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当局清查学者赴大陆计划
2018-04-23萧师言尹彦邵长军
本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萧师言 尹彦 ●邵长军
岛内高等学府的学者们最近“谈‘陆色变”。台湾大学校长当选人管中闵、“内政部长”叶俊荣和新任“教育部长”吴茂昆赴大陆讲学引发的争议持续发酵。在此敏感之际,又有媒体爆料称,台“教育部”要求公立大学限期呈报因公派员赴大陆的计划,引发外界对“教育部”刻意清查的联想。岛内《天下》杂志称,如今,赴大陆讲学、开课,像无形的蜘蛛网,困住了台湾学术界。
一份让学者心里发毛的公文
东森新闻云报道称,管中闵与叶俊荣等人的“赴陆兼课”争议还没落幕,台“教育部”又送来“计划调查”公文。据台湾《联合报》21日报道,台“教育部”4月16日发函公立大学,要求提供2019年度因公派员出国及赴大陆地区的计划,排列优先级,4月26日前函报“教育部”。因为时机敏感,加上时间紧迫,有些教授收到学校转发的公文后,感到心里发毛,不知道“教育部”为何调查。
一名“国立大学”教授透露,公文共3页,针对2019年度因公派员赴大陆地区计划提报列了一些原则,包括所需经费不超过2018年度;2018年度计划未获核准或未提计划者,2019年度经费总数只能在8万元(新台币)内;赴大陆确属业务需要,且有实质效益;有助于两岸关系发展或增进人民利益;推动交流工作所必需;人数、天数应力求精简等。还有教授发现,这份公文中有明显错字,显示发此公文时间仓促,没有人勘误错别字。
台大动力所教授王立升表示,这次清查仅针对使用公务预算赴大陆计划,但如果不是使用公务预算,或是受对方邀请呢?目前有争议的是兼职问题,“教育部”应先把规范定出来,否则万一更多学者原本打算赴陆交流,却因为要清查一事而放弃,“教育部”不是应该鼓励学者走出去吗?王立升说,台湾要走出去,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学术交流、国际竞赛等,如果把管道关闭或缩减,到底是没钱还是闭关自守?策略有待商榷。私立高校实践大学校长陈振贵认为,在这个时间点去查证很敏感,动作有点多余,对学术交流是有负面影响的,台“教育部”要清查,教授自然减少交流意愿,首波针对公立大学,但恐怕也会让各私校交流时更加谨慎。
“卡管”风波重创学术生态
台“教育部”辩解称,该公文主要是调查公立大学2019年度赴大陆计划,并非“清查”,是依照“行政院”规定,提醒“教育部”及所属机关、学校,配合2019年度预算编列期程,办理因公派员出国或赴大陆地区计划“编制”事宜,且近年发函说明时间均固定于4月间。
管中闵曾担任前“总统”马英九任内的官员,他当选台大校长后,台当局迟迟不核准他的任命。外界认为管中闵的问题出在“颜色不对”,被民进党当局视为眼中钉,坚决不让其坐上台大校长的位置,随后传出多起子虚乌有的“罪名”,包含在厦门大学等大陆高校兼职。随后,台当局的“内政部长”叶俊荣和新任“教育部长”吴茂昆也被不断爆料有过大陆兼职经验,外界质疑当局“双重标准”。
台湾《中国时报》22日报道称,虽然“教育部”立即澄清,称所谓“清查”只是每年例行公文,但“卡管”对台湾社会、高教造成的伤害,难以弥补。一名公立大学校长表示,“卡管对台大很不利,以后根本没人敢选台大校长”,两岸文教交流气氛也很紧张,现在大学举办与两岸交流有关的活动,大多会有“国安”单位人员出现,甚至也有“国安”人员在计算大学教职员到大陆交流的次数,令大家无所适从。
实践大学教授赖岳谦批评称,蔡当局若是如此限制台湾学者的国际与大陆交流管道,是一项无比笨拙、自掘坟墓的不当作为。如果真的在台湾形成一种“不能与大陆交流”的肃杀气氛,大陆未必受到多少伤害,但台湾学术生态将遭到严重破坏,有意向来台工作的外国学者,恐怕会将到台湾讲学、研究视为畏途,因为过去许多外国学者愿意到台湾做学问的原因之一,就是看重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交流便利。若是学者被“禁足”不能赴大陆,那岂不是形同“学术锁国”,台湾还有何生机可言?
10年间50万学者赴陆交流
实践大学校长陈振贵分析说,根据台“教育部”数据显示,从2004年至今,两岸各级学校签订的交流协议书共超过1.5万份。马英九执政时期大量鼓励两岸进行学术交流,粗估最近10年,台湾学者去过对岸的恐超过50万人次。陈振贵称,大陆的政策就是大量吸收海归派,积极邀请台湾学者互相交流、讲学及参与研讨会。但他们不只找台湾人才,而是全球人才,其中台湾特别多,是因为语言、文化背景类似。
陈振贵告诉岛内媒体,对于到大陆交流的台湾学者,大陆有些学校会发聘函或聘书,给出的头衔五花八门,包括讲师、教授、顾问、博士生导师等多达17种,但这些头衔未必代表“实质兼职”,交流或兼职内容只有当事人和对方学校知道,除非学者个人或学校坦白,才能厘清真相。台湾“清华大学”荣誉讲座教授李家同批评称,现在台湾学术界变成政党恶斗的战场,教授被卷进去,变成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