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螺旋CT用于胃肠道间质瘤诊断的临床研究*

2018-04-24李江涛靳素辉刘尼军

陕西医学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胃肠道良性肿块

李江涛 , 靳素辉 ,刘尼军

1.陕西省核工业215医院医学影像科(咸阳 712000),2.陕西省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咸阳 712000)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间叶性肿瘤,病发于胃肠道间质的干细胞,发病率较低,病变部位多位于胃及小肠,少数可见于网膜及腹膜后腔,具有明显的潜在恶性[1-3]。以往GIST肠被误诊为胃肠道肿瘤或胃肠道淋巴瘤而延误治疗,因此,GIST的准确诊断、鉴别对其治疗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人们对GIST病理特征的认识和研究逐步加深,但其生物学行为依然无法预估,肿瘤良、恶性诊断的难度大,导致了手术效果不佳,术后复发率高[4-6]。多层螺旋CT在时间、空间上有较大的分辨率,应用仿真内窥镜技术(VE重建技术)对空腔类器官,如小肠、胃等的检查效果可接近内镜检查,切无创伤[7-8]。我院对25例胃肠道间质瘤住院患者术前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综合分析CT影像,以了解多层螺旋CT在GIST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间住院的2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均确诊。入院时主要症状:上腹部不适,并伴有腹痛、腹胀、腹泻、腹部包块、胃肠功能紊乱、便血或黑便等。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23~72岁,平均(40.2±6.7)岁;病程1个月至4年,平均(1.8±0.7)年。研究已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检查。

2 方 法 检查前6 h禁食,检查前口服800~100 ml 20%甘露醇溶液。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256层iCT进行腹部平扫和增强扫描,管电压为120kV;取仰卧位于检测床,先平扫后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碘海醇,以1.2 ml/kg 静脉注射300 mgI/ml碘海醇,双筒高压注射,注速为4.0 ml/s,后注射生理盐水,液体总量不超过120 ml。将动脉期和静脉期图像传至工作间MPR重建,并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容积重组(VRT)及组大密度投影(MIP)。

选择两位医师同时对CT评判影像质量,根据各项CT影像综合判断肿瘤位置、大小、形态、边缘、钙化、生长方式及与周围结构和脏器间的关系,并观察肿瘤转移、坏死囊变、病变供血情况及动静脉强化度等,并将CT诊断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

3 诊断标准 恶性肿瘤诊断标准:肿瘤浸润性;出现近、远脏器转移。潜在恶性肿瘤标准:肠间质瘤直径>4 cm,核分裂象>5个/HPF;胃间质瘤>5.5 cm,核分裂象>5个/HPF;肿瘤内部有出血、坏死、囊变等出现;肿瘤细胞丰富、排列紧密[9]。若患者存在2项潜在标准亦可诊断为恶性肿瘤,肿瘤无以上显示者为良性。

结 果

1 CT影像表现 肿瘤直径大小为1~16 cm,平均(6.8±1.2)cm,其中直径≥5 cm者15例;大肿瘤多表现为不规则或分叶样(图B1),小肿瘤者多表现为近圆形;25例中有16例肿瘤病变边缘清晰,9例肿瘤边缘较模糊。恶性肿瘤肿块直径一般≥5 cm,形态呈分叶或其他不规则状,密度分布不均(图A1、BI),肿块内部有坏死、囊变、出血出现,肿块边缘模糊不清,并与周围组织或器官发生粘连(图A1、BI)。良性肿瘤肿块直径一般<5 cm,密度分布均匀,形状多呈圆形或近圆形,少见钙化,边缘清晰,周围组织、器官无或轻度压迫,且极少见浸润现象。恶性肿瘤或潜在恶性肿瘤,其CT影像多见周围组织、器官浸润,并可见肝、肺等肿瘤细胞转移及少数淋巴结转移。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实部有明显的不均匀强化,坏死或囊变区无强化(图A2、B2),动脉期强化度低于静脉期。恶性病变可见肿瘤对周围组织、器官的压迫性较大,肿瘤浸润肠道,造成肠道水肿、缺血、组织粘连等,进而引起消化道梗阻;良性病变少见消化道梗阻。CT影像可见图1、图2。

A:平扫密度不均匀,与邻近小肠关系密切。B:增强门脉期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内低密度区强化不明显,邻近肠管壁不规则增厚。C:冠状位显示与小肠关系,邻近并见小结节影。术后病检:恶性间质瘤,肠系膜结节为瘤结节。

图1 女,53岁。盆腔不规则软组织肿块

A: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细小供血动脉。B: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增加,内见斑片状未强化区。C:矢状位显示肿块与胃小弯关系密切。术后病检:(胃小弯)肌层及浆膜恶性胃间质瘤。

图2 男,58岁。胃前间隙分叶状软组织肿块

2 CT诊断结果 病变部位:胃13例(52.00%),十二指肠6例(24.00%),胃肠道外2例(8.00%),空回肠4例(16.00%)。病变大小:肿瘤直径≥5 cm者15例(60.00%),<5 cm者10例(40.00%)。生长方式:粘膜下型6例(24.00%),浆膜下型5例(20.00%),肌壁间型12例(48.00%),胃肠道外2例(8.00%%)。病变形态:不规则形17例(68.00%),圆形或近圆形8例(32.00%)。经肿瘤病理学检查本组中:恶性肿瘤GIST 13例,潜在恶性肿瘤GIST 6例,良性GIST6例。而CT诊断结果中:恶性GIST 11例,潜在恶性GIST 8例,良性GIST6例,则CT诊断GIST良恶性准确率为92.00%。

