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制剧票,乐玩趣学

2018-04-24赵娇彩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观众席儿童剧座位

赵娇彩

小舞台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区域,可供他们尽情展示、分享自己喜欢的儿童剧。但在实际活动中,小舞台的观众席常因缺乏具体引导、隐性支持而呈现混乱局面。那么,表演时观众席的秩序维持需要哪些支持呢?生活中的剧票给了我们启示。我们全面分析剧票的特点及功能,将剧票的设计与制作融入儿童剧编演活动,通过“四个三”指导策略,引导幼儿在发现、感受剧票信息的基础上,自主、创造性地设计个性化的儿童剧剧票,以剧票的隐性暗示作用引导幼儿自主安排座位和管理秩序,促进善倾听、能自律等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

一、“三活动”经验积累

我们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以孩子的年龄特点、原有经验为出发点,为其搭建经验积累的平台。

1.在票面赏析中梳理。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剧票,为孩子们提供了探索、发现的基点。师幼分头收集各种剧票,布置成展板,通过观察、交流、分享,梳理出剧票票面呈现的多元化信息。(具体见表1)

从表中,我们发现票面信息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构图类信息指向幼儿的艺术学习领域,要素类信息中的演出日期、时间、票价、地点、座位号均涉及幼儿数学学习领域,而剧的名称、注意事项又指向早期阅读领域的内容。由此可见,欣赏和尝试制作剧票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意义重大。

梳理后,师幼根据表演现场的需要筛选信息要素,确定儿童剧票需呈现的关键信息,包括剧的名称、插图、演出日期、座位号、票价、注意事项等,为后期剧票设计与制作打下基础。

2.在数学游戏中感悟。

安排座位号、根据座位号找座位,均建立在一定的排序经验基础上。我们引导孩子在系列化的数学游戏中做做、玩玩,探索相关方法。如游戏“小剧场”中,教师根据幼儿人数摆放了两排椅子,引导孩子了解排与座的含义,一起给小椅子编上号,找找自己手中的座位号是哪把椅子,学习用排序的方法来解决游戏中碰到的问题。

3.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生活中,孩子们会随父母一起看电影、看演出等,需要凭票入场,按票找座位。我们通过微信群、家园公告栏等途径,向家长发起倡议,鼓励他们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寻找排与座的信息,在运用中巩固经验。

二、“三支持”方法探索

实现幼儿自主创作剧票,要有多样化的环境、材料支持,让幼儿根据环境的提示、材料的暗示,积极主动地尝试、实践,掌握操作方法。

1.提示环境的创设。

开设剧票区,或在益智区增添制票项目,呈现提示性环境,包括剧票要素呈现、制票流程解说、剧票作品展示等,幼儿可自主进入区域,根据提示自主选材,利用剪、贴、画等多种形式制作个性化的剧票。

2.图示图卡的加入。

幼儿还无法用排、座等文字表示票面信息。于是,我们根据孩子的表达方式,引导其“以图代文”表示剧票中的文字信息;如果不会书写数字,就用“数字图卡”解决。如用房子图示表示地点,用时钟图示表示时间,用小椅子图示表示座位,用从废旧书报上剪下的阿拉伯数字摆摆贴贴,真正实现幼儿自主制票。

3.制票清单的使用。

观众席座位众多,若全由孩子随意安排,难以满足演出需要,可能会出现“一座多票”或“缺票”现象。于是,我们投放了“制票清单”。小班提供“粘贴型”清单,即将座位号制成可灵活粘贴的小卡片,一组小卡片用完表示一套票制作完成;中班提供“剪贴型”清单,将一组座位号列在清单上,由幼儿剪下进行粘贴;大班提供较自主的“排除型”清单,幼儿自行写、画座位号,并在清单上相应的座位号处做标记,以排除法安排座位。孩子们可多人合作,共同完成整套票的制作。

三、“三星级”分层创作

将剧票中的关键信息——数学知识和美术元素巧妙融入剧票制作中,为孩子打造多样化、层次性的创作平台。首先,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数概念”发展的描述,确定各年龄段指导重点:小班侧重“按数取物”,中班指向“数与数的关系理解”,大班开始接触“简单加减”。其次,根据孩子艺术表达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特点,将贴、印、剪、画等美术表现技能融入星级剧票制作中。不同星级、多种表现形式的制票内容间存在承上启下的衔接关系,教师可根据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投放多层次操作材料,供其自主选择。并且,根据操作情况及时增减材料,调整层次,使幼儿在自然的过渡中逐步挑战自己,设计出更为复杂的剧票。

