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年轻家长家园合作的策略
2018-04-24卞娟娟
卞娟娟
近年来,在幼儿园家长群中,“80后”的群体占了多数。在与“80后”的父母建立育儿伙伴关系的过程中,我们明显感受到了他们的一些特点,比如: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80后”家长习惯通过网络分享教育资讯、探讨教育问题。“80后”家长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时代,文化素养相对比较高,因此观念上更开明,有自己的教育主张,但初为人父、人母的他们又缺乏实际的育儿经验。他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是父母长辈眼中的唯一,因此充满自信,但有时以自我为中心显得比较突出,其育儿之路也少不了对老一辈的依赖,等等。这些“80后”家长们身上折射的群体特点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在开展家园工作时,我们有必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做出一些改变,或者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工作,以促进与“80后”家长家园合作的深入。
一、利用网络资源张弛有度
案例:“四个小馄饨”事件
小窦是刚入园不久的小班孩子,一天回家,她高兴地告诉妈妈,今天中午在幼儿园吃了“四个小馄饨”。随后,年轻的妈妈在当地一个育儿论坛上聊到了孩子的话。短短的时间,类似于“本市知名公办园中午只让孩子吃四个小馄饨”的言论炸开了锅。其实,孩子语言中的“小”并不完全是实际意义上的个头小、分量少,就如“小手、小羊、小白兔”一样,是孩子表达的特定用语。而在成人的理解中,“小馄饨”是江浙小吃,充其量只能当点心。殊不知,幼儿园自制的馄饨,个儿大、馅儿多,作为小班初期的孩子,吃四个食量不算小。
案例中的家长,已经习惯于通过网络来随时随地表达和交流,这样的习惯也随之用于育儿问题的交流与探讨。由于小窦妈妈没有及时和老师进行沟通,并且是在当地一个开放的育儿论坛上进行谈论,因此将一件小事演变成了大事,甚至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能使人们的沟通更便捷、高效,但网络是敞开的,其强大的传播力就如同人人手里都有一支“麦克风”。基于这样的事件,我们有必要思考怎样善用网络。
1.教师主动引导网络互动
我们在校园网主动搭建可供公开讨论的班级博客,使家长有地方“说话”,到合适的地方“说话”。对于家长们感兴趣的话题,设立热点育儿信箱,家长们将自己当前最困惑的问题投入信箱,然后由教师选择并公布人气最高的热点话题,随后在每月固定的时间段,和班级中的家长们进行实时交流和探讨。比如提高小班孩子动手能力的一次讨论:范范妈妈将自己购买的以撕拉为主的美工书籍推荐给大家,这时老师及時呼应:是的,不必担心撕纸会养成孩子破坏东西的习惯,撕扯纸张反而能很好地促进孩子手部力量及手眼协调性的发展。想想妈妈也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可以先让孩子撕一些较软的纸张,慢慢地再撕有厚度的纸张。此时,教师接着回应:还可以先鼓励孩子把纸撕成长条形的,再鼓励孩子越撕越小,撕完以后与孩子一起粘贴,兴趣会更浓……家长们介绍的是自己零星的经验,教师从专业的角度及时肯定、修正或深化,提高了交流的质量,也能使讨论围绕育儿话题展开。
网络探讨,能在短时间内使很多人共同参与,特别能让一些不善与人当面交流的家长,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延迟参与的家长也可以通过讨论记录获得启发。由于各班固定讨论的时间不同,所以一些年轻教师还可以请“外援”,邀请有经验的老师陪自己一起参与网络谈论,多一个人多一份智慧,这比面谈时教师一人回应众多家长,显得更为自如。
2.面对面交流不可替代
近几年来,由于成人工作忙,家园距离比较远等原因,传统的上门家访已经逐渐淡出教师和家长的视线。但我们都知道,网络资源的利用固然便捷高效,但面对面的联系方式更能促进心灵上的交流,是充满人性人情的沟通。面对父母工作忙,爷爷奶奶接待老师家访比较普遍等现象,我们也有必要对上门家访的方式做出一些调整。比如:家访时间首先和孩子预约,通过口头或递纸条的方式,由孩子召集父母长辈,让大家都对“老师去孩子家做客”的约定做出承诺。家访前,老师规划好家访的主要目的,并随带一些孩子在园的作品、照片等,使面对面的交流更有针对性,也更全面。家访时教师要引导孩子也参与其中,如:“向爸爸妈妈介绍一下你在班里经常和谁一起玩?上一次你为了什么和一位小朋友争吵?最后怎么解决的?”……孩子的参与,能拉近孩子、家长、教师三方的距离,更能让孩子成为主动的受访者,也能使家长从具体的事例中了解孩子发展的特点。当然,如果客观原因使老师不能人人上门家访,那么,孩子入园和离园时的短时面谈,以及约谈的方式,可以作为补充。
二、互通观念和给予方法双着陆
案例:“自然教育”不自然
皓成的爸爸是一位崇尚自然教育的家长,他极力主张孩子自由发展,对于皓成的任何要求都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认同。于是,皓成在幼儿园里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行为,比如:常常不午睡,集体活动时会独自到操场上玩滑梯等。皓成爸爸对孩子的这些行为都表示认可,他觉得应该多观察孩子,而少干涉孩子,不能强迫孩子做他当前不喜欢做的事情。一段时间以后,老师发现皓成没有朋友,因为小朋友会说:“皓成不乖,他常常要违反规则……”
