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2018-04-23冷波徐晶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年22期
关键词:微格教学中小学教师师范生

冷波 徐晶

摘 要 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是衡量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校师范生是未来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其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备受关注。采用文献法、经验总结法和探索性研究法,以延边大学教师教育类学生(师范生)为例,在梳理与教育技术能力有关且与基础教育环境相关联的教学环节基础上,依据最优化理论和协同理论,提出构建多维、连续、可迁移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途径,即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育见习、微格教学和教育实习,希望能够解决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途径单一、不连续等问题,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

关键词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微格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22-0003-03

Abstract The leve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ndicators to measur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Normal students in school are the main force of futur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whos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training has drawn much attention. This paper build a multidimensional, continuous, migra-tory approach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ith the literature, the experience summary and the exploratory research method, taking the students who major in education (normal stu-dents) in Yanbi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It is based on the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synergistic theory, combing the teaching sessionsrelated to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and the basic education environment. The approach includes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urse + educational trainee, microteaching and educational intern-ship. We hope to solve the problems on the simplification and dis-continuity of trai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apabilities. It als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evel of education and technical capacity of normal student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pproach.

Key words normal studen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primary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urse; microteaching

1 引言

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对中小学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提出具体要求。

师范生是未来从事中小学教学工作的主力军,《标准》适用于在校的师范生,各地高校十分重视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由于存在培养途径相对单一、进程脱节、缺少基础教育教学的真实环境实践等问题,影响了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为此,本研究在对延边大学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长期研究、梳理后,从中筛选出与教育技术能力(主要指教学人员的“应用与创新”能力)相关且与基础教育相关联的教学环节,依据最优化理论和协同理论,在原有培养途径的基础上,增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和教育实习环节,构建多维、连续递进、可迁移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新途径,期望能够切实解决影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问题。

2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关注点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基本是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为主线,且在一个学期内实施完成的。多数教育研究人员和学者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策略、模式等为研究的关注点。例如:刘江云提出,为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实验教学个性化需求的分层实验教学,对所有的实验内容建立从高到低三个不同层次的实验目标[1];王琳将移动学习方式融合到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实践教学中,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不同情境下的有效学习[2];彭敏军等指出,教育技术能力作为一种跨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的能力,其培养所涉及的授课教师是跨部门的,研究中构建了基于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技术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个能力模块的师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养模式[3];唐加军等提出将教育技术中基本知识的学习由传统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来完成,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则通过“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来培养,而“意识与态度”“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能力则由两种教学模式共同完成[4];等等。而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多途径、可持续性培养等方面的研究和关注则较少。

3 延边大学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

延边大学教师教育类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为途径,课程的授课时间是第五学期,学期内通常也会安排一周的教育见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基础教育的教学规律、教学需求、教学问题等相关内容,没有涉及教育技术能力问题。

近年来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微视频手段,基本解决了设备少、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实践教学空间小的问题[5],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在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社会责任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没有后续课程或实践做进一步的巩固、训练和强化,存在培养途径单一,缺少真实的基础教育教学环境,进程相对脱节即没有后续的任何培养和评价环节等问题,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和迁移没有得到切实解决,依然流于纸上谈兵形式,影响了师范生的未来从业。

4 构建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新途径

考察分析延边大学教师教育类19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从中梳理、筛选有共性的可用于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且有递进关系的教育见习、微格教学和教育实习三个环节,对其培养目标、内容、要求和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发现都没有把培养教育技术能力纳入其中。主要原因是对于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已经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开设过程中有所培养,故而没有考虑到能力培养的连续性和真实教学环境中进一步强化训练的必要性。依据最优化理论和协同理论,若将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植入这三个教学环节,是符合正常教学规律的,既不会对原有的教学计划产生负面影响,又能满足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多途径、可持续、可迁移的需求。

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教育见习、微格教学和教育实习进行完美结合,构建图1所示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新途径。构建的新途径的教学环节间有着很好的交叉、递进关系,弥补了培养进程脱节的问题。图2是构建的新途径对教育技术能力(显现的是四个维度中的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关系框架图。

依托教育见习和微格教学提升教育技术能力

1)教育见习。教育见习是师范生实践教学的必备环节之一,是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或者带着一定的问题,对中小学教育的教学过程进行观察、了解与分析的实践活动。

见习安排在第五、六学期内各一周的时间。第五学期是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讲授学期,一周的见习时间除了原有的任务外,可以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植入部分教育技术能力的内容及任务,具体如下:

①能够尝试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媒体制作工具初步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②能够初步收集、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学习活动、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③学会利用技术与学生、家长、同事就相关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与合作;

④调查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状况。

教育见习时间相对较短,被植入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内容不宜过多,要求不宜过高,上述内容可适当压缩。由于教育见习链接第五学期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和第六学期的微格教学,在两个学期中对两个教学环节起到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若以教育技术的视角观察教学、思考教学,尝试分析、设计、交流与应用,对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实践进行有效设计,使之能贴近基础教育,对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微格教学。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教师或训练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教学方法。微格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包括理论学习和辅导、教学技能分析、组织示范观摩、指导备课、角色扮演、反馈评议和修改教案七大环节。七个环节中,可以在教学技能分析至修改教案六个环节中植入教育技术能力的内容和任务。如在每个单项教学技能训练中,结合教育见习获得的教育技术设计、应用经验,调控每个单项教学技能训练,使得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贯穿微格教学始终。

依靠教育实习实现教育技术能力的迁移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的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必修课程。通过教育实习,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教育实习是实现教育技术能力迁移的重要环节。教育技术能力经过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获得(教育见习对其调控),微格教学模拟、强化(教育见习调控)和提升,在教育实习的基础教育真实情境中得以迁移。例如:尝试进行学科的教学设计;利用教学资源从事教学和学习活动;实现教育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支持与管理;利用教育技术主动与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在教育实习中,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多方位、多层次展现出来,不断获得提高。

5 结语

构建多维、连续、可迁移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途径,能够解决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途径单一、不连续、缺少真实环境等问题,可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在构建培养途径过程中,筛选出教育见习、微格教学和教育实习三个教学环节,它们分别发挥着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探查与调控、延伸与模拟强化、实战与迁移的功效,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文章只对构建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途径进行了定性研究,关于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等系统化研究,后续将逐步推进。

参考文献

[1]刘江云.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4):74-76.

[2]王琳.“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化[J].继续教育研究,2016(5):123-125.

[3]彭敏军,严丽军,李顺宝.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实施主体及其职责划分[J].教育参考,2017(3):48-53,59.

[4]唐加軍,舒波,雷代勇.高等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与实施策略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4):82-87.

[5]冷波,马金钟.依托MOOC平台的大规模实践性课程教学方式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71-274.

猜你喜欢

微格教学中小学教师师范生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刍议高校声乐教学模式下的微格教学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高校师范生微格教学训练实效性研究
电子白板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探讨
师范院校微格教学云平台的设计与构建
高校师范生微格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