1.小班——数物对应,贴贴印印。

小班孩子的剧票设计常以“数物对应”形式进行。教师提供与儿童剧内容相关、颜色不同的卡通形状票面(颜色表示排)和小贴纸,幼儿根据座位号边数边贴,制作不同颜色、不同座位的剧票。考虑到同一年龄段孩子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我们又根据“数物对应”发展目标,在后期加入画点、贴数字等难易不一的“三星级”制票内容,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水平选择表2中的操作内容。

中班孩子了解了数物间的对应关系,能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关联性,并开始尝试用数词描述事物的顺序和位置。所以,我们自然地将“数之应用”融入中班孩子的剧票制作中,提供1~10数物图卡(票面为物,则观众席为数,反之,票面为数,则观众席为物)和空白的票面,幼儿自由结伴,用贴数字、画图示、填序数等方法安排座位号,制作剧票。此外,中班孩子已开始尝试运用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表现自己观察或想象的事物,因此,我们提供支持,鼓励其在剧票上画出儿童剧角色,使剧票更贴近主题。(具体指导策略見下页表3)

大班幼儿的前书写能力开始形成,此外,“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是5~6岁幼儿的典型表现。因此,我们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儿童剧性质选择相应材料、形式(书写、线描、彩绘、纸工等),尝试安排座位、表示时间,并逐步在安排座位号时加入简单的加减运算内容,在不断挑战中以更高的水平参与剧票制作。(具体指导策略见右上表4)

四、“三途径”有效应用

剧票制成后,投放于售票窗口,供幼儿购票、取票,实现自主安排座位、维持剧场秩序的目的,充分实现自制剧票的价值。

1.多形式使用。

在售票形式上,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发了人工售票与自动售票两种形式。在人工售票窗口,孩子们可以手持在“编演工作区”中劳动所得的游戏币换取剧票,充分感受買卖游戏的乐趣;在自动售票窗口,孩子们将“游戏币”投入投币口,随机拿取一张剧票,感受开放性自我服务的乐趣。

当小观众拿着剧票来到观众席时,检票员便开始忙碌起来,一边验票一边帮忙找座位,共同维持观众席的秩序。检票形式也有年龄特点的区别,小班一般由教师直接担任检票员,到了中、大班,便将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2.与互评结合。

剧票还助推演员与观众间的互动式评价进程。小年龄孩子可以点赞的方式进行评价,从剧票上取下点赞标志,为最喜欢或表现最佳的小演员点赞;中、大班的评价形式多是表格式、符号型的,可将评价表格设计在剧票背面,孩子在观看中或观看后自主用符号评价小演员的表现,为互动式语言评价提供参考。另外,剧场管理员还会根据观看秩序,评出文明小观众,将相应标记粘贴在文明小观众的剧票上。

如此以剧票为平台的互评互促活动,不仅起到了相互督促、共同提高的作用,且使孩子们自制的剧票价值得到了最大化开发。

3.服务于生活。

幼儿制作剧票的经验,同样适用于生活中各种票的设计、方位的安排。分学习柜时,孩子们根据学习柜的方位制作了“第几排第几个”的标志,然后分给同伴,拿到哪个标志,就用哪个学习柜。节日游园活动时,大班孩子为自己设计了游戏券,不但较清楚地表现了游戏名称、时间,且能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游戏内容,是真正可以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游戏券。

幼儿参与儿童剧剧票制作的过程,不仅凸显了幼儿在儿童剧编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在生活化、游戏化的情境中,理解了数概念,感受到艺术创造的无穷魅力,且从根源上确保了儿童剧表演现场的有序和有效,实现了“教育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的教育追求。

猜你喜欢

观众席儿童剧座位
赛场成考场
儿童剧艺术实践思考
儿童剧海报设计作品《九色鹿》和《丑小鸭》
看电影
小心“飞人”
巴士上的座位
换座位
下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