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澳关系:进入新一轮的“再调适”

2018-04-23田京灵

世界知识 2018年3期
关键词:澳大利亚

田京灵

中国“干涉内政”“贿赂议员”

“控制留学生”“破坏地区稳定”“插

手南太”……澳大利亚“怼华”最近似乎进入“流量”模式。中国政府、中国企业、海外华人、留学生以及海外投资、对外援助……无一例外地成为澳大利亚的攻击目标。而细数中澳建交这些年,中澳关系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社会人文交流领域,亦或是在战略安全合作领域都可圈可点、硕果累累。但风波一起,这一切又显得如此“脆弱”,令人不禁发问:栉风沐雨45载,中澳关系究竟如何?

中澳交往史:总能走出低谷

中澳交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甚至更早,两个多世纪来,中澳交往从未一帆风顺,但却总能披荆斩棘、走出低谷。19世纪中期,成千上万的中国人随“淘金潮”来到澳大利亚,据统计,1890年前后,在澳华人达到4.9万,其中在新南威尔士州的华人占当地人口的11%。进入20世纪,随着澳大利亚政府“白澳政策”的推行,在澳华人生活、从业受到种种限制,加之金矿、锡矿储量下降,许多华人选择了回国。留下来的华人陆续把国内亲戚接来开始在澳扎根,开启了在澳移民的早期资本积累和融入澳社会的艰难历程。“白澳政策”废除后,澳政府的社会政策从种族主义向多元主义转变,华人开始在澳社会各个舞台扮演重要角色。

1972年7月,时任工党领袖惠特拉姆作为反对党党首率团访华,并传递了“如果能在年底(1972)的大选中获胜,将立即推动澳与中国建交”的信息。12月2日,惠特拉姆率工党赢得大选就任总理,21日中澳“闪电建交”。中澳建交之时正值美苏冷战和中国“文革”,不论“美国因素”在澳外交战略转向中的分量几何,中澳建交本就意义非凡。

建交以来,中澳关系历经风雨波折,但仍取得长足进展。90年代中期,上台不久的霍华德政府在“一个中国”原则上做出一连串“反常”举动,直接将中澳关系推向冰点。所幸随后澳迅速纠偏,中澳关系在霍华德政府接下来近十年时间实现了平稳发展。2007年“中国通”总理陆克文上台,不少中国民众认为他会是个“亲华派”总理。但以澳大利亚2009年国防白皮書为标志的一系列不愉快事件凸显了中国民众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中澳关系再次进入低谷时期。从陆克文政府开始,澳大利亚政府进入“走马灯”阶段,政府频换的局面导致澳外交战略和对华政策缺乏长线思考,影响至今。即便如此,中澳两国多领域、多层级交往仍在不断深入。45年来,中澳已经建成了外交与战略对话、战略经济对话等40多对政府间机制和近百对友好城市;中澳双边贸易额从不足1亿美元增加到超过1550亿美元,中国成为澳第一大贸易伙伴;旅澳的中国游客从不到500人到超过120万人;中国留学生更是从无到有,不断攀升至14万余人,中国成为澳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地。

澳政坛刮起“恐华风”

最近一两年,澳政坛突然刮起了一股“恐华风”,中澳关系频现波澜。从2016年7月菲律宾所谓南海仲裁案裁决结果公布开始,澳对华态度“越走越偏”。2017年6月,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的四角栏目推出一期题为“权力与影响力”的节目,长达四十多分钟的短片充斥着“中国威胁”“中国干预”的论调。2017年底,在澳政坛政党斗争白热化、“双重国籍”风波不断发酵之时,中国政府、海外华人和中国企业都成为澳大利亚指摘的对象。澳总理特恩布尔竟然用中文宣称“澳大利亚人民站起来(了)”,事后又通过“孙女叫我爷爷(‘爷爷用汉语表达,yeye)”等言论“找补”,说明自己不针对中国。澳大利亚政府还积极推进反外国干预法案,剑指中国。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答问中“澳大利亚”相关内容出现的频次明显增加——特恩布尔的“幽默”在中国人看来显然“太冷”。2017年12月中旬,中国外交部召见澳驻华大使、《人民日报》发表署名钟声的评论文章《澳方对华认知须从事实出发》以正视听。

