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公共文化机构间合作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2018-04-24曾群程晓
曾 群 程 晓
(南昌大学管理学院 南昌 330031)
1 前言
在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应用于公共文化资源建设受到了各公共文化机构的重视。然而,各自为政的资源整合容易导致资源的重复建设,影响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率,难以满足公众“一站式服务”的需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有助于消除数字鸿沟,能更好地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是指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所拥有的分散的、无序的、不同的数字资源聚合、重组到统一的平台上,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服务效能的过程。公共文化机构在教育、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打破了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依赖物理场所的局限性,资源的获取变得更加快捷方便。然而,独立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很难满足公众的需求,公共文化机构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机构间的合作能够将现有资源最大化得加以利用,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好得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的社会职能[1]。
国外有关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主题较为广泛,主要分析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必要性、资源整合方式、资源整合对策、资源整合相关技术等方面。其中,Marty认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不仅提高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提高公众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使用意愿及使用频率[2];Paul提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检索平台在支持普通文本检索的基础上还应具有文本的元数据检索的功能[3];Saonn等人将关联数据技术引入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中,构建了基于关联数据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网络[4]。
国内关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国内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现状、资源整合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对策、资源整合的技术等方面[5-8]。公共文化机构是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过程中的主体之一,机构间的合作意愿对资源的成功整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内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过程中机构间合作意愿的研究相对比较匮乏。文章利用深度访谈方法收集资料,并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深度剖析,构建公共文化机构间合作意愿影响因素模型,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过程中机构间合作意愿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提供借鉴与参考。
2 相关理论与概念
2.1 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以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保障为基础,以公民的文化需求为目标而提供的一种服务。服务的资金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支出,公共图书馆、档案馆、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依托自身馆藏资源开展的服务[9]。
2.2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一种定性研究问题的方法,由哥伦比亚大学的两位学者在1967年提出,为学者们提供了一种通过分析原始材料进行归纳总结、构建相关理论的步骤和方法[10]。利用扎根理论分析问题的过程大致可分为资料收集、编码、理论模型构建等步骤。数据收集是指通过访谈、交流、观察等方式来获取所研究问题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往往来源于研究者研究的环境和相应的研究对象,是对研究对象行为的反映;编码则是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数据的质性区分、分类、综合,总结得出相应的概念,为理论的构建提供依据[11]。
3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由于目前国内外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研究多为观点性的定性研究,采用实证方法对公共文化机构间合作意愿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直接的理论参考,无法利用传统的文献分析法构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过程中,机构间合作意愿影响因素的模型。扎根理论是一种质性的归纳、演绎的过程,被用来研究馆员对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感知的研究[12]、隐性知识流转网成员合作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13]、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14]等方面,为公共文化机构间合作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给出了范本。扎根理论方法是以经验资料为基础构建理论的方法,非常适用于对影响因素的探究[15]。故文章采用扎根理论这种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深度访谈获得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编码,构建具有现实意义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过程中机构间合作意愿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
3.1 资料收集与整理
