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嘎“三人乡”里守藏南

2018-04-23张丹丹

环球人物 2018年6期
关键词:阿爸总书记习近平

张丹丹

卓嘎:1961年出生,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获得者。她和家人在西藏玉麦这个全国人口最少的边陲乡镇,守护着藏南边境近2000平方公里国土。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称赞她家“为国守边”的精神。

在藏南边境住一辈子,需要点勇气。

这点勇气,藏在卓嘎瘦小的身躯里。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在地图上可以轻易找到,因为它有近2000平方公里大。

2018年3月15日,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卓嘎接受本刊采访。

卓嘎在這里住了大半辈子,他们家和20多位乡亲守护着边境的这片国土。

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封回信,这个故事被广为人知,卓嘎也成了今年两会的“明星代表”。

“总书记懂我们”

3月15日,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休息日,对卓嘎的采访从《环球人物》记者带来的新一期杂志开始。看到封面是习近平,一句汉语也不会的卓嘎一下就蹦出了发音标准的三个汉字,喊出了习近平的名字。在一旁帮忙翻译的西藏电视台记者也笑了,“她是说这次开会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得很呢。”

话匣子由此打开。

去年,十九大召开前,卓嘎和妹妹央宗商量着:“给总书记写封信吧,说说我们玉麦的变化。”从出生之日起,卓嘎已经在玉麦住了57年,经历过最为艰苦的“三人乡”时期,只有她和阿爸、妹妹在近2000平方公里的雪域高原上巡边放牧,守护国土。守边的生活,半个世纪的巨变,让卓嘎内心激荡。就这样,姐妹俩用藏语写了一封信,再请玉麦乡懂汉语的干部翻译出来。这封来自祖国边疆的信飞到了习近平的案头。

卓嘎很快收到了回信。在信中,习近平鼓励她们:“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们都要看好守好。希望你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这封信在藏族群众中引起轰动,卓嘎在拉萨参加西藏自治区的两会时,就被很多素不相识的代表、委员拉着手说“您的故事令人感动”“我想去玉麦看看”。为国守边的故事,也让卓嘎和央宗走上央视的舞台,获得了“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奖杯。

今年3月2日,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卓嘎,和其他来自西藏的代表一起飞抵北京,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履行代表职责。这不是她第一次来北京,但在雪域边陲守了大半辈子的卓嘎还是既紧张又兴奋。会已经开了十几场,她还是要其他代表领着才知道怎么进人民大会堂,“太大了,怕找不到地方”;休息这天,早上和其他代表出门看首都的风景,她一高兴连手机也忘记带;去故宫参观,她像个孩子一样一路问个不停,“我们祖国太伟大了,怎么会有这么多伟大的东西呢”。

从外表看,很难想象这个瘦瘦小小、眼睛像小鹿一样的藏族妇女是如何坚守边地半个世纪的。两会期间,她几乎成了西藏团最耀眼的代表,受到媒体的热情追捧。总有人问她,玉麦现在怎么样了?于是乎,《环球人物》记者还没有提出这个问题,卓嘎自己就说开了:“玉麦太好了,太美了,有高速公路,有网络,现在转账都用微信,付款都是二维码。”没想到,藏语的“二维码”和汉语音近,一来二去就听懂了。

“我们玉麦乡的群众,就像总书记说的,是格桑花,扎根高原,守好玉麦,守好国土。”那封回信中的每一句话,卓嘎都记得,尤其是格桑花的比喻,让她觉得“总书记懂我们”。晚上9点多了,卓嘎还是穿着有鲜明藏族特色的服装,她觉得这是像格桑花一样美丽的衣服。穿上它,就会想起玉麦的河谷。

每一个玉麦居民都是中国的坐标

守边,这是两个写起来简单,实践起来却不容易的字。即便是在北京开会,卓嘎心里仍然牵挂着玉麦。3月11日,参加会议、接受采访连轴转,卓嘎身体有些吃不消,晚上躺在床上起不来。第二天,家人打电话来,告诉她玉麦河谷里的小野花开得漫山遍野,卓嘎一下就笑了,问起院子里的牦牛、山林中的国旗,头疼症状好了不少。

