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香梅
2018-04-24崔传刚
崔传刚
今日提及位于华盛顿市中心的水门大厦,多半是因为臭名卓著的水门事件。
著名美籍华人,2018年3月30日逝世,享年94岁
然而对于美国政坛而言,水门大厦的意义绝非一件丑闻可以概括。这座濒临波托马克河的建筑综合体距离美国行政及权力机构仅数个街区,自20世纪60年代建成起就是政坛及相关人物的汇集之所。在尼克松执政时期,这座大厦被称作是“共和党的巴士底狱”,到了里根时代,这里更是群贤毕至,被人称作“西白宫”。
著名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也是这里的一位老住户。自1967年首次搬入这座综合体最早建成的东座,陈香梅一直在此居住生活,直至今年的3月30日离世。 按照陈香梅自己的说法,她当年搬到此处,是想在“新的环境中找到一点城市烦扰中的安宁”。但实际上,她在这里买下的顶层公寓,没用多久就成了内阁议员、外交官、各国政要以及各类政治掮客觥筹交错的密室。
从富贵到困顿
今日说到陈香梅,总绕不过“传奇”二字。
这首先与她的出身不无关系。1925年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的陈香梅,算得上含着金钥匙来到这个世界,她的父母双方家庭皆为望族,其中祖父曾担任过香港招商局的局长,而外祖父则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外交家,也是著名革命家廖仲恺的胞兄。陈香梅的父亲是英国牛津及美国哥大双料博士,归国后曾出任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长及北京大学的英文系主任,后来也投身外交;她的母亲则留学法国和意大利学习音艺,不但是个不折不扣的美女,更是当时京城的外交名媛。在这种家庭长大的陈香梅,自然既秉承了诗书传家的传统,又具备中西兼收并蓄的眼界,当然最重要的,是打小就见惯了谈笑有鸿儒的各种社交场面,知晓这个世界背后真实的运行规则。
但人间并没有完美的生活。由于陈家一连六胎都是女儿,求子无望的父亲对家人愈加严苛冷淡。据说陈香梅小时候曾经特别喜欢读《红楼梦》,父亲知道了对其大骂,并要求她改读《西游记》,这让她十分难过。陈母则是天生的社交动物,结婚生育之后照旧经常半夜归家,照顾孩子的事情全部交给奶妈。这些都在陈香梅幼小的心灵上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卢沟桥事变之后华北陷落,陈香梅随母亲及姊妹逃往香港避难。家族财富因战争而荡然无存,而父亲也远在墨西哥任职,鞭长莫及。从富裕陷入困顿的一家人此时终于体会到了人间的疾苦。为了维系正常体面的生活,陈母不得不变卖珠宝首饰。然而祸不单行,母亲在年过40之后便不幸罹患癌症,陈香梅不得不和姐姐一起,承担起一家之主的职责。不过,即便条件难比往昔,陈家姊妹也没有中断学业。尽管作为老二的陈香梅需要把学钢琴的家庭预算留给妹妹,但她也未放弃自己的爱好与专长。在港期间,她入读天主教学校修习中英双语,后来在高中又负责主编校刊,而且还拿过演讲比赛的冠军。
香港陷落后,陳香梅辗转来到西南大后方。在昆明,有英语优势的她打破了不成文的传统,成为国民党中央社的第一名女记者。此时的她尚不满20岁,波澜壮阔的人生就已经拉开序幕。
一千个春天
陈香梅是一个有着多重身份的人。在维基百科关于她的词条里,她首先是一名记者,也是一位卓越的美国共和党员;在国外的不少人眼中,她是华盛顿的社交名媛;在中国,她又是著作等身的作家、爱国人士。不过,无论陈香梅自己是否喜欢,她最为人所熟知的角色,仍是“飞虎队”领袖陈纳德遗孀。
1937年,退役的美国上尉陈纳德受国民党政府邀请到中国进行短期调研。抗日战争正式爆发后,得到宋美龄赏识的他受聘出任国民党空军顾问,负责人员训练与飞机采购等事宜。1941年,在中美双方的支持下,陈纳德在中国牵头组建了一支抵抗日军侵略的空军部队——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也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飞虎队。飞虎队为中国抗战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陈香梅与陈纳德的姻缘,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展开的。在昆明,当年轻的女记者陈香梅遇见和自己父亲同年出生的陈纳德,她看到的不但是一位采访对象、一位大英雄,更是一位理想人物的化身。而对于已经年过50的美国老兵陈纳德来说,这位英文名字叫作“安娜”的中国女记者则充满迷人的东方气息与青春活力。两人初见甚欢,之后更日久生情。1947年底,在与前妻正式离婚之后,陈纳德回到中国,同22岁的陈香梅喜结连理。
