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例不同切口手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04-24崔德刚
崔德刚
(辽宁省抚顺市眼病医院,辽宁 抚顺 113006)
白内障是临床上常见疾病,高发于老年群体,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老年人群发生白内障的概率呈直线上升的趋势[1]。现有研究指出[2],手术治疗在白内障的治疗上具有明显疗效。临床上多运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及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等白内障手术进行治疗,手术安全性高,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3]。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90例55周岁以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观察不同切口的手术应用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90例60周岁以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随机对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n=45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71.3±5.2)岁,55~70岁20例,71~85岁25例,按照LOCSⅡ分类进行晶体核硬度划分,Ⅱ级4例,Ⅲ级22例,Ⅳ级19例,男性26例,女性19例;对照组(n=45例):年龄56~86岁,平均年龄(71.4±5.5)岁,56~70岁19例,71~86岁26例,男性25例,女性20例,按照LOCSⅡ分类进行晶体核硬度划分:Ⅱ级3例,Ⅲ级24例,Ⅳ级18例。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术前均常规予托吡卡胺散瞳,盐酸奥布卡因行眼表面麻醉,对照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作以弯隆为基底的结膜瓣,烧灼止血,距离上方角膜缘1.5 mm处,用长6 mm反眉状巩膜隧道切口,深及巩膜1/2厚度,隧道分离至透明角膜内1~1.5 mm,以三角刀穿刺进入前房,注入黏弹剂,应用撕囊镊进行连续性环形撕囊6 mm,平衡盐液行水分离。前房及核下注入黏弹剂,用晶状体圈匙伸入晶状体核后,轻压切口后唇娩出晶体核,将皮质抽吸干净。囊袋内注入黏弹剂,植入人工晶状体,常规不需缝合,典必舒眼膏涂眼。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方法:11:00位做3.0 mm透明角膜切口,2:00钟位做角膜辅助切口。前房注入黏弹剂,做直径约5 mm的连续环形撕囊术,作连续环形撕囊后充分水分离,在囊袋、后房或前房内原位超声乳化负压吸除晶状体核,注入黏弹剂,植入人工晶状体,吸尽残余皮质及黏弹剂后,切口不缝合,典必舒眼膏涂眼。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值的改善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以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来表示,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晶体后囊膜破裂、角膜水肿以及纤维素性渗出膜各1例,总计3例,发生率6.67%,对照组:瞳孔轻度上移1例,晶体后囊膜破裂和前房积血2例,角膜水肿4例,纤维素性渗出膜并发症3例,总计12例,发生率26.67%,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2 两组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视力值改善调查:治疗前,两组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视力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视力值相比较治疗前,均明显上升(P<0.05);治疗后,观察组两个年龄段患者的视力值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70岁患者的视力值均明显高于>70岁组(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患者的视力值比较(±s)
表2 治疗前患者的视力值比较(±s)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后/t≤70岁/t>70岁 P≤70岁/P>70岁≤70岁 >70岁 ≤70岁 >70岁观察组 0.24±0.15 0.22±0.13 1.35±0.20 1.04±0.25 29.784/19.521 0.000/0.000对照组 0.28±0.17 0.26±0.18 1.02±0.15 0.78±0.21 21.896/12.612 0.000/0.000 t 1.184 1.208 8.855 5.342 - -P 0.120 0.115 0.000 0.000 - -
3 讨 论
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高,晶体核的硬度会增加,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手术难度会增加[4-6]。近年来,白内障手术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逐渐由大切口手术变为小切口的微创手术,这种变化促使手术效果进一步提升。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实际上利用“超声”技术进行手术治疗,在超声波能量的作用下,吸除晶状体核,实现乳化作用,这种手术切口小、散光少、术后恢复快,且这种手术切口形状比较规则,切口不缝合,密闭性相对较好,切口直接应用典必舒眼膏进行涂抹,可以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促使患者尽早恢复健康。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临床上应用较广的一种手术类型,其手术优势明显,可以较快的改善较大切口手术的不足之处,其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经过临床实践证明: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P<0.05);手术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70岁患者视力检测值明显高于年龄>70岁的患者(P<0.05),由此可见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可以改善患者的视力,让年龄≤70岁患者的视力明显提高,预防、减少并发症,手术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综上所述: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应用在高龄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治疗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预后恢复效果好。
[1]文燕梅,李丽辉,罗云伟.超声乳化术与中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疗效对比[J].国际眼科杂志,2015,15(2):262-265.
[2]黄洪边,黄进雄.高龄白内障患者两种小切口手术疗效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8):1138-1139.
[3]徐慧群,卢辉.单切口和双切口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浙江创伤外科,2016,21(4):712-714.
[4]齐晓静.高龄白内障患者两种切口手术的比较研究[J].当代医学,2015,20(21):50-51.
[5]翟孝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高龄白内障患者的效果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5,21(6):53-54.
[6]熊格端.对比观察两种不同手法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高龄硬核白内障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2):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