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分析
2018-04-23朱小晶
朱小晶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3-0-02
在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危急重症,因为患者的冠状动脉出现突发性的闭塞,导致其心肌出现缺氧、缺血,进而诱导出各种症状。本文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后应用综合护理的实际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16年7月~2017年7月间在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45例,男37例,女8例,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60.10±11.55)岁,对照组45例,男35例,女10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60.32±11.65)岁,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式,本文主要针对综合护理进行研究,不对常规护理做阐述。观察组使用综合护理方式,具体如下,在溶栓前护理人员全程的陪护患者,将抗心律失常药物、溶栓藥物以及各类抢救仪器准备好,通过吸氧(速率为6L/min)缓解患者的心肌缺氧时的疼痛,同时为患者服用0.3g的阿司匹林(云南云龙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53020321),并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减轻患者的紧张感;在进溶栓过程中,在粗大平直的静脉汇总建立起通道,滴注速度在每分钟65~75滴之间,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使用心电监护仪进行密切关注,所有的抢救仪器均处于应急状态,将除颤仪的系数调整好,同时对患者穿刺部位、泌尿道以及消化道出有无出血进行观察,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呕吐反应,以及其意识瞳孔、中枢神经的症状表现,出现异常情况时立即进行处理;在溶栓完成后,(1)立即做12导心电图,0.5h/次,总共四次,进而判断溶栓的实际效果;(2)当患者的胸痛出现缓解情况或者消失,表示溶栓有效;(3)每隔2小时对心肌酶进行检查一次,进而判断去血清酶峰值的情况;(4)对患者的进行血压、心电的监护,当患者吹按心律失常或者低血压时,及时的处理[1]。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溶栓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出现率进行对比
1.4 统计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溶栓成功人数43(95.56)例,对照组溶栓成功人数30(66.67)例,=12.256,P=0.001,<0.05;观察组在一个月内出现心肌缺血并发症人数2(4.44)例,对照组在一个月内出现心肌缺血并发症人数9(20.00)例,=5.075,P=0.024,<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内科疾病,该病患者的发病速度非常块,病情的变化非常复杂,同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必须要对该类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2]。
目前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大部分为通过溶栓进行治疗,对患者的缺血的心肌细胞能够有效的挽救,减少患者心肌梗死的面积,进而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效果,同时有相关的临床研究表示,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时期越早,其治疗成功率就越好[3]。同时除了要对该类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以外,在临床上该需要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对患者在溶栓前进行吸氧,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情绪,在溶栓过程中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观察,发现异常立即处理,在溶栓完成后,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同时对于出现不良反应或者异常情况的患者进行抢救、处理[4]。在本次研究中使用综合护理护理方式的观察组患者,其溶栓成功率以及不良反应出现率均明显的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中,使用综合护理方式有显著效果,提高溶栓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出现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刘凤娟.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观察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21):153-154.
钱波.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23):267-268.
李淑平.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护理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15):263-263.
刘冬梅. 护理干预对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18):26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