研究选取江西省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及南昌、九江、上饶等若干地市级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机构管理人员与成员进行深度访谈,收集相关资料。由于质性研究结果受到受访者对研究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的影响,故在开始访谈前对受访者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了解程度进行探索性的了解,并进行相关解释。每个机构访谈4到5位人员,访谈时间均持续30分钟左右,让受访者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通过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构建理论模型。
3.2 编码方法与模型建构
3.2.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也称初始编码,是研究者对所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分析,从原始资料中逐步抽象出概念、范畴的过程[16]。初始编码过程要求研究者不受原有理论的束缚,以获得的初始数据为准[17]。研究将收集来的原始数据逐句进行编码,抽象出初始概念,并对交叉、重合的概念进行剔除,最终从原始资料中提炼出资源成本、技术成本、合作能力、社会效益、政府激励、产权风险、文化冲突、合作意识、公众需求等20个概念类属,作为主轴编码的基础。
3.2.2 主轴编码
表1 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结果表
主轴编码即关联式编码,是对初始编码抽象出来的独立的初始范畴进行整合,挖掘初始范畴间的联系,形成概括性更强的范畴的过程 。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发现初始概念类属间的因果关系、相似关系、情境关系等相关关系,将分散的范畴联系起来,对资料进行重新组织、聚类,分析、总结出主范畴,并以此作为轴线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在不违背被访者语义和情境的原则上,建立各类属之间的关联。在关联式编码阶段,根据各初始范畴在概念上的语义、逻辑、情境等相关性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成本感知、收益感知、风险感知、情境感知等4个主范畴(见表1)。
3.2.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依据主轴编码的结果挖掘概括核心范畴,并构建理论模型的过程。通过对主范畴进一步分析、总结、归类,抽象出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范畴,将其确定为核心范畴,并分析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间的关系,建立其与其他范畴间的联系。结合文章的研究意图,对关联式编码得到的主范畴进行深入分析、概括、总结抽象出核心范畴“公共文化机构间合作意愿”。公共文化机构间合作意愿受到成本感知、收益感知、风险感知、情境感知的显著影响,机构间合作意愿影响因素模型见图1。
图1 机构间合作意愿影响因素模型
公共文化机构对合作收益的感知是影响机构间合作意愿的驱动性因素,是公共文化机构间合作的动力。在访谈过程中,多数受访者表示“参与机构间的合作是为了满足公众一站式服务的需求,为公众提供更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公众对服务的满意度”;“公共文化机构间的合作就是为了能有足够的实力与非公益性的文化机构竞争,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创新,共同发展”等。其中“是为了”“就是为了”等词汇可以推断机构是否愿意参与合作取决于合作带来的收益大小。由合作带来的社会效益,政府对合作给予的肯定、支持和激励等是驱使公共文化机构主动参与合作的因素。当感知的合作收益很高时,尤其是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民众的肯定时,机构参与合作的意愿会增强;当感知的合作收益较低时,机构参与合作的意愿将会变淡,会降低积极主动参与合作的可能性。
公共文化机构对合作成本的感知可以对机构间合作意愿的影响起到调节作用,合作成本在合作过程中是无法避免的,只是成本的多少有所差异,将机构对成本的感知视为机构间合作意愿影响因素的调节因素。有些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受访过程中表示“会比较合作所获得的收益与合作所需付出的成本,然后考虑是否参与合作”;“若合作需要投入过高的成本,我们可能不会参与合作,但若是合作收益也相对较高,可能还是会考虑参与合作”等。从受访者所用的“比较”“考虑”“可能”等词汇不难发现,机构对合作所需成本的感知会对其合作收益的感知有一定的影响,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当合作需要机构付出较多的时间、精力、资源、技术等成本时,将会降低由感知合作收益产生的合作意愿;当合作所需的成本较低时,即使机构对合作所带来收益的感知也不高,但是机构间仍然会选择合作。
公共文化机构对合作风险的感知是影响机构间合作意愿的阻碍性因素,合作过程中难免存在风险,虽然有些风险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但是合作风险对合作行为仍然具备一定的阻碍作用。如有些受访者表示“资源共享中出现的知识产权问题是机构间合作的一大障碍性因素,为了合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政府对资源的所属权加以保护”;“合作最大的顾虑就是资源整合会将机构独有的资源共享到统一平台,则自己就丧失了在公共文化机构间的竞争力,可能被合并,若有相关政策能解决好该问题,则会愿意参与合作”等。根据受访者所用的“障碍”“顾虑”“会愿意”等词汇可以看出合作风险与情境存在一定的关联。当机构感知到合作风险较大时,机构可能会忽视合作所带来的收益而选择不合作,竞争替代、知识产权、文化冲突是机构间合作的主要风险,即使机构间合作的风险是可控的,机构在决定是否参与合作时仍然会权衡利弊,谨慎决策。
公共文化机构间的合作环境对机构间的合作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合作环境是影响机构间合作意愿的支撑性因素。如采访过程中有些受访者表示“良好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是合作顺利开展的保障”;“政府的政策保护是机构间合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机构间建立的良好的信任关系对合作顺利开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顺利开展”“基础”“促进”等词汇可以看出合作环境对机构间的合作起到支撑性的作用,是机构间合作顺利进行和展开的保障。公共文化机构对商业性文化机构构成的威胁的感知会增强机构的合作意愿,有效的沟通渠道、较强的合作意识、良好的信任关系等因素对提高机构间的合作意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采用扎根理论进行质性建模的最后一步就是验证构建的理论是否饱和,以此来作为停止抽样的标准。理论饱和是指当通过分析所收集的数据,不再发展成新的范畴,生成新的理论时,理论达到饱和[18]。文章通过对访谈收集回来的数据进行随机抽样编码,并没有发现新的范畴,证明提出的理论是饱和的。
3.3 研究结果分析及启示
3.3.1 研究结果分析
以往关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过程中文化机构间合作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多,关于机构间合作意愿因素的研究主要通过机构间的合作机制、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协调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等问题的研究间接体现,这些研究成果为直接探究机构间合作意愿影响因素奠定了基础。
