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跳绳活动开展的困惑与研究
——以南京地区为例

2018-04-24南京市第一幼儿园

早期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拉绳跳绳幼儿园

南京市第一幼儿园 赵 锐

跳绳是幼儿园的常见活动,很多幼儿园将其作为冬季体育活动的必备内容,但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对于跳绳却存在很多困惑。南京市幼儿园体育教研组与南京市小学体育教研组联合成立了幼小衔接研究组,近期针对南京地区幼儿园的跳绳活动开展了专题研究,并提出了地区性的建议。

一、幼儿园开展跳绳活动存在的困惑

(一)跳绳活动的价值与学习难度的困惑

跳绳是一项全世界公认的有益的运动,[1]被欧美医学专家称为“最完美的健康运动”。跳绳对幼儿同样具有较高的锻炼价值:跳绳属于有氧运动,适度的锻炼可以促进心肺功能的发展;[2]跳绳可有效训练神经系统的功能;跳绳能有效发展幼儿的协调性、反应力和耐力。以上这些价值的实现要建立在幼儿已经学会跳绳的基础上。但实际情况是,不通过大量的练习,幼儿很难学会跳绳。那跳绳对幼儿的锻炼价值又如何实现?有部分幼儿也许最终也学不会跳绳,他们的成功体验又如何保障?个体发展的差异又如何得到尊重?

(二)“连续跳绳”的定义及“要求数量”的困惑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关于5~6岁幼儿学习跳绳的典型表现为“能连续跳绳”,并在“教育建议”中要求“对于拍球、跳绳等技能性活动,不要过于要求数量,更不能机械训练”。这就让我们困惑,幼儿如何才叫“能连续跳绳”?“不要过于要求数量”的标准是什么?幼儿学习跳绳的过程中,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和评价?

(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幼小衔接的困惑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各小学要进行体质测定,南京市小学一年级的体质测定通常安排在入学后一个月左右。跳绳是必测的三项之一,指标为:男生每分钟109次为100分,女生每分钟117次为100分;男、女生每分钟17次为60分。对绝大多数幼儿而言,虽然大班毕业后有数月时间练习提高,但即便是达到每分钟17次这一基本要求,仅通过少量的练习仍有难度。这既是教师的困惑之处,也是幼小衔接的热点问题之一。

二、幼儿跳绳活动的研究与建议

面对以上困惑,我们思考,幼儿学习跳绳真的很难吗?幼儿的跳绳和小学生一样吗?我们该如何在幼儿园开展跳绳活动?

(一)幼儿学会跳绳是困难的

即使很多幼儿可以完成一定数量的连续跳绳,但我们仍然认为跳绳对于3~6岁的儿童是困难的。所谓“能连续跳绳”的孩子,普遍都经过大量的练习,而且儿童的个体差异明显。根据“人类动作发展”规律,[3]Seefeldt(1980)提出了“动作熟练度发展序列模型”(Sequential Progression in the Achievement of Motor Proficiency)(见下图),或许能解释这个问题。

模型中显示,跳绳属于过渡性动作技能。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中期通常指6岁以上,幼儿园所面对的幼儿处于6岁以下的儿童早期,他们以基本动作技能的发展为主要内容。例如,拍球就属于这一类别,即使幼儿一时难以掌握,但只要通过适度的练习即可习得。归类于过渡性动作技能的跳绳,对于大多儿童而言极具难度,甚至是超越其能力范围的。这或许便是幼儿很难学会跳绳的原因。

(二)幼儿和小学生学习跳绳是不同的

1.小学生学习跳绳

南京地区的小学生学习的跳绳方法很丰富,例如并脚正摇跳绳、反摇跳绳,连续单脚交换跨绳跳、双摇跳绳等。以并脚正摇跳绳技术为例:两手握绳的两端,两臂自然屈曲,将绳置于体后,两手腕、手臂协调一致用力,将绳向上、向前抡起,当绳抡至头以上位置时,两手臂不停顿继续向下、向后抡绳,在绳落地前的瞬间双脚随即跳起,绳从两脚下抡转过去,两手臂不停顿继续向后、向上、向前抡绳,绳接近地面的瞬间双脚继续跳起,连续做数次。

2.幼儿学习跳绳

3)中国不同地区受气候、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使不同地区沼气池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和经济效益会存在一定的差别。该研究以陕西省宝鸡市陇县能源站提供的基础资料数据来分析户用沼气池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和经济效益,旨在探讨如何在户用沼气池全生命周期内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经济效益。

