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本质规定性及路径选择
2018-04-23史文光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应时代的要求,紧跟实践的步伐,在传承优秀传统、整合人民智慧的前提下,实现自身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创新,显现出其时代性、传承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的本质规定性特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和核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使之成为国人廣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并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和实现的路径,更好地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规定性;路径
[作者简介]史文光(1962-), 男, 汉族, 内蒙古临河人,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委讲师团, 教授 ,本科,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3-0034-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凝聚了国人的智慧和思想精华,在历史的积淀之下,融入了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的精粹,得到了广泛的弘扬和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相契合,在实践中形成了国人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国人为之努力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具体表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其自身完整的价值目标、价值准则和价值取向。
(一)以富强、文明、民主、和谐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凝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地位。“富强”也即借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逐步创造和累积财富,达到国富民强的目标和自然状态。“民主”是指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反映人民群众的真实诉求,实现人民权利的平等。“文明”是指面向大众的、科学的、民族的社会文化,代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支撑作用。“和谐”是社会在劳动报酬、义务教育、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理念。
(二)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价值取向
“自由”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的政治上的合法权利,是一种公正的社会交往。“平等”是公民在法律、生活、交易、做事等方面的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公正”是指权利、机会和规则方面的公正,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法治”是国家治理中对法律制度的依循和遵守,体现出法律至上的精神和理念。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价值准则
作为公民个人而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之成为公民行为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主要是指公民对祖国的内心依恋情绪,是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修养。“敬业”是一种朴素而崇高的美德,存在于每一个公民的职业行为之中。“诚信”是真实、真诚的代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友善”是公民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是人际关系良好相处的纽带和桥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规定性阐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极为丰富的内涵,是基于传承上的突破和创新,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的本质规定性特征:
(一)鲜明的时代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循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呈现出多彩、平等、包容和交流互鉴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处于多元化发展的进程之中,显现出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变革状态和调整趋势,要顺应时代的主题,以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为依据,进行不同价值观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互融,以开放的、理性的意识和观念看待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以不偏不倚的态度辨析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异同之处,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学习和借鉴,而非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隔膜、排斥和替代,展示出姹紫嫣红的世界文明之花。
(二)鲜明的传承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传承优秀传统的先进价值文化,牢牢地扎根于深邃厚重的中华文明的土壤之中,有极其鲜明的传承性,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和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都可以找寻到最为合理的理据,如:民为邦本的民众向往;风清气顺、法度天下的期盼;厚德尚德、向善从善的弘扬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最为基本而独特的传承基因,也使之区别于其他民族,更好地实现修齐治平、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
(三)鲜明的实践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论以何种形式和语言进行描述,都可以将其在实践中找到最为合理的解释,这也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特征,是价值形态检验的根本标准和源泉,是亿万人民共同参与改革开放实践的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都是源于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实践,在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实践之中也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每一个公民的价值追求和自觉依循。
(四)鲜明的人民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群众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和精华,积淀了人民群体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使之成为区别于其他核心价值观的最为本质的特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来看,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之后就围绕建构什么样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进行思考和总结,到了党的十八大归纳和提炼出“三个倡导”,形成了涵盖国家、社会、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取向和准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充分体现出其鲜明的人民性的特征。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重对国民的教育引导、实践养成、精神文明创建和文化传播,使之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形式来看,其归纳和提炼的24个字成为网络和社会生活中的频率极高的字眼和词汇,以简明扼要、指向鲜明的表达形式广为人知,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行为依循。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关键性的基础工程,对于国家形象、社会风气而言都有积极的促进意义,通过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的指示精神,深刻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真理的力量,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纵深方向发展和进步,更好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一)注重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
要拨付专门的经费、调配专业研究人员,开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纵观古今、横看中外,较好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阐释,要尽量选取精准、简洁的用词,字字珠玑,掷地有声;要贯穿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不同层面,体现出各个层面之间的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和地位,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的剖析和透视。还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需求,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规定性特征,更好地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使之内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指南。
要加强对社会所有民众的宣传和教育,以中国梦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价值观为教育宣传主题,将其纳入到各级党委、党中心组的学习计划内容之中,并可以借助于新闻媒体进行舆论导向和传播,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使网络拥有积极、正面、先进的声音,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和落实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个领域,形成多位一体化的育人平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的头脑,并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学校的整体合力,形成良好的氛围,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注重实践养成
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建立和规范礼仪制度,完善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发挥出其正面的作用和力量。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普通群众之中,立足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经验,走好群众路线,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样化活动形式,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为形象生动和具体化。
还要完善和健全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和机制,打造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组建高校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实习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等,并组织多样化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健全长效机制
要建构健全道德纯净与利益回报相一致的社会激励机制,完善对道德利益回报的评价制度,激励一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的行为,批评和惩戒与其相悖离的行为。要完善道德利益回报的保障机制,通过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保障措施,以切实维护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还要完善道德利益回应的反馈机制,以确定其积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更好地完善对道德建设激励机制的完善。
要建构和完善长效的宣传教育机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强大力量和舆论导向作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等主题内容,并完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内容,利用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和方式,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要建构和完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投入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多样化、常态化和惠民化,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和服务,形成特色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突显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理念,更好地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四)在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得以落实
要确立我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和规划,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健全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以确保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较好地实现市场经济与道德精神文明建设的互动与统一。
还要以法律法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和后盾,在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等各个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通过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解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较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其丰富的内涵,并有极其鲜明的本质规定性特征,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上,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更好地增强人民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内化为人民群众的信念和行为准则,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有機统一,使之成为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鲜明主流价值,使之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和高远的目标性,在长期坚持、永不懈怠的传承和坚守之中,更好地增进社会价值共识,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
[参考文献]
[1]殷亚天.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J].人力资源管理,2017(10):127.
[2]任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根基[J].前线,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