关的作业,要求以团队为单位通过群学模式完成。下次授课时,教师随机抽取某个团队中的队员上台进行作业讲解。

4.3 融会贯通,综合应用

安排在第3阶段41—56课时。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学完课程的重点知识。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如何使学生将学习的内容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并进行综合应用。

本阶段主要以大作业的形式进行,仍然以团队为单位完成,各团队Leader负责具体实施。作业过程中,必须有团队队员的独立思想“I”、队员之间的思想碰撞“C”以及整个小组的群体思维“G”。课堂上,教师随机抽取任意队员上台讲述作业并进行点评,就相关知识点进行提问。

5 实践与反馈

融合ICG和角色互换教学模式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在我院2016级学生中进行了实践。完成实践的各个阶段后,通过模拟考试系统考核学生,并对考核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各阶段模拟考试成绩数据对比如图2所示。

图1 师生占课堂时间比例变化

图2 3次模拟考试成绩数据对比

由图2可知,分析各阶段完成后考核得到的模拟考试成绩,可以看出,教学改革实施后,学生计算机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未出现两极分化,更没有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在ICG及角色互换的模式下,学生充满了学习热情,能相互帮助并积极主动地上台讲述相关内容,得到了更多锻炼的机会。

另外,实施教学改革之前,我院2015级学生第一次参加国家计算机一级的过级率为45.85%;实施了教学改革之后,2016级学生第一次参加国家计算机一级的过级率为80.32%,第一次过级率有了显著提高。

由以上两类数据反馈可知,实施融合ICG和角色互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有效的。

6 结 语

融合ICG和角色互换的教学改革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知识点,同时提升了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且学生的国家计算机一级的过级率有了显著提高;使得教师在有限课时的情况下,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让课堂不再是“一言堂”,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个知识学习与碰撞升华的乐园。在接下来的探索中,我们会进一步完善ICG规则及优化师生所占课堂时间比例,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卢行伟. 初探如何提高“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J]. 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 2012(8): 187.

[2]卢行伟, 田茂毅, 李庆, 等. “2+1”模式下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以应用技术学院为例[C]//西华大学2016年教研教改论文集.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108-112.

[3]卢行伟, 李庆, 田茂毅, 等. 基于微课特点的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7, 34(1): 175-177.

[4]梁大伟, 逄丽影, 刘永红, 等. 思政课“ICG”三教学模式的评估、推广及完善: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J]. 现代交际, 2016(2): 252.

[5]李菲. 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模式下高中生英语学习情感态度的实证研究[D]. 延安: 延安大学, 2013: 30-31.

[6]李婵娟. 角色互换在ICG三维教学模式中的运用: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J]. 新校园, 2017(3): 36-37.

[7]许盟. 项目化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4: 8-10.

猜你喜欢

知识点计算机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