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洞见
2018-04-24
目前,市场上号称智能投顾的公司大概有两类。一类是骗子。这些公司根本不具备“智能”的水准,也没有所谓的大数据和算法,只是把投资者的一些简单信息录入到App或者网站后台,再把自己代销的金融产品组成组合卖给投资者。
这种做法像极了算命的巫师,对着一个水晶球张牙舞爪,然后告诉别人他们在水晶球里看到了怎样的未来。其实,那些谶语都是编造出来的。这类披着智能投顾外衣,实则骗子的道德水准其实比用水晶球算命的巫师还要低。算命的巫师顶多告诉你一些模棱两可的废话骗点小錢,而这些伪智能投顾平台为了赚取佣金,根本不管投资者花出去的大笔资金是不是买了有毒产品。
另一类智能投顾的公司倒是真的想让投顾这件事变得智能化,但一切还为时尚早。大概在90年前,也有个想做类似事情的人叫欧文·费雪。费雪曾研究发明过价格预测机。这个机器是在一个大水池里,用杠杆轴承连接很多个可以移动的水槽,如果向某个名为“供给”的水槽里加水,杠杆另一端的“价格”水槽就会下跌。但这个机器并没有帮助费雪准确预测市场。1929年,美国股市暴跌,费雪为此损失了1000万美元,破产了。
费雪价格机的问题在于他以为人是可以完全用数字计量的东西,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在个人投资领域,一些表面数字具有共性的人其实存在非常大的差别。
例如北京的A、B两个家庭,年收入都是15万元,其消费状况一样,家庭成员构成也一样。但是A的父母在北京有两套住房,而B的父母住在三、四线城市。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智能投顾的数据统计,A和B的资产配置和收益诉求大致相同,但其实他们差得很远。现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的资产配置方式取决于隐性数据,而非显性数据。
这里权重比较大的因素有生活偏好、人脉资源、个人技能、心理承受能力等。看起来似乎和财务无关,而且难以测量,但它们对个人财务影响非同一般。智能投顾如何才能了解投资者这些隐秘的信息呢?问题的另一个层面是,一个人有没有必要公布这么多信息而获得一些资产配置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