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建筑师负责制 助力行业回归本源
2018-04-23文/费麟
文 / 费 麟
建筑师负责制在国内外早已有之
建筑师(Architect)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rkhos(首领、统治者、首席)和tekton(木匠、建造者、承包人)。建筑师在工程建设中的职责,2000年前威特鲁维的《建筑十书》中已有明确规定。中国古代的营造就是建筑师(皇家工匠)负责制,如颐和园、圆明园、故宫等就是先后由传承八代的雷氏建筑世家负责设计并领导营造的。上海著名的华人建筑师吕彦直开办的彦记建筑事务所,杨廷宝、赵深开办的基泰建筑事务所。设计上海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等建筑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都开办了设计洋行。当时都是采取建筑师负责管理的模式。当前,在国内外新形势下,无论根据“大陆制”(欧洲)还是“海洋制”(英国、美国),建筑业必然要采用建筑师负责制模式。
1949年以后,建筑师负责制只局限于建筑设计。在前30年,属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阶段。在苏联援助我国156项大型工程建设过程中,培养了我国的设计、施工和管理人才。开始在前苏联规范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的中国标准规范(GB)。那时156个工程的甲方都设立了基建处,承担了全过程的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工作。国家计委和经委、建委全部掌握了工程前期的立项、可行性研究、经济估算与概算和选址工作以及设计、施工、采购、验收等等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各设计院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主要的任务就是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就是扩初,后来干脆取消这个阶段)和施工图设计,以及作为设计代表下工地配合施工(不是监理)。1952年,全国进行院系调整和教育改革,理工合校。在建筑系的教学大纲中专业分工很细,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但是缺少对于基本建设的全过程教育,缺少有关工程建设的管理、经济等综合能力的教育。
1.雷氏家族祖先像
2.上海大饭店
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开始,迎来了建筑设计的黄金时代,基本建设慢慢走向正轨。各地进行圈地、引资、开发,渐渐形成新时代的一次城市建设大跃进。开发商纷纷进入基本建设市场。他们有机会出国参观访问,眼界开阔,思路比较开放,又有经济实力,容易汲取国外工程建设的经验,逐步在城市开发中有比较大的话语权。开发商往往自己有一个强大的项目管理公司,在这个公司里设立工程前期部、设计部、监理部、运营部。例如万达房地产开发公司就建立了一个建筑规划设计院,自己可以进行前期设计工作,还制定了“商业综合体设计导则”;万通房地产开发公司,自己可以进行墙体保温材料的科研工作,在节能、绿色方面有自己的做法。相对于成天忙于做方案、参加投标找任务和赶图、改图、交图的建筑设计院,开发商的前瞻眼光、技术储备、管控能力、公关能力往往更有优势。久而久之,大部分的设计院疲于奔命,忙忙碌碌于常规事务中。而建筑师也无奈默默无闻地作为政府和开发商的“绘图匠”,很难发挥应有的才能,更谈不上作为建筑师负责制的一名主帅。
“建筑师负责制”不是唯一模式
“建筑师负责制”只是众多工程管理模式的一种,因此它不应该成为独此一种的强制性模式,而应与其他模式一起供业主选择。目前,在国际上有各种建造模式,如EPC、BOT、BOOT等模式。其中建筑师应该根据和业主订的合同,来确定责任范围,不一定是全过程。在国外许多著名建筑师自己开办建筑师事务所,建筑师本人就是法人代表,往往是一个建筑师事务所来全权负责,也就是建筑师事务所的法人代表负责。在中国,实行的是双轨制:体制内设计院的注册建筑师的图章有聘请公司的代号,注册建筑师本人不是法人代表,无权全权负责。而体制外建筑设计事务所的注册建筑师本人大多数就是法人代表,事务所的队伍精干,但是专业团队比较单一,经常要和体制内的设计大院合作设计,共同负责设计、建造过程。
设计单位曾摸索要向“两头延伸”
成都高新区全国首推建筑师负责制
虽然提出建筑设计单位要向两头延伸(设计前期和设计后期),但是由于行政管理是条块分割、利益驱动,建筑师不可能单枪匹马挑起“建筑师负责制”的重担。《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将我国建筑师更多的职业实践限定在建筑设计环节,无法对工程全过程进行实际有效的控制。工程前期阶段的立项、可行性研究、选址等工作,建筑师最多可以“建筑策划”的身份参与,往往是免费的服务。设计前期的许多工作包括:立项、可行性研究、选址、咨询等部分成为工程咨询的主要内容(按原来发改委〔2005〕29号令),属于发改委管理,工程设计与施工等设计中期与后期工作属于住建部管理。建筑师无法参与施工招投标,基本没有技术判断话语权。施工过程的控制由代建机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承担。二次分包与材料、设备选购等关键环节无建筑师技术控制话语权。双轨制前提下设计企业与建筑师个人之间的责权界定不明确,企业资质评定与注册建筑师制度的矛盾带来责权利不清问题。总之,在这种情况下推行建筑师负责制困难重重。
“建筑师负责制”需要顶层设计
首先,一系列法规需要修编:《建筑法》《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注册建筑师考试大纲和细则》《监理法》《项目管理法》《基本建设设计程序》(参考FIDIC条款白皮书、WTO服务协定、UIA建筑师职业实践导则)《建筑设计收费标准》;其次,尽快办理中国注册建筑师与国外建筑师互认协定;尽快修编有关建筑工程公司和建筑设计单位的《保险制度》;中国人社部应该设立“建筑师”职位系列,作为工程师系列的补充;大专院校建筑系的教育大纲相应进行修改、补充。制定《建筑师设计保险法》《建筑设计招投标法》(或《建筑方案设计竞赛法》)。
明确在“工程咨询”中建筑师的作用
国办发〔2017〕19号文中提出“在民用建筑项目中,充分发挥建筑师的主导作用,鼓励提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在贯彻落实中必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基本建筑的程序(包括建筑设计程序)。要根据国际规则结合中国国情来确定工程建设设计程序。当前应该按照FIDIC条款的白皮书、WTO服务协定、UIA制定的《国际建筑协会建筑师职业实践政策推荐导则》、1983年12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基本建设工作手册》第三节“基本建设程序”以及全国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必修课教材(之八)《职业建筑师业务指导手册》,重新编制《中国建筑工程的基本建设程序》。
(二)明确什么叫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当前建筑类型发展多样化,许多工程项目往往分不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例如,工业园区、科技园区、自由贸易开发区、移动科技开发中心、P3、P4试验中心、航空飞机场区(总体规划、航站楼、配餐中心、仓库中心、维修中心)以及科学院、建筑设计院设计的各种科研建筑等等这些有现代科技含量的建筑,能够分得清哪个是工业建筑,哪个是民用建筑吗?以后在“一带一路”和“雄安新区”的建设中,要有FIDIC来保驾护航。建筑师要提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此时就很难区分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
(三)明确建筑师如何提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由于国务院19号文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建筑师的主导作用,鼓励提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2017年7月17日发改委发布《工程咨询行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工程咨询的服务范围和专业划分作出规定,业务分为四大类,分别是:①规划咨询;②项目咨询;③评估咨询;④全过程工程咨询。然后,废除了2005年发改委29号文件。显然这个分类中第四条包括了第一、二、三条的内容,有“同义反复”的逻辑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