当前南京地区幼儿跳绳的学习与小学生存在三点差异。第一,幼儿大多仅能掌握连续并足正摇跳绳。第二,手腕摇绳技术要点无法掌握。幼儿的摇绳动作技术基本以大臂为主,而不是手腕摇绳。第三,幼儿能连续跳过的次数较少,连续跳绳的时间较短。

3.对“会跳绳”和“连续跳绳”的低龄化解读

对“会跳绳”的定义是值得拿出来分析的。扈诗兴撰写的《跳绳研究》一文指出,“跳绳是指由单人、双人或多人使用一条、二条或数条绳索做环摆运动,单人、双人或多人在其间做各种跳跃动作的体育运动项目”。[4]从中可以看出,跳绳的方法多样,且未规定环摆数量。因此,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只要幼儿能环摆绳索跳过一次即可称之为“会跳绳”。

对“连续跳绳”的解读,首先应从技术上区别“连续跳绳”和连续“跳1次绳”。幼儿跳绳的技术大致分为三步:拉绳(准备),摇绳,跳跃。连续“跳1次绳”和“连续跳绳”的区别就在于每次跳跃之后是否都要从拉绳开始,即“连续跳绳”是拉绳—摇绳—跳跃—摇绳—跳跃……;连续“跳1次绳”是拉绳—摇绳—跳跃—拉绳—摇绳—跳跃……其次,应从数量上进行分析,达成共识,即幼儿至少“连续跳绳”几次可以被评价为“能连续跳绳”。我们的建议是3次。因此,《指南》里所说的“能连续跳绳”可以解读为,幼儿能用“连续跳绳”的方法连续跳过3次绳。

4.幼儿跳绳的低龄化解读

我们尝试降低技术要求来解读跳绳低龄化,将幼儿能够通过适度练习而掌握的跳绳命名为“幼儿跳绳”,即幼儿使用手臂正摇的抡绳方法连续双脚跳过3次绳。同时,建议将连续跳绳的计数时间缩短至半分钟,争取在此期间达到9次即可。

(三)幼儿园如何开展幼儿跳绳活动

1.转变思路,区别于小学跳绳,正确认识幼儿跳绳的目的

幼儿跳绳与小学跳绳的目的不尽相同。相比较而言,小学更关注跳绳技术的掌握,并有明确的技能目标。幼儿园应以促进身体发展为目的,以游戏为主,采用多种有趣的形式,在培养幼儿跳绳兴趣的同时,兼顾发展幼儿的跳绳技能,为幼小衔接做好准备。

2.调整目标,简化练习,合理组织幼儿跳绳活动

幼儿跳绳的目标可以视本园幼儿的实际情况而定,原则上只要多数幼儿能做到使用手臂正摇的抡绳方法连续双脚跳过3次绳,并在半分钟内完成9次即可。建议在大班上学期冬天时先安排一次集体教学活动,让幼儿基本学会动作要领。然后,在晨间锻炼的部分区域、下午的户外体育锻炼时间安排幼儿分组轮换的自主练习。同时,家园共育,让幼儿在家长的指导下自主练习。

3.尊重规律,关注个体,公平开展幼儿跳绳的评价

重新定义后的跳绳对幼儿的难度要求虽然有所下降,但对于幼儿来说仍然较难。因此,教师要认同幼儿发展的基本规律,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对幼儿在跳绳上的评价要体现公平原则。在此提供四点建议:第一,不以数量作为唯一评价指标;第二,评价尽量仅使用“会了”或“继续努力”,不提数量;第三,尽量不面向全体评价某一个体的发展,更不适合在班级公示全体发展的情况表;第四,不进行跳绳项目的比赛。

【参考文献】

[1]江崇民,张彦峰,蔡睿,等.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分析[J].体育科学,2009,29(3):9-19.

[2]何金华,王文生.跳绳对14~15岁少年协调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3):78-80.

[3]Greg Payne,耿培新,梁国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95-196.

[4]扈诗兴.跳绳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10):129-132.

猜你喜欢

拉绳跳绳幼儿园
停放制动手动缓解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拉绳位移传感技术的关节位置觉测评方法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小丑拉绳
学跳绳
跳绳
爱“上”幼儿园
析拉绳旋转试题解动态平衡问题
NO.10 跳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