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日语》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研究
2018-04-25李欣晨覃霄
文/李欣晨 覃霄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突出课程教学的第一要务是立德树人,又是一种思维方法,表明课程教学肩负着育人的责任。如何在充分把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各个环节,既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又实现思政教育贯穿课程始末,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基础日语》课程的思政教育现状
由于受到语言教学传统观念的影响,课程教师往往更加偏重于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忽略教学过程所蕴含的育人功能,致使课程的思政教育处于缺失状态,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学目的功利性
基于《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日语专业的学生除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外,素质要求也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出于帮助学生尽快通过语言能力等级考试,迅速获得用人单位青睐或顺利考入研究生院等较为功利性的目的,比起选择循序渐进、效果不显的人文素质教育,更容易偏重对社会文化知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究其原因,无非是效果明显、业绩显著,对学生帮助更大或者更加“有用”。而因“无用”受到忽视的人文素质教育却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连,这也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失去或减少了接受思政教育的机会,从而影响了高校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的展开。
(二)教学内容单向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日语语言学习的特点在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日本的社会、文化、历史、风俗等,并会在潜意识中将其与本国状况进行比较。因此,日语专业的学生相较于其他专业而言,接触日本思想、文化等的机会更多,受到其影响的概率也就更大。尤其目前教材内容的选用上,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日本的社会风土人情,掌握更为地道、纯正的日语,课文多是以介绍当地人、物、景等为主,涉及中国文化的元素则较为有限。以致教学内容不是呈现外国文化输入、本国文化输出的双向性交流,而仅仅只是单向性的文化输入。长久以往,容易造成学生盲目推崇日本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对于本国文化认同感降低;无法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表达本国文化,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养成,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和跨文化传播。
二、《基础日语》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方式
(一)思政教育目标明确化
《基础日语》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自身在课程教学中,担负着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掘提炼教材内容中所隐含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中日两国交往史,对日本既不过分推崇,也不盲目敌视。
1.爱国主义教育。如前所述,由于日语语言学习的特点,教师在教授学生语言知识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所学语言的特点,自然会介绍日本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近年来,中日虽因战争历史、领土争端等问题,两国关系一直处于波动状态,但年轻一代中仍有不少人喜爱日本动漫、电影等,因受其文化影响成为“哈日族”,以致盲目推崇日本、贬低本国文化。《基础日语》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其客观认识中日两国间的文化渊源,了解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对本国文化的民族自豪感,接受日本文化输入的同时,不忘输出中国文化。既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又拥有正确的对日态度,不盲从亦不过激。
2.价值观念教育。这里的价值观念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职业观等。日语语言的学习中,会不免涉及到日本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文化、科学技术、政治制度等内容。其中,相较而言优于本国的地方,某些学生就会产生羡慕崇拜之情,从而对本国尚在发展完善之处进行质疑甚至批判。却忽略了“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这件事本身,就存在着不公平。因此,课程教师需要及时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教育,促使其运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客观看待两国之间的差异,实事求是地作出评断。
3.道德法制教育。通过课程中结合两国社会、文化等方面知识进行比较,一方面,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敬业精神、较强的团队意识、严谨的工作作风、友善的处事方式等;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社会公共道德意识和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法制意识,帮助其建立起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个人行为框架,为学生毕业后的深造、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个人素质基础。
(二)思政教育方法灵活化
《基础日语》课程教学一般分为单词、语法、会话、课文四大板块,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念教育、道德法制教育有意识地渗透入这四个板块当中,体系化展开。
在单词及语法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引导式教学法,将正确的人生观念、明晰的道德意识等融入日语单词以及语法造句的学习中,通过典型的词例、造句等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在会话及课文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鼓励学生参与情境建设,在相关情境中独立分析、深入思考,自主发掘思政元素,主动参与思政学习。
此外,将榜样示范法、自我教育法以及客观评价法贯穿于课程教学中。首先,树立学习榜样,以榜样的力量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帮助学生制定自我教育的计划及个人评判的标准,指导学生监控和评价自己的课程表现。
(三)思政教育途径多样化
1.教育方式生活化。结合生活所需设置课程思政活动,经由教师的引导及启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从实际出发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日语进行场景会话,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2.教育内容礼仪化。尤其在品德、行为等教育与课程教学的结合过程中,将其礼仪化可以渗透至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要求学生上课前全班起立用日语向授课教师问好,培养其尊敬师长的意识。在课后检查教室内的电源是否切断,培养其节能环保的意识等。
3.评价方法科学化。将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的三向评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从各个方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即不仅仅看重学习成绩,同时对其为人处世、尊师重道、团结友善、严谨求学、务实奋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三、结语
将思政教育融入《基础日语》的课程教学中,既可以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又可以使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生效,实现全课程育人、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