张利娜认为公共图书馆参与合作的效益可以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指出社会效益更受到公共图书馆的重视,为使合作顺利进行,需采取一定的措施规避风险[19],这与文章提到的理论中的风险感知因素是吻合的。李育嫦指出高校图书馆在参与社会合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对社会合作理念缺乏认识,导致合作意识不高是造成社会合作难以开展的一大影响因素[20]。孙乐等指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公共图书馆应凭借已建立的基础,积极与各机构加强联系,主动参与合作[21],即文章所提理论模型情境感知中提到的合作意识。肖永英等指出在网络化环境下,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不断变化,以往的被动服务已难以为公众提供满意的服务,为了更好地开展社会化服务,需要社会文化机构主动向公众提供服务。正是由于公众需求的不断变化,各文化机构联合搭建统一的服务平台变得尤为重要[22],即文章所构建理论模型中的公众需求。宋雪雁指出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统的各自为政的服务模式下机构与机构间不仅存在资源互补的关系,而且还存在着竞争关系。在公共文化资源整合过程中,各文化机构间应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才能使合作更好地进行[23],与所提理论模型风险感知中的竞争风险互为补充。刘家真在探究我国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资源整合时指出,在数字化环境中各文化机构间的合作不仅可以更方便用户使用,同时合作还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和经验的共享,提高各机构的竞争力,使各机构在网络环境与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具有挑战风险的能力[24]。实质上验证了理论模型中的合作创新和信息收益。肖希明等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信息传递组织数量的迅速增长,为公共数字文化机构带来了新的威胁,公共数字文化机构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竞争环境,积极参与机构间的合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同时还指出利益激励、绩效评估激励也可以促使机构参与合作[25],与文章理论模型中的收益感知和外部竞争思想是一致的。
综合以上文献可以看出,文章所提出的机构间合作意愿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是饱和的,与已有的研究成果相互补充和验证,同时也体现了文章的创新之处。以往的研究多是通过宏观的合作机制、激励机制等来侧面体现机构间的合作影响因素,而较少直接深入到机构的主观意识层面,而且研究多从一个方面展开研究,缺乏整体性的考虑。
3.3.2 启示
机构对合作所能带来收益的感知是机构参与合作的前提条件。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各服务业,各自为政的公共文化机构提供的服务已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公共文化机构间的合作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通过机构间的合作提升自己应对外部竞争的能力,学习其他机构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在合作中创新,获得更高的社会效益是机构愿意参与合作的重要因素。也有受访者表示“能否公平分配合作成果,获得与付出同等的回报是决定是否参与合作的因素之一。”合作收益是机构愿意参与合作的根本性因素,是机构合作意愿产生的源泉,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应该建立可行的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分配所获收益,才能使机构间的合作长久持续。除了合作过程带来的信息收益、合作创新、社会效益等收益外,政府激励以及与其余机构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也是收益的另一种体现方式。政府部门应该对积极参与数字资源整合合作的机构给予大力支持和激励,以此来增强机构继续合作的意愿。
合作成本是开展合作的基础,机构对合作成本的感知对其合作意愿起到调节作用。机构间的合作需要各机构投入时间、精力、资源、技术等成本,在合作过程中,机构会衡量合作收益与合作成本来作为是否参与合作的参考因素。若机构感知投入的成本与所获收益不匹配,则机构参与合作的意愿就会急剧下降。机构的合作能力对合作成本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若机构间合作能力差距较大,会致使合作难以展开,即使建立了合作关系,也会产生成本与收益不匹配、贡献不平衡等现象,最终导致合作关系无法维系。在机构合作过程中政府应扮演监督者的角色,对于合作过程中“搭便车”等现象给予一定的惩罚,对付出较多的机构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彰,从而提升机构合作的动力。
合作过程中的风险对机构间的合作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是开展合作必须考虑的因素。各文化机构都隶属于不同的文化部门,其经营管理方式难免存在不同,在合作过程中对同一问题会产生意见分歧,当文化差异不能得到协调解决时,矛盾就会激化进而影响到合作的有效沟通,进一步影响到合作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合作时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协调机制和文化融合机制,培养各机构间的信任度,让不同背景的各机构成员能相互尊重、理解,使各机构的文化高度融合,更好地实现合作的共同目标。资源共享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机构在各文化机构间的竞争力,增加被取代的风险,同时容易产生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对合作风险的预期会降低机构间合作的积极性。因此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应建立一定的补偿和激励机制。合作环境对合作风险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如共同的合作目标、较强的合作意识、良好的信任关系、有效的沟通渠道等都能降低合作风险。同时,当机构感知到的合作收益足够大时,即使合作存在一定的风险,机构间还是会选择合作。因此降低机构对合作风险感知的有效手段是建立良好的合作环境和有效的制度保障,提高合作收益,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对机构特有的资源加以保护。
合作环境是机构间合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公众对方便获取资源的需求是公共数字文化机构进行资源整合的源动力,满足公众的需求是资源整合的最终目标,对机构间的合作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来自外部的一些盈利性的文化组织对公共文化机构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机构对所处竞争环境的感知对机构间的合作创新能起到激励作用。政策的驱动和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能够为机构间的合作提供制度和资金保障。良好的沟通渠道和较强的合作意识以及机构间通过交流建立的信任关系能够降低机构间的合作成本,为机构间的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环境。消极的合作态度、沟通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等增加了合作的风险和合作成本。因此,为了增强机构间的合作意愿,促使机构间顺利开展合作,政府机关应该提供相关的政策保障及资金支持,为公共文化机构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机构间的合作更易争取到社会组织的捐赠,扩大资金来源,提高机构竞争力。同时应在各层次上建立协调机构,负责合作机构间的协调与管理以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
