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斯科尔尼科夫形象浅析

2018-04-23赵丽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35期
关键词:东正教

赵丽蓉

摘 要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拉斯科尔尼科夫是其杰作《罪与罚》中的重要形象。贫困的青年大学生,一念之差走上犯罪之路,小说中的这一形象,因其艺术性和复杂性引起诸多讨论。本文试图对这一形象进行浅析,探讨其背后的蕴涵。

关键词 拉斯科尔尼科夫 罪感 东正教

中图分类号:K512文献标识码:A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科夫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生活拮据,他是一个“被穷困压得透不过气来”的人。然而,穷困的拉斯科尔尼科夫愿意照料生病的同学、救助有危险的小孩,在自己的生活都难以为继的时候,还对他人慷慨解囊,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善良的穷大学生。显然,很多读者都不太愿意把这样一个形象和狠毒、残酷的杀人凶手联系起来。然而,这个青年在小说中出场不久便犯下了杀人之罪,其后便是作者笔下漫长的“罚”的过程。

拉斯科尔尼科夫之所以会杀人,有个很重要的理由在于,他试图以自己的学说和理论来改变他人,进而改变社会。这种理论,将人分为“平凡的”和“不平凡的”两类,当为着某种善的目的时,“不平凡”的人拥有一种可以允许自己跨越道德的权利。这种权利,其中包括可以结束“平凡人”的生命。在索尼娅面前,拉斯科尔尼科夫能从她的痛苦中得到快感。他残忍地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却认为自己“不过杀死了一只毫无用处、可恶的、有害的虱子”。很长一段时间,他对自己的罪行毫无悔改之意。如何理解这种犯罪行为?拉斯柯尔尼科夫对索尼娅讲杀人事件时,在那一刻,他从法律层面意识到了自己的罪行。然而,细读文本可以看到,拉斯科尔尼科夫显然不能清晰地界定自己的行为。那种手染他人鲜血逐渐引发的不适和恐慌,与“杀死一只虱子”的观念交错在一起,长久地折磨他,显而易见,前文提到的“道德权利”依然控制着这个年轻人。这样一种看似分裂、矛盾的性格出现在拉斯科尔尼科夫身上,有其必然性,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关乎到俄罗斯的东正教传统。

东正教传统中的宽恕、仁爱等思想早已在俄罗斯文化中根深蒂固,且深刻影响到俄罗斯的民族性格。拉斯科尔尼科夫身上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显然和宗教信仰有关系,他在有着虔诚信仰的家庭长大,很小就和家人一起祷告、做礼拜。然而,随着拉斯科尔尼科夫成长为一名大学生,很明显地,他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这一点,从他母亲的来信中初现端倪:“你还像以前一样祷告上帝吗?还相信我们的创世主和救世主的仁慈吗?我心里很害怕你是不是染上了现今流行的那种不信教的思想……”事实上,穷困、病痛和周围糟糕的生活环境已让拉斯科尔尼科夫深感陷入一种无法摆脱的苦难之中。怎样摆脱这种处境?“那时我想冒昧一试”,他试图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一次实验,于是实施在自己看来合理的权利,去夺取他人的生命。在他看来,阿廖沙是一个恶人,杀掉她不过是奉行了上帝的旨意,对这个恶人施以惩罚。然而,这种以个人的主观判断来轻易界定他人的罪恶并对其实施包括剥夺生命在内的惩罚,既是对人类社会道德秩序的破坏,同时也僭越了上帝的权利,因为,对世间的“恶”施以惩罚是上帝的权利。可怕的梦中场景、索尼娅的质问、拉祖米欣的感慨,周遭的一切都让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殺人事件短暂的快感释放后陷入了连绵不断的痛苦和折磨之中。

在小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设计了多个巧合事件,让拉斯科尔尼科夫在自首之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顺利地完成杀人行动,成功地从犯罪现场逃离,在几乎暴露自己的时候却被他人顶罪,这无疑让拉斯科尔尼科夫巧妙地避开了法律的惩罚。然而,对这样一个能暂时逃脱法律制裁的杀人犯,应该怎样安排与其罪行对应的惩罚?这是整部小说大部分内容在探讨的问题,作者通过“罚”的层层推进,让主人公经历了一次炼狱,最终自首。杀人事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心的罪感意识袭击了拉斯科尔尼科夫,他身心饱受折磨,身患热病、敏感多疑、暴躁易怒……精神几度崩溃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开始厌倦周遭的一切,包括他曾经最爱的母亲和妹妹。然而,这种因罪感带来的折磨和痛苦,在索尼娅出现之后,反倒减轻了许多。拉斯科尔尼科夫告诉索尼娅他承受已久的痛苦时,这个善良的姑娘不仅没有因他杀人而厌恶或是恐惧,反而紧紧地拥抱了他,为他的遭遇感到深切的同情:“现在全世界没有一个人比你更不幸了!”比拉斯科尔尼科夫生活处境更为艰难的索尼娅,感化和指引了这个被折磨已久的年轻人,他最终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

对拉斯科尔尼科夫这一形象的塑造,和作者个人经历及思想观念有很大的关系。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一度接受过社会主义的理论,结交别林斯基、参加革命小组活动、发表改良社会的言论,妄图从中找到救世之道。然而,遭遇了西伯利亚流放之难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终究还是将化解社会苦难的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放弃了激进的社会改革之道。拉斯科尔尼科夫在索尼娅面前承认自己的罪行,彻底认识到自己那一套“理论”的不可取,从而愿意以承担苦难来完成自我救赎。毫无疑问,这个形象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反观其思想历程和宗教观念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M].朱海观,王汶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009年重印):43-44+478+483+486.

[2] 王志耕.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陈燊.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作家日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东正教
大蛋糕
中国东正教的现状与反思
在东正教之外
试析俄罗斯东正教圣徒崇拜实践的特点
基督教文化对俄罗斯语言发展的影响
俄罗斯东正教媒体发展状况探析
东派教会发展历程浅析
独特的俄罗斯文化
埃及枪击案引发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