案例中的家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教育观念呢?教师通过与其接触和交流后发现,皓成爸爸从小受到双亲的过分约束,童年没有自由,于是对于自己的孩子有一种“遗憾弥补”的心理状态。加之成人后留学的经历,十分崇尚西方所倡导的自然教育、自由发展等观念。据我们了解,虽然这样极端的案例不多,但僵化地理解某一教育观点的现象,在“80后”家长中普遍存在。这些高学历的父母,有的文化程度高,自信且固执;有的接受了网上丰富的资讯但缺乏辨析及运用于实践的能力。面对年轻家长“本本主义”的教育现象,我们也有必要采取一些应对策略。
1.改善家园教育的不一致
案例中皓成父亲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家园之间的教育明显不同。于是,我们先从行为结果上让皓成父亲明白:皓成不午睡、不参与集体活动的行为,已经影响了其他幼儿的活动,并最终反射到皓成自身,造成他在幼儿园没有伙伴的后果。然后在与孩子及孩子父亲的沟通中,寻找家园双方都认可的折中方式,比如:午睡可以不睡着,但底线是不能影响他人,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得到休息;集体活动可以不发言、不参与,但不能脱离群体。家长的观念也许不会在短时内有巨大的改变,但我们至少能通过点滴的影响与坚持,帮助家长对教育观做出正确的解读。
2.给予实用方法
教师在与家长沟通观念时,还要着力改善家长“眼高手低”的现象,针对问题给予有效的育儿方法。比如亲子活动时邀请皓成父亲来园,参与“做饼干”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家长感知,培养独立性并不是全部放手讓孩子自己做,这只会因为孩子无法达成而失去做事的信心。比如:黄油、面粉由家长配料,孩子可以帮助传递物品;搅拌配料可以家长和孩子交替做,让孩子能有学习搅拌方法的机会;揉搓面团,压膜成型则可以让孩子自己独立做。同时,伴随每一步制作还可以引发孩子进行表达,一起编《做饼干》的儿歌:搅一搅,拌一拌;面粉黄油和鸡蛋;揉一揉,团一团,做成圆圆小饼干……此时,语言自然获得发展,制作过程也更有情趣。兴趣的提升,无疑是孩子独立做事的有效保证。家长在真实情境中“耳闻目睹”老师的实际策略,感受到:自由发展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尊重天性并不代表顺从孩子的无理取闹。自然教育,是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在孩子无察觉的情况下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集体需求与个体需要做平衡
案例:家长会上的众生相
小班孩子新入园的前后,我园统一召开家长会。会上,我们看到了家长们各种不同的表现。比如:有一部分家长总是不能出席参加,令精心准备的园长或教师倍感失落;有些家长在会上手机不离手;也有家长会议还未结束,就中途离场。当然,也有不少家长认真做着笔记,甚至录音、拍摄,不放过任何细节;有些家长乐于和讲课者互动,哪怕散会后还会围着教师、园长,久久不肯离去……
分析案例,在新生入园初始,家长们都有迫切知晓孩子在园情况、熟悉幼儿园的需求。但为什么还会造成各种不同的态度呢?究其原因,是在统一需求的背后,因为家长各自的喜好、个性、文化背景等因素,确实存在不同的个体要求,比如:有些家长工作节奏紧张,幼儿园在统一时间段举行会议,家长的时间无法协调;有些在育儿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特别想和老师进行咨询和互动;有些不善于在众人面前交流,喜欢听育儿专家讲一些实例从中受到启发;也有些认为家长会与自己关系不大,碍于班级老师的要求到到场,等等。我们在新生入园、大班幼儿入学、中班幼儿心理变化明显等时机举办家长会,确实考虑到了家长的集体需求,但也要基于个体需要,做出一些改变。
家长会不一定以年段或班级作为一个单位进行组织,可以让需求大致相同的家长作为一个群体,组织召开。我们在告知家长会议主题的同时,将活动方式和会议主要内容菜单化,让家长有选择的权力。比如活动方式,有名师或专家授课式、家长以及授课者互动式、家长预约座谈式三种选择,家长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单选。活动内容,有幼儿园概况、课程介绍、育儿案例分析、育儿问答、家长经验介绍等内容,可多选。随后由幼儿园进行统计,为同类需求的家长举办对口的家长会。比如传统的授课式,内容也不再是大杂烩,而是对家长感兴趣的内容着重介绍和指导。互动式家长会,授课者成为主持人和点评者,着力引导家长围绕主题对话,并对家长的经验介绍、疑问进行点评和解疑。以上两种未能参加的家长,教师主动预约,将家长会小组化,在约定的时间,班级教师和几位家长围绕主题交流。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合作是否有效关键在于人。因此,我们要研究合作对象,针对他们的特点提炼有效的合作方法。常言说,年轻是把双刃剑,我们要认清“80后”家长的特点,围绕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用好这把“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