1961年出生的卓嘎,大半辈子都没怎么出过玉麦。

2017年10月29日,央宗和儿子索朗顿珠在一起。索朗顿珠是玉麦乡的第一个大学生。

小时候,偌大一个玉麦,只有阿爸、阿妈、自己和妹妹。冬天是漫山的雪,夏天是下不完的雨,河谷里长着各种各样好看的花,却怎么也长不出青稞。每年10月,阿爸桑杰曲巴都要赶在大雪封山前,去山外背回一家人半年的口粮,这份辛苦,连驮粮食的牦牛也会累得赶不动。看着阿爸的辛苦,小小的卓嘎不懂,为什么不去山外面住?

“邻居”只是阿爸口中的人。阿爸说早几年,玉麦还有几户人家。但卓嘎打从记事起,这里就只有他们一家,从没见过邻居,反倒是印度军人在卓嘎幼时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一次,阿爸说玉麦的山头被插上了印度的国旗,他要去扎日乡找解放军。那是大雪封山的季节,冒险翻越雪山是有生命危险的,卓嘎央求阿爸别去。但阿爸说,如果不去,全家都有危险,只有解放军来赶走印度军人,他们才能继续生活。卓嘎从此知道了,家是需要守卫的。

那次之后,阿爸节约下口粮,陆续换回来一些红色、黄色的布,缝制了一面国旗,绑在玉麦最高峰的一株大树上。从小跟着阿爸放牧的卓嘎从此多了一项任务,每次放牧都要上这座山看看国旗在不在。这样的手工国旗,后来他们家又缝了3面,都竖在远处的高山上。卓嘎记得阿爸的教导:“放牧要去更远一点的山头,那叫巡边。”

偏僻的玉麦,除了印军的骚扰,还有数不清的野兽出没。“放牧时经常碰到狼和熊,没有什么好怕的。”这些常人看来极度危险的野兽,卓嘎却习以为常。日子虽然清苦,一家人却也其乐融融。卓嘎除了央宗这个妹妹,又多了一个小妹、一个弟弟,一家6口守着玉麦,一乡仅一户的日子一过就是20多年。

到了1983年,让卓嘎意想不到的是,他们家竟然会搬离玉麦。那时,阿妈已经在几年前因病过世,小妹在翻越雪山的路上不幸冻死,小弟则去了山外读书。上级政府考虑到玉麦条件太艰苦,于是在邻近的曲松乡盖好了房子、划拨了土地,动员卓嘎一家搬过去。响应政府号召,封山前,阿爸领着卓嘎和央宗搬到了曲松。

2017年底,玉麦乡电力线路全线贯通,工作人员在群众家中试电。

玉麦乡1987平方公里的实际控制面积上(全乡境域面积为3644平方公里,其他地方被印军实控),就这样空无一人了。但与此相对的,印度却不断向其实控区迁入人口。

尽管没有人意识到这个危机,但卓嘎一家用行动做出了回答。“住的是新房子,地里长得出青稞,可是我们想玉麦啊。”卓嘎回忆起那个冬天,虽然羡慕能长出粮食的土地,不过全家人心里只有玉麦。故土难离,仅仅过了一个冬天,3个人就卷上铺盖,赶着牛羊,翻过雪山,又回到了玉麦。玉麦也因此被人称为“三人乡”。

“家里东西被偷光了,是‘那边的人干的。”看到凄凉的家,卓嘎记得阿爸当时说的话,“只有人在,家才能看好;有人守着,这片国家的土地才能守好。”就这样,玉麦这片被印度虎视眈眈的土地上,又有中国人居住了,有人守了。而阿爸的叮嘱,卓嘎牢记在心。她不仅守着玉麦,而且把玉麦守出了一片新天地。