随着澳国内政局的暂时稳定和圣诞假期临近,这场“反华闹剧”渐渐平息。然而好景不长,2018年伊始,中国的对外援助和在南太岛国承接项目的中国企业再度“躺枪”。2017年12月29日《金融时报》报道,澳大利亚有意为所罗门群岛海底光缆项目出资,意图彻底“搅黄”华为与所罗门群岛的海底光缆项目。该项目自2017年7月正式签约起便受到澳方层层阻力。澳方不但拒绝发放接入许可(光缆将在悉尼落地接入),还扬言由华为建设的光缆可能遭“鱼雷袭击”;诸如“华为公司金钱贿赂所罗门官员拿到项目”“华为有中国政府背景”“华为技术将带来网络安全风险”等观点屡见报端。1月10日,澳国际开发与太平洋事务部长公开指责中国在南太的基础设施项目“大而无当”、诸多金融贷款加重岛国负担。萨摩亚总理图伊拉埃帕很快作出反驳,称澳方言论是对岛国领导人的“侮辱”。1月11日,斐济总理姆拜尼马拉马在中国政府援建的斐济斯丁森桥和瓦图瓦卡桥顺利通车仪式上表示,两座桥梁的贯通,解决了首都苏瓦多年来的交通瓶颈问题,中国企业在建设过程中还解决了当地600多人的就业,为斐济培养了一大批桥梁工程师。

这些事件之间未必有直接联系,但很容易让人与此前的风波联系起来,进一步放大中澳关系中的薄弱环节。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格局和地区秩序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中国作为新兴崛起国家的代表日渐成为国际舞台的重要力量,而以美欧为首的西方世界复苏乏力、危机重重。中澳之间的力量格局和外部环境已今非昔比,双边关系进入新的磨合期,在相互适应与调整中难免有不谐之音,甚至切肤之痛。

事件反映澳身份与战略焦虑加剧

中澳关系已步入新一轮的适应调整期,同时也是中国与澳大利亚在变化的地区和世界中塑造自身角色定位及交往模式的战略机遇期。近期的一系列事件,从现实层面看,根源在于澳大利亚在新的地缘政治经济环境下,身份与战略焦虑加剧,因而担心崛起的中国“打破基于规则的秩序”,希望挽留美国继续主导亚太。澳大利亚政府也面临党内斗争和朝野竞争同时加剧、新兴民粹小党“添乱”、经济转型不顺、多元主义社会根基受侵蚀等多重困难。这一切使中国和中澳关系成了“牺牲品”“替罪羊”。当前中澳关系风波暴露出了三点问题:首先是中澳诸多合作机制下的战略互信缺失,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其次,两国舆论界也没有发挥建设性作用,反而有些舆论通过“移花接木”“断章取义”博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公众认知。最后,两国政府之间的分歧管控机制可以进一步完善。此外,从澳大利亚媒体几乎一边倒的“骂中国”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国内“恐华”“反华”仍有市场,而客观理性的声音“太小”或被“压制”。

放眼长远,未来中澳关系的健康良性发展,需要政府层面的积极推动,更需要两国民间的深入交流。中澳民众的互相认知随两国关系发展不断演变,澳大利亚在中国民众心中的“标签”越来越丰富,澳民众对中国的认知较建交之初也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澳大利亚的牛奶、奶粉、牛肉以及红酒、保健品、雪地靴等从“高端货”“高消费”的高台走到超市货架、百姓餐桌,赴澳旅游、留学不再遥不可及;高铁、电子商务、共享经济成了中国制造的新名片。这些客观实在的发展与利好直接受惠于“中澳自由贸易协定正式实施”“人民币与澳元实现直接兑换”“中国公民赴澳十年多次往返签证”“中澳《相互承认高等教育文凭和学位证书协议》”等一件件容易被国际热点淹没的“小事件”里。

风波最终会过去,成为中澳关系历史长河中的一小段插曲。基于两国高度的互补性和多年来建立的合作基础,中澳合作仍将持续推进。但在国际和地区形势变幻莫测的今天,发展中澳关系更需要回望初心、走稳走远。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学校的“失败课”
澳大利亚Tjuringa红砖之家
去澳大利亚遇见“活化石”吧
澳大利亚Onedin住宅
澳大利亚RaeRae五口之家
幸存的澳大利亚——探访澳大利亚博物馆
澳大利亚将严格限制2,4-滴的使用
在澳大利亚骑行
澳大利亚:和书来一场盲约
澳大利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