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诵读经典——国学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蹊径

2018-04-25温大勇

记者观察 2018年36期
关键词:国学思政大学生

文/温大勇

关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包括路径和主题的相关研究不胜枚举。从国学经典修习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究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切入点,传统文化经典与时代高等教育之间有着多种天然存在的结合点,也有着合理的内在逻辑。从某种角度分析,我国以国学典籍为代表的优秀历史文化之丰富,远超其他国家。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有益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用以支持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既可行,又应做。

一、国学经典所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

毋庸置言,我国的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一座罕见的文化宝库。其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也极为丰富。总的来说,我国的国学经典包括四个方面。

(一)正心诚意

所谓正心诚意,基于国学经典《大学》之精髓,就是要求大学生在价值观层面,能够明确自身价值追求和品格标准,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所坚守,树立牢固的价值评判标准,明确自己做人的是非界限。做一个好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热爱国家的人,一个热爱集体的人,一个热爱家庭的人,一个热爱自己的人。对社会和自己有着正确的认知和积极的情感。关于这样的价值追求,国学经典之中有着太多的作品和典籍予以阐述和说明。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明确自己为人处世的基本方向和标准,这也是思政教育的本源基础和最终目标。

(二)立德修身

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的组成部分,公众对其有着较高的道德期待,希望他们能够在社会活动中扮演积极的引导者和示范者。国学经典对于道德命题的论述和分析有着严密的逻辑、深刻的探究以及丰富的成果。通过道德层面的分析,国学经典可以为高校思想教育提供丰富的养分。立德修身是国学经典在道德维度的重要论述主题。通过诵读经典、认同经典、内化经典的过程,可以切实引导大学生做到“恪守道德,三省己身”。并且,在私德的基础上,国学经典还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家国意识的塑造和影响,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宝贵信念融入其思想和行为之中。

(三)律己正行

国学经典的思政教育价值最终需要通过大学生的行为来体现。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也始终将培养大学生行为规范作为重要内容。在个人行为规范层面,国学经典也有着明晰的指导思想,其中对于“律己正行”的论述精准而系统,客观而全面。其中包括“闻过则喜,闻誉则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正己而后可以正物,自治而后可以治人”“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等代表性的警示与要求,对于大学生的自我约束以及行为标准和规范都有着直接而具体的指导意义。类似的国学内容非常之多,认真诵读,并切实理解内化,严格要求自己,则会充分发挥出国学经典的思想教育作用。

(四)宽柔待人

传统国学有许许多多的关于为人处世的论断和主张,其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则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国学经典中多处提及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希望每个社会个体都能够积极做到“博爱大度,善待他人”。从政治角度来谈,和谐社会依赖于每个个体的彼此善待和相互理解,只有心怀友善,正直诚信,才能够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高校的思政教育也同样希望大学生能够有着宽柔待人的胸怀与认识,并在社会生活中践行这一主张,国学经典与高校思政教育在此又产生了融合点。

二、国学经典选择策略

国学经典之多,可谓“浩如烟海,数以万计”,如何在众多的经典之中选择适宜的诵读内容,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这是一个方法论层面的问题。概况而言,高校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尝试和探究。

(一)集体泛读

国学经典的学习需要兼顾纵横两个维度,从横向广度来看,诵读必要的基本经典,是一项必要的功课。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活动的时候,则需要有意识地做好课程和活动的顶层设计。比如国学经典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修完相应的学分,或者完成规定的诵读量,通过量化考核对此进行监督和管理。

这种诵读活动强调“广度”而不苛求“深度”,实际上就是要求每个大学生都具备国学基础,从认识和情感层面产生心理认同,并愿意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活动。

(二)集中精读

相对于宽泛的横向阅读而言,集中精读则更注重阅读的深度和质量,也就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思考,并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认知。泛读是一种基础知识的铺垫与储备,而精读则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训练和思考角度的选择。对于国学中的经典作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有意识地进行国学经典推荐活动,经过专家团队的集体商定,推出具有代表性的优质作品,鼓励学生选择其中的少数几种,甚至一种作为自己主攻的阅读对象。并且,根据个人选择的阅读作品,要在学期末或者规定时间内,由大学生做出高质量的阅读报告或者撰写心得体会,用以巩固学习效果。

三、国学经典应用策略

学以致用也是国学经典中的一种积极主张,高校思政教育同样需要遵守这样的教育原则。而如何将国学经典应用到学习和生活实践之中,将国学修习的成果体现出来,并接受外界的监督和检验,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就容易陷入“坐而论道”的歧途之中。

(一)开展多种主题文化活动

诵读国学经典的最终目标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依次为“勤学之”“慎思之”“笃行之”。其中,“勤学之”是整个学习活动的基础。如何督促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升自己的国学素养,进而用这种素养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而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来促进大学生之间的国学主题交流活动,则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和团学教师可以举办类似“国学基础知识竞赛”“儒家经典学术论坛”“道家思想中的济世理论”“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程朱理学的积极价值”等主题活动,通过这些学习活动来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其获得更多的国学知识。

(二)组建多种主题研究团队

经过第一个阶段的“勤学之”,国学诵读活动可以进入第二阶段的“慎思之”,这个阶段强调的是大学生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学习,每个人都可以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认知和理解,而这种认知的差异也是思想碰撞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思政教育人员则应当鼓励大学生组建各种主题的研究团队,并以此为载体开展各种思想交流活动,通过这种思想交流碰撞,可以产生百家争鸣的积极效果。

(三)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

在“慎思之”的基础上,大学生则可以通过自己的国学修养来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国学经典中有许多关于个体需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张,高校思政教育活动恰恰可以将自己的教育目标与之融合,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不同主题的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这种社会实践来检验大学生的行为是否符合相应的规范和要求。在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大学生是否在语言上表现出应有的亲和力;在行动上是否表现出责任感、担当意识;在情感上是否具有同情心、集体荣誉感等等,这些都是检验国学学习效果的试金石,同样也是检测思政教育成果的有效手段。

四、结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重要工作,将国学经典的修习与之融合起来,需要审慎地思考和积极地尝试,这个过程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但是教师和相关人员应当坚持信念,持之以恒,相信经过数年的努力,一定会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不仅可行,而且还应当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特色。

猜你喜欢

国学思政大学生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垂”改成“掉”,好不好?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