讨 论

GIST常见与中老年人群,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腹痛、腹部肿块等,临床诊断往往发生误诊、漏诊[10-11]。肿瘤的位置、大小、良恶性及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等均能影响患者的临床表现。较小的肿瘤(<2 cm)临床症状不明显,体查不易发觉。胃肠道腔内肿瘤患者可出现腹痛、腹胀、呕吐、便血等症状;而腔外肿瘤多见腹部包块。

胃肠道钡餐造影是GIST的常规检查方法,操作简单,费用低,X线可观察见胃肠粘膜肿块,向腔内或腔外压迫性胃肠道变形、位移等,但对于肿瘤浸润、转移及肿瘤与肠道关系的观察受限,因此,X线胃肠道钡餐造影对GIST的性质不能做到准确诊断[12]。GIST的胃肠镜检查镜下可见粘膜下肿块,可明确肿瘤大小和位置,但由于粘膜包被,组织活检难以得到肿瘤实质或病变组织,增大了定性诊断的难度。MRI具有多平面、多序列成像特点,软组织分辨率高,在GIST诊断上有显著优势,但价格昂贵,在县、市级医院普遍率不高,且呼吸运动及胃肠道蠕动在MRI检查中会出现伪影,影响GIST的诊断。

多层螺旋CT可从多角度、立体、直观的对肿瘤进行综合分析,明确肿瘤的位置、形态,清晰可见肿瘤边缘及肿瘤内部结构,全面显示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通过CT影像可准确判断肿瘤是否存在器官或淋巴结转移。此外,VRT和MIP还能显示周围血管,观察肿瘤血供情况。通过VE重建能观察腔内病变、腔道浸润和压迫情况,以上影像资料均可为GIST的诊断和良、恶性鉴别提供可靠信息。大多数GIST为恶性或潜在恶性肿瘤,发生血行转移的风险较高,淋巴转移较少见;而少数良性GIST,肿瘤转移发生率极低,因此肿瘤良、恶性的诊断对GIST治疗的有重要的指导价值。通过本研究的检查结果,我们认为良性GIST的CT特征:肿瘤体积较小(<5 cm),圆或近圆形,无或少有坏死和组织浸润,密度分布较均匀,增强扫描改变无明显差异;恶性GIST的CT特征:肿瘤体积较大(≥5 cm),形状不规则,边缘模糊不清,常伴有溃疡、扩张血管影,密度分布不均,瘤体内部坏死、囊变,增强扫描改变差异明显,有的可见转移。同时我们还发现,研究中有4例肿瘤边界模糊,与周围结构粘连明显的患者GIST病理结果均为恶性;肿瘤的良、恶性与是否钙化未发现明显关系,肿块临近点状钙化4例中,恶性2例(18.18%),潜在恶性1例(12.50%),良性1例(16.67%),推测与入选病例少有关。

同时,在GIST 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中还需注意与其他肿瘤的鉴别。胃肠道癌:发病于粘膜层,CT下可见溃疡,肿瘤周围胃壁增厚,胃周围脂肪模糊,粘膜上有“白线征”;而GIST的非肿瘤连接胃壁的结构完整。恶性胃肠道淋巴肿瘤:胃肠壁广泛增厚,多伴有淋巴结肿大;而GIST的CT影像中很少见到淋巴结肿大。由于平滑肌肿瘤、神经源性肿瘤与GIST的影像特征相似度极大,单就CT而言依然存在鉴别困难的问题,临床鉴别还需采取病理检查,但该两种肿瘤在临床上极为少见,间叶源性肿瘤一般多为GIST。

总之,多层螺旋CT在GIST的临床诊断中有显著优势,对肿瘤可进行明确的定性、定位,有利于判断肿瘤危险程度,为GIST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效、可信的影像资料,对GIST的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1] 任基伟,靳宏星,张世堂,等.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9,10(3):171-190.

[2] 张龙江,祁 吉.胃肠道间质:一种新确定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J].中华放射性杂志,2006,40(9):998-1000.

[3] Kalkmann J, Zeile M, Antoch G,etal. Consensus report on the radiological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 (GIST): recommendations of the GermanGIST Imaging Working Group[J]. Cancer Imaging, 2012, 12(1):126-135.

[4] 吴奇新,龙莉玲,黄仲奎,等.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特征与其恶性危险度的相关性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6):891-895.

[5] 母青林,刘 剑. 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诊断中的价值[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2):109-111.

[6] 郑国良,周雁玲,顾仰葵,等.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0(1):32-34.

[7] Zhou JL Wu YH. CT and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J]. China Medical Guide,2013,11(13):171-172.

[8] 段燕东,李健丁,乔 英,等.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相关的CT表现初步探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2,13(3):285-288.

[9] 梁海毛 , 周林锋 , 朱峰正, 等 . 不典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扫描图像特点分析 [ J ]. 山东医药,2012,52(30):33-35.

[10] 李其祥,李红宾,程寿林,等.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4,15(1):19-22.

[11] Li ML, Wang RG, He ZW,etal. Diagnostic value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J]. Hainan Medical,2015,26(8):1156-1159.

[12] 徐宏伟 , 刘庆猛 , 朱秀益, 等.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免疫组化分型的关系[ J ]. 中华肿瘤杂志,2014,36(6):440-445.

猜你喜欢

胃肠道良性肿块
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中作用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柘木提取物对胃肠道肿瘤的抑制作用
基层良性发展从何入手
甲状腺良性病变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36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