4 结语
文章对江西省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及南昌、九江、上饶等若干地市级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利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过程中机构间合作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成本感知、收益感知、情境感知、风险感知等4个主范畴对机构间合作意愿有较为显著的影响。由于访谈对象数量较少,同时受到地域的限制,研究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后续研究可利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对机构合作意愿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机理进行进一步探究。
(来稿时间:2017年6月)
参考文献:
1. Gibson H, Anne M. Links between libraries and museums:investigating museum-library collaboration in England and the USA[J].Libri, 2007(6):53-64.
2. Marty P 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unlimited access,invisible work, and the future of the information profession in cultural heritage organizations[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 38(3):27-31.
3. Paul F M. Digital convergence and the information profession in cultural heritage organizations:reconcil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demands [J]. Library Trends, 2014, 62(3):613-627.
4. Saonn T,Peset F,Ferre S A. Factors for the adoption of linked data and implementation of web semantics in libraries,archives and museums [J]. Information Research, 2013, 18(1):16.
5.肖希明,唐义. 国外多领域数字资源整合研究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4):26-35.
6.肖希明,唐义. 图书馆学博物馆学档案学课程体系整合初探[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3): 4-12.
7.唐义,肖希明,周力虹.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模式构建研究[J]. 图书馆杂志,2016(7):12-25.
8.沈妍,肖希明.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现状与实现条件——对几个典型项目的剖析[J].图书馆,2015(9):6-10, 40.
9.肖希明,田蓉. 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5):48-56.
10.Glaser B G, Strauss A L.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M]. New Jersey:Transaction Publisher, 2009:45.
11. Charmaz K. Constructing grounded theory:a practical guide through qualitative analysis [M].California:Pine Forge Press, 2006:103.
12.柯平,张文亮,李西宁,等. 基于扎根理论的馆员对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感知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3):37-49.
13.张宝生,张庆普. 基于扎根理论的隐性知识流转网成员合作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 管理学报,2015(8):1224-1229.
14.杨会良,陈兰杰. 基于扎根理论的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情报杂志,2016(11):158-164.
15.Glaser B G,Strauss A L.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 Chicago: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1967.
16.赵斌,韩盼盼. 基于扎根理论的员工主动创新行为双路径产生机制研究[J]. 管理学报, 2016(7):1003-1011.
17.朱明. 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有效性的理论构建——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 图书情报知识,2016(1):42-50.
18.FASSINGER R E. Paradigms,Praxis,Problems and Promise: Grounded Theory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Research[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05, 52(2):156-166.
19.张利娜. 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合作实证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7):51-54.
20.李育嫦. 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合作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12):43-46.
21.孙乐,周晓分. 论公共图书馆与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合作——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J]. 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2):33-39.
22.肖永英,谢欣. 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合作机制研究进展[J]. 图书馆杂志,2015(1):29-35,48.
23.宋雪雁,张岩琛,窦芳菲,等. 基于资源整合的馆际协同合作机制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6(12):22-28.
24.刘家真. 我国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资源整合初探[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3):35-37.
25.肖希明,李琪.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合作机制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6(4):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