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构建高校学生宗教信仰安全教育与管理模式研究

2018-04-23杨闯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教育管理高校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渴望新鲜事物,渴求新的理论与思想。面对纷繁复杂的思想潮流,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不同群体的影响,偏离正确而坚定的人生理想,会对未来人生和社会发展造成危害。高校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火墙,构建大学生宗教信仰安全,加强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管理与引导,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学生;宗教信仰;教育管理

[作者简介]杨闯(1985-),男,汉族,山东济宁人,海南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原理。

[基金项目]海南省高等学校2015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编号:Hnsz2015-1,《基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视角的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实证研究——以海南高校为例》。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3-0060-02

新形势下,中国正经历宏达而快速的社会变迁,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精神领域面临重构,人们价值观念日益多元。近年来,国内社会逐渐出现“宗教升温”现象。宗教文化正逐渐影响在校大学生,高校信仰宗教学生人数和宗教暧昧现象逐年增加。因此,高校加强学生宗教信仰安全教育,制定切实有效地管理模式,对于维护高校教育主权和意识形态安全,妥善应对宗教信仰对海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学生宗教信仰教育与管理现状

据调查了解,高校对于学生宗教信仰教育与管理相对较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宗教问题研究与处理技巧相对不足,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造成学生宗教信仰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信仰塑造引导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基础,是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教育因素。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围绕时代主题进行了丰富的实践与探索,但是针对宗教信仰等冷门、不常见工作关注不足,使得少部分群体受到不良宗教的影响不断增强。

第二,高校教师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不强。高校教师是学生教育的领路人,教师党支部是联系学生非常密切的基层组织,部分高校教师包括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甚至缺少宗教常识,无法正确区分、引导大学生模糊的宗教意识与活动,高校教师党支部整体意识形态能力迫切需要提升。

第三,高校管理机制存在问题。高校对宗教信仰在思想认识方面重视不够,缺乏相关的管理规定与处理机制,又或者只是简单的管理规定,不能很好地处理当前高校对宗教信仰出现的新问题与新现象。

二、高校学生宗教信仰教育与管理的原则

青年大学生的宗教观和信仰状况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和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必须把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提升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战略来认识。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需要有正确的、科学的方式去引导,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加强心理辅导原则、强化学校与社会、家庭教育互动原则,从而构建、完善高校学生宗教信仰教育与管理原则。

第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认识“两课”的重要性。大学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学习,可以提高自身对事物认识与辨析的能力,可以提高自身对宗教的本质、形式、内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同时,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活性、实时性、实事性,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课堂教育与课后相结合的教育原则,把两者切实抓好,制定措施,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充分利用大学的教育资源,去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

第二,强化学校与社会、家庭教育互动原则。大学生在教育方面的工作,不仅仅是高校的工作,也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的密切配合,需要三者之间的紧密结合,创造包括宗教教育在内的教育管理新格局。通过三者的紧密结合,大力开展科学知识教育与宣传,使尊重教育、尊重科学、尊重知识更好地扎根在学生心里。作为学生的家长,是学生人生成长的第一任导师,因此要与学校共同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

三、构建高校学生宗教信仰安全教育与管理模式的具体措施

构建高校学生宗教信仰安全教育與管理模式,加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念,开展积极有效地科普宣传,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做好高校学生宗教信仰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强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又是正确的方法论,在大学学习期间,通过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生可以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与根源,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首先,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资源,开设有关宗教、宗教文化等选修课程或者知识讲座,正面引导学生。其次,高校应该积极宣传党的宗教方针与政策,增强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最后,高校应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方式与教育方法,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学习相关的理论与知识。同时,做好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观念,进而逐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成为新时期政治合格的大学生。

第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现代大学生具备勇于承担风险的优良品质,但是韧性或者说耐力不足,情感很丰富但心理脆弱,有些想法往往脱离实际情况,当面临错误或者困难时,很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用这样的心态去解决问题出现的后果可想而知。对于从未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宗教的所谓“心灵的避风港”的寄托性质让大学生心灵有些安慰,让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救命稻草。因此,利用现代心理学的知识与技术,解决大学生的这些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高校应该完善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通过心理排查、个别谈话等方式,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制定符合本校学生情况的心理干预制度,并且根据实际的情况,不断修改、修正本校的心理干预制度,让制度更加符合实际,符合学生的需要;其次,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力度,培养具有专门知识的心理教员,扩大心理工作的覆盖面与影响力;再次,加强对心理工作设施的投入,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为学生心理的保护伞;最后,把心理教学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普及相关的心理课程知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法,从而避免一些非科学因素的影响。

第三,积极繁荣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活跃校园气氛,抵制不良因素影响。

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因素,高校除了教育教学工作外,做好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营造出和谐、温馨、人性化与个性化的育人环境,可以让大学生在轻松、和谐、自由的科学殿堂中,获得全方位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学生感受到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是自己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先,高校应该给予校园文化建设一定的支持,其中包括人员、物资、场地、经费等;其次,高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以此指导学生活动;最后,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创新研究,把如何活跃校园文化建设的氛围,解决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内容作为重要抓手,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第四,广泛开展科普教育,积极宣传科学文化,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观。

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大部分都集中在基础性的专业课知识,使得大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比较狭窄,不能全面提高自身的辨析认知能力。同时,由于很多客观原因的存在,高校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大部分在认识与理解事物方面,往往缺乏一定的科学精神,不懂得利用科学知识解释遇到的事物问题,只是简单的采取一些感性的理解方式解决问题。

人类思维的产物不外乎是知识与信念,它也是思维的基础,是人思想的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在正确的知识与信念基础上,才能有正确的行为与良性的发展。由于生存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正确的知识与信念需要长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才能逐步跨越不良信念的束缚。

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建立宗教知识课程、宗教文化课程等相关类似课程,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通过教育与课程理论,让学生了解宗教的本质、国家宗教政策、信仰方式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同时,加强教育工作的培训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

宗教中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優秀的民族文化,诸如佛教中的“诸恶莫做,重善奉行”等,鼓励人们要坚强,要坚持正义,做人要豁达、宽容等,要学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学生从宗教知识教育中,获得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总而言之,现代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出现新的特点,原因多样。高校管理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慎应对,制定和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与管理机制,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学生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加强对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学生教育的方向引导,宣传党与国家的宗教政策,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中发挥作用,引领大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与生活,培养社会主义的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蒋均时,马常亮.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的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4):48-51.

[2]谈宗凡.在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时策分析[J].新西部,2007(8):75.

[3]王康.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10(1):59.

[4]杨晓慧.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及德育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6(12).

[5]刘晓玲,梁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求索,2007(12).

[6]张承安.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实证调查及其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2-113.

[7]郭平,杨越.新时期高校青年学生科学宗教观教育中国青年研究,2010(2).

[8]赵元龙.和谐校园应当怎样创建[J].山西教育,200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教育管理高校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