婚后不久,国民党从大陆溃败台湾,继续效力于国民党的陈纳德一家也先后迁往香港和台北。在此期间,陈香梅生下两个女儿,为这段中美姻缘结出硕果。只可惜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在结婚仅十年之后,陈纳德就因肺癌不幸病逝。数年之后,搬到美国的陈香梅以英文写成《一千个春天》,将这段融合了战争与和平、生离与死别的跨国恋情公之于众,一时间洛阳纸贵,一年内再版数十次。
陈纳德留给陈香梅的遗产不止是爱情。按照陈纳德生前遗嘱,她的前妻与孩子得到了大部分的现金和家产,而陈香梅获得的是陈纳德创建的民航空运公司以及另一家货运航空公司飞虎航空的股份。当时陈纳德家乡路易斯安娜州的法律不承认白人与非白人之间的婚姻,因此遗嘱安排不得不放在了华盛顿。这一因素虽然很少被提及,但或许正是陈香梅后来搬到华盛顿常住的重要原因。
“下一个梅斯塔”
迁居到华盛顿的陈香梅,曾短暂落脚于乔治亚大学机器翻译中心中国部,当时正是人工智能诞生后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而陈香梅的工作是在那里处理英汉翻译事宜。然而,就像航空公司的职位不能让她感到满足,研究工作当然也无法实现她的雄心。她想要的和她能做的,显然要多得多。
1959年,陈香梅加入共和党,开始步入政坛。“二战”英雄遗孀、华人、女性,这些身份足以让她在华盛顿的名利圈中占据一席之地,更不用说她仍然与台湾的国民党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共和党显然也善于利用这一点。自1960年开始,陈香梅就入选尼克松的竞选阵营,她虽然无甚政治资历,但显然能帮助共和党争取美国华裔的支持。由于和台湾方面关系密切,陈香梅自然也成了蒋介石政权向共和党提供资金的渠道,而在华府,陈香梅又成了台湾利益的游说人之一。等到搬入水门大厦,陈香梅更进一步变成受人瞩目的社交名媛。
陈香梅自认为,正是她身上所具备的某种“亚洲异国情调”,让她得以在白人的世界中脱颖而出。她穿着自己设计的真丝旗袍,每周在那可俯瞰河景的高端宅邸迎来送往,完全像是得到了早逝母亲的真传。然而,在陈香梅的心中其实还藏着另外一个偶像,那就是有着“最好的女主人”之称的美国社交名媛珀尔·梅斯塔。梅斯塔是陈香梅在华盛顿的前辈,这位名媛不仅善于操办上流人士的聚会,更因为对杜鲁门总统的得力支持而获得了驻卢森堡大使一职。
陈香梅渴望成为下一个梅斯塔,但作为一个来自异国的女性,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1968年,当尼克松再次启动总统竞选时,陈香梅是他最主要的女性募款人,而为了避免失去优势,她甚至还秘密代表尼克松向越南传话,要求对方不要和当时的民主党总统约翰逊签订和谈协议,这在当时可是一件引发叛国争议的行为,后来甚至都有了“陈香梅事件”的称谓。然而,赢得选举的尼克松却没有给这位“龙夫人”任何她想要的东西。没有大使职位,也没有内阁提名,尼克松害怕这位女士会泄露太多秘密,因此给她的也多是一些虚名头衔。当然,自传中的陈香梅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她只是说不喜欢与基辛格或者其他人共事。她的水门聚会照常举行,接待的仍然是那些喜欢她却始终不愿给她一个重要职位的政客们。
陈香梅很早时加入了华府反共右翼团体,不但反对结束越战,更为尼克松1972年访华和卡特1979年宣布与中国建交而恼怒。这一立场到里根当选总统之后逐步改观。1981年,陈香梅作为里根的特使回到了阔别33年的中国大陆,也得以亲自与邓小平和她的远亲廖承志同桌对谈。这次重要的见面让她的照片登上了《纽约时报》等世界报纸的头版,也让她发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新舞台:尽管在美国的白人圈里始终微不足道,但她却有优势,可以把太平洋两岸的美国、中国大陆与臺湾连接起来。自此之后,陈香梅开始频繁往返中美。在台湾,她向蒋经国游说开放回乡探亲;1989年底,她又把台湾的企业家带回大陆。
有人说她变了,她回答说,人需要 “谦逊地学习,也要敢于修正自己的立场。”
(作者为媒体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