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媒体经济报道中的社会责任
2018-04-25秦峰
文/秦峰
一、经济报道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地方媒体在报道经济新闻时,经常会出现了一些偏向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下面两个现象:
(一)大肆炒作经济新闻,使经济新闻娱乐化
个别地方媒体,为了扩大纸媒发行,不惜自降格调,去迎合少部分人的低级趣味,他们热衷于炒作和追风。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媒体对房地产市场走势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报道。一遇到类似事件,读者经常看到不实传闻肆意传播。笔者发现,个别报纸竟然发布非常敏感的市场信息、歪曲经济监管政策,给经济经济稳定带来很大冲击。
(二)采访对象匿名化的现象十分突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纸媒特别是一些市场化的纸媒,在经济报道时,经常使用“知情人告诉记者”“相关人士透露”,甚至张大妈、李小姐等等这类匿名采访对象,这些不确定的采访对象时常见诸报端,这不仅不能给媒体增添权威性和形象,反而会深深地伤害新闻的公信力,并会影响到读者的理解和判断。
其实,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些媒体的采访不扎实,不深入,没有认真地落实好新闻“三贴近”的原则。他们受到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不从挖掘自身潜力入手,反而盲目地去追求轰动效应和“眼球效应”。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成为很多读者的阅读终端,让很多新闻从业人员不愿意深入基层开展调查和研究,而是患上“网络依赖症”,每日出户,满足于做鼠标记者、粘贴记者,因此,这就难免出现把别人胡编乱造、甚至误导舆论的不实言论当成自己的新闻来源,导致新闻失去了真实新鲜活泼的本义。
二、经济报道肩负的社会责任
笔者认为,经济新闻报道有指导人们生产生活、投资理财的社会责任,这一点是有别于其他新闻的。因此,经济新闻报道有着本身的特殊性,肩负着更大的社会责任。
(一)经济新闻报道有很强的社会引导作用
人们为什么喜欢阅读经济新闻呢?大部分读者希望通过阅读,了解国家经济动向、经济走势,把握经济金融的形势,发现市场机会,既而从中获取与之利益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调整、优化决策,以此来增强自己决策理性和科学性,从而增加福利和收益。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媒体发表的经济新闻,信息如果被读者所接受,就会影响到他的一系列行动。
(二)投资理财产品的预期赋予经济报道更大的社会责任
社会发展日新月益,人们投资也更趋多元化。理财产品、股票、期货等这些投资性、预期性资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它们的流通和交易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因而预测就会显示出极大的重要性,预测性的经济报道也因此受到更多受众的关注和重视。但对媒体来说,未来经济具有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任何一个变化,都可能导致多种多样的发展方向,因此说,从哪一个角度、何种信息来源做出的分析以及判断,就会带来不同的结论,有的主观色彩强一些,有的弱一些,甚至,这些结论之间截然相反相互“打架”很有可能。
(三)经济报道有“牵一动万”特性,媒体要真实准确报道
如今,中国和全球的经济都在飞速发展,人们都相当依赖媒体的全面真实的报道,以及合理精确并富有理性冷静的分析。在所有的经济、社会、民生、时政、体育、娱乐等新闻报道里面,毫无疑问,经济新闻是人们最关注最愿意阅读的新闻之一。
这是因为,在经济新闻中,哪怕是一个数据变化,即使是很小的变化,也都会导致这个地方经济发展方向的变化,从而让相关部门乃至地方领导对经济总体规划进行重新评估。如近年来,安徽省池州市发展较快,某年的用电量激增。这立即引起地方经济部门的重视,经调研后发现,经过这些年的招商引资政策的实施以及得天独厚区位优势,外商投资办厂以及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热情高涨,企业数量呈几何数字增长。企业的增多带动了用电量的增多。掌握这个情况后,相关部门及时进行了变电站、输电线路的调整布局调研,对电网规划方案进行优选,为地方发展提前做出了用电规划。
三、经济报道的改进策略
(一)改进经济报道,注重社会责任
经济报道具有专业、权威、宏观、前瞻这些特点,对受众的影响十分深远,这是由于它本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决定的。因此,我们的媒体在报道经济新闻时,务必坚持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如果一篇经济报道,它确实具备了上述特点,那它也肯定会为读者提供操作指导和思想更新,读者也会认可这是一篇充满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好文章。反过来说,如果这家媒体不重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刊登不负责任胡言乱语的经济文章,那么上述特点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媒体要改变传统思维,树立服务受众的意识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不断深人,互联网也在飞速发展,这种单一的报道方式已经不合时宜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传媒,实际上就应该是信息的载体,它存在的价值完全取决于报道的内容给受众提供的信息量。
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媒体在报道经济新闻时,首先要站在受众的角度,想一想信息有没有用?读者爱不爱看?要将过去的报道模式由“指令性信息”转变为“受众有用信息”转变,只有这样,媒体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三)进行全面客观的报道
不可否认,过去一些地方媒体在报道经济新闻时,报喜不报忧“喜鹊鸟”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经济形势较好时,媒体通常能够对经济发展的情况予以及时报道,但当形势不尽如人意或遇到挫折、遭遇困境时,媒体报道则经常会避口不言。如果这时领导要求必须报道时,记者往往会采取“预言家”的方式,预测今后经济会好转,会发生弯道超车等现象。这种报道方式看似宣传大好形势维护社会稳定,实际在读者中没什么宣传效果,甚至会引起负面作用。所以,媒体在作经济新闻报道时,应以记录历史的工作态度,认真地全过程地记录各种经济现象。
就经济报道自身而言,一些媒体人的陈旧思维方式也需要改变。比如,我国目前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相适应,我们也应当习惯于从全球新闻发展的角度、从世界交往角度选择和分析经济新闻,要以世界经济的参与者、贡献者去思考问题。
改进和提高经济报道的效果,最终靠的还是人的因素。因此,地方经济新闻报道的记者和编辑应该时刻认识到自己肩上的社会责任,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知识,做到准确把握经济概念的内涵,善于发现和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使经济报道在易懂的前提下做到精深,更好地为人们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媒体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