1988年,卓嘎出任玉麦乡第二任乡长。赶上发展的好时代,玉麦在她手中不一样了。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玉麦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盖起了乡政府、卫生院,建起了水电站和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996年,玉麦不再只有卓嘎一家了,一名党委书记和一名副乡长携家带口来玉麦任职,加上其他牧民,全乡人口一下子增加到18人。

因为人多了,玉麦和边防官兵的联系也多起来。为了帮助边防官兵管边控边,卓嘎带着全乡牧民主动当向导,协助官兵巡逻守防,及时提供边情信息。在玉麦的很多石头上,都能看到画上去的鲜艳国旗,那就是牧民和边防官兵合作的成果。说起这个,卓嘎脸上洋溢着自豪:“我们西藏的记者说,每一面国旗、每一个玉麦居民,都是中国的坐标。”那些在她儿时就绑过国旗的大树,她到今天还能找到。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

2001年,公路修到玉麥。几年后,卓嘎顺着这条路第一次出了趟远门,去湖南韶山。看一看毛主席故居,是全家人的心愿。对这个守边半个世纪的家庭而言,毛泽东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玉麦有着较深的殖民印记。历史上,中国与印度两国国界有一条传统习惯线,其东段在西藏南部。但19世纪英国殖民印度时,在东段画出一条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侵占我国9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印度独立后,却要求以这条线为东段边界。玉麦就在这条线上。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就边界问题多次与印度交涉,周恩来总理在1954年到1960年间4次访问印度,争取谈判解决。为显示和平诚意,中国军队甚至在1960年单方面从东西两段实际控制线后撤了20公里。这一年,曾经的玉门乡也改名为玉麦乡,卓嘎的阿爸桑杰曲巴任乡长。

但也是在这一时期,印军无视中国的和平诚意,采取前进政策,向“麦克马洪线”大规模推进,在中国控制地区大肆建立哨所。玉麦乡境内的塔克新、哥里西娘等村庄都在这时出现了印军哨所。

到1962年,印度在“麦线”东段已经部署了1.6万人的兵力。当年10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会议,决定进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玉麦成了前线,桑杰曲巴来到乡里仅剩的另外两户牧民家,动员年轻人牵出牦牛,给前方部队运送物资。他自己则担负起带队任务,一趟趟翻越大雪山,为部队运送弹药和给养。

那些乡民们冒着生命危险走过的土地,每一寸都回到了祖国。在作战的第一阶段,驻守山南地区的边防部队就收回了哥里西娘等地。

高原的战斗,比平原地区更为艰难。战士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敌人,还有恶劣的气候、复杂的环境。自卫反击战中被称为五大战役之一的里米金之战就发生在玉麦,桑杰曲巴深知每一寸国土的收回都付出了血的代价。他经常说:“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这句话成了家训,传给下一代。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中,他也称赞这句话“说得真好”。

卓嘎一家的坚守,让玉麦这个曾经不太平安、人烟稀少的边陲乡镇成了高原之花。2011年,玉麦建起了边防派出所。到今天,玉麦乡居住着9户32位居民。更让卓嘎高兴的是,今年还将有47户居民迁居玉麦。

开春后,玉麦的天气一直不错,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每天都忙着和牧民一起盖房子。他们希望在10月份前,盖好房,接通水电,让新邻居安安心心住进玉麦。索朗顿珠作为这个三代守边家庭里最年轻的一代,去年辞了四川的工作,通过考试回到玉麦,成为一名公务员。他深知“人”的重要性,“波拉(外公)和两位阿妈住在这里才守好了玉麦,更多人住进来,玉麦就能守得更好。”

当讲述完这个长达半个世纪的守边故事,记者感受到的惊心动魄和荡气回肠还未平息,卓嘎已经拿起杂志,笑着说“要和总书记合影”了。

猜你喜欢

阿爸总书记习近平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时局图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阿爸
标题党
星星是路上夜晚的眼睛
吻吻阿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