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如何缓解职业倦怠

2018-04-23刘跃宁张梦琦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35期
关键词:职业认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刘跃宁 张梦琦

摘 要 本文从各个角度分析了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的原因,并对此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来有效缓解辅导员存在的职业倦怠问题。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职业倦怠 职业定位 职业认同

中图分类号:G525.1文献标识码:A

职业倦怠是指个人在重重工作的压力下表现出来的身心疲惫的状况。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角色定位模糊,工作任务繁重,职业认同感低,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状态,从而导致对辅导员自身的成长以及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和教育管理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1新时代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体现

1.1工作压力加剧

教育部在2015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简称为“24号令”)中确切表明:高校在配置专职辅导员的职位时,要参照师生数量比例不低于1:200的要求。但在真实的高校工作中,各辅导员负责的学生数量超出这个比例非常多,这使得高校辅导员所承担的工作事务更加冗杂,进而导致辅导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持续增加。此外学校对辅导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辅导员整日忙于应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没时间接受专业培训来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使得压力加剧。

1.2工作热情下降

高校辅导员与初高中的班主任相比,不同之处在于辅导员负责的学生数量巨大,且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辅导员需要负责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各个方面,工作繁琐。初期进入岗位时,辅导员抱着强烈的成功信念,充满干劲,尽全力地投入工作, 但在岗位工作几年后,不称心的薪资待遇和不完善的晋升机制使得他们的工作热情逐渐下降,主动性降低,进而发展成在工作时不断抱怨,无法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1.3自我職业认同感降低

在心理学层面,职业认同感主要表现为工作者对自己持有的职业存在的一类积极性评价。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体现出职业责任感、成就感、归属感缺失等情况,甚至一部分人把辅导员看作是过渡性的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就去考研、考博深造。此外,还有一部分人评价辅导员的工作是没有真才实学的“万金油”,这也导致部分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缺乏热情,对个人前途缺乏信心。

2新时代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2.1职业定位模糊

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学生规模的扩大,行政人员资源不足的现象出现,部分高校没有给予辅导员清晰的角色定位,辅导员的职责也不够明确。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除了负责一定人数的学生管理工作之外,同时又要负责其他一些行政事务,完成来自学校各部门传达的任务,这也导致了辅导员负责事务更加冗杂,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接踵而来,从而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2.2社会认同感低

自党的十六大至今,国家对于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抱有重大期待,同时发表了相应的决策部署,旨在提升社会对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但仍旧存在由于辅导员所负责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成效不易量化,所以辅导员没有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同,从而使得工作成就感降低,无法获得自身的职业认同感。此外,部分学生认为辅导员在教学科研领域与专业课老师对比而言有一定的差距,老师身份得不到学生认同;一些专业老师觉得辅导员与他们的工作相比轻松无压力。这均导致一些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加重,也造成一些辅导员无法正确定义自己的身份。

2.3缺乏健全的绩效考核机制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中国大部分高校不存在成体系的单独针对于辅导员的考核标准,通常参照学校同等级别行政人员的考核标准,这导致在考核中不能真正全面展现他们工作职责的履行现状,作为辅导员的考核就是不出现大的过错即认为工作合格。同时,调查显示一部分高校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无法达到高效的激励效果,使得辅导员认为做好和做坏效果一致,这对于刚入职不久、期望值较高的辅导员而言,会逐步丧失工作热情和理想信念,进而产生职业倦怠。

3如何高效缓解辅导员存在的职业倦怠问题

3.1重视队伍建设

辅导员队伍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无法缺失的一支重要支撑,高校应高度重视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制订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定,把握住辅导员选拔、培训、考评、激励四个环节,从而创建全方位的、完整的辅导员管理体系。做到提升自身社会实践能力,从而获得相应的实践经验;参与职业指导、心理辅导等层面的专项培训,获得面对紧急事务的处理能力。此外,自身的努力也是队伍建设过程的重要支撑力量,学会努力抓住提升机会,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承担起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必不可少的责任。

3.2明确工作职责

通过调查发现,辅导员之所以出现职业倦怠,导火索就是职业定位模糊。教育部“24号令”中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因此高校应该对辅导员的角色进行准确的定位,进而制订详细的体系来明确区别工作职责,以消除辅导员冗杂的工作压力。在工作内容方面,根据辅导员各自不同的专业素养、工作能力等, 将辅导员的工作进行专项划分,做到术有专攻。

3.3优化发展途径

作为高校辅导员,职称和职务两个方面直接表现出工作前景。对于职称而言,高校需要制定一个独立的、区别于专业老师考核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有针对性地对辅导员的工作规划一套精细的量化考核标准;对于职务而言,要引入竞争上岗机制,按照“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实现职业发展的途径多样化, 给他们营造一种健康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贾菁菁.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08):77-79.

[2] 邹群,田铁杰.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教育科学,2012,28(01):71-74.

猜你喜欢

职业认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