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山地生态农业发展评价及预测研究*

2018-04-23刘心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年4期
关键词:黔东南黔东南州生态效益

刘心一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贵州师范大学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贵阳 550001)

0 引言

山地是海拔在500m以上、起伏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的高地,具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生态资源丰富等特征。山地由于受自身海拔高度、山脉走向、坡向和地形的影响,光照、土壤、水分、生物等生态因子具有显著的立体差异,自然生态环境极具复杂和丰富性,具有发展山地农业的良好基础。但山地自身坡度陡峭,地表径流流速快,土壤瘠薄,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发展山地农业的同时,更主张山地生态保护,倡导发展山地生态农业。山地生态农业是人类在不破坏资源支撑力、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立足于综合利用山地生态资源的角度,从中获取满足人类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各种农产品、健康保健产品和精神服务产品,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有机统一的现代农业发展形态[1]。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山地面积占70%,如何利用占比较多的山地发展农业是亟须面对的问题。

黔东南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境内沟壑纵横,山峦延绵,是贵州各省(州)生态环境保存最好的地区,素有“生态之州”的美誉[2]。其森林覆盖率高、水田占耕地面积比率大,土壤面源污染度低,农业后发展潜力突出。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将黔东南例为贵州省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的重要区域。截至目前,黔东南州生态农业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现状分析[3-6]、产业结构调整[7]、农业人才及经营主体培育[8-10]、特色农业发展途径[11]等定性研究方面,缺乏相关的定量研究,戴蓉等[12]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模型对黔东南农业可持续发展做了定量研究,得出2010~202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结论。文章是在该研究之后对黔东南山地生态农业的又一定量研究,基于一定数据的基础对2012~2016年山地生态农业发展做出评价,并预测其2018~2027年的发展情况,对了解黔东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未来趋势的变化规律,实现黔东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1 黔东南地区六大土地类型面积分布比例

1 研究区域状况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跨东经107°17′20″~109°35′24″,北纬25°19′20″~27°31′40″。东部毗邻湖南省怀化,南部接壤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西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义、铜仁两地。境内东西宽220km,南北长240km,总面积3.033 7万km2。2016年,黔东南州户籍人口为477.4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48.94万人,占总户籍人口比重为73.09%。全州登记在册的少数民族有33个,户籍人口为372.69万人,占全州户籍总人口的79.94%。自治州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的独特气候资源。年平均气温14~18℃,最冷月平均气温5~8℃; 最热月平均气温24~28℃。境内年日照时数1 068~1 296h,无霜期270~330d,降雨量1 000~1 500mm,相对湿度为78%~84%。2016年黔东南州土地面积为30.28万hm2,其中耕地42.74万hm2,占土地面积的14.12%。黔东南地区具有6种土地类型,其中草地面积6.85万hm2,耕地面积3.50万hm2,建设用地面积7.507 13万hm2,林地面积为1 637.50hm2,化石能源面积为1.89hm2,水地面积为3.89万hm2,其分布情况见图1。

黔东南州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1.14万hm2; 油菜籽种植面积5.66万hm2; 烤烟种植面积1.19万hm2; 蔬菜种植面积10.54万hm2; 药材种植面积6.32万hm2; 果园面积5.11万hm2。2016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939.05亿元,位居贵州省第一; 全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人7 584元。黔东南州森林资源丰富,有“杉乡”、“林海”之称,是贵州省的主要用材林基地,也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2016全州森林覆盖率为65%,连续3年位居贵州省第一。全州境内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世界自然遗产地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黔东南州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贵州省入选美国《纽约时报》“2016年世界上52个最值得到访旅游目的地”最关键因素。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该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及加权评分法对黔东南州2012~2016年山地生态农业发展做出评价; 运用灰色模型,并借助Matlab工具,对2018~2027年黔东南山地生态农业发展做出预测。该文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2013~2017黔东南统计年鉴》以及《2013~2017贵州省统计年鉴》以及州、省农业厅官方公布的数据。

2.1 山地生态农业发展评价

2.1.1 指标选取

该文选取指标遵循原则:(1)科学性:选取方法及选取的指标要科学合理,概念明确,属于经济、社会、生态范畴,能较好地代表生态农业发展及变化规律; (2)全面且有一定代表性:选取的指标能较全面地涵盖评价黔东南州山地生态农业发展的因子,按照一般指标选择标准的同时也要选择能代表当地特殊情况的指标; (3)简明性:选取指标数据可获得并易于量化,不必做大量调查。该文评价黔东南生态农业的发展状况,因此选择经济、生态、社会3方面效益作为准则层,结合黔东南地区自身农业生态气候条件、地域特色、地形地貌特征等选取16个指标作为评价因子,评价指标体系及原始数据见表1、2。

2.1.2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为消除量纲的影响,该文采用比重法将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

(1)

表1 2012~2016年黔东南地区山地生态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单位黔东南山地生态农业发展A经济效益B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C1元农业增加值C2亿元农作物受灾经济损失C3亿元省级农业示范园区数C4个新增有效灌溉面积C5km2生态效益B2森林覆盖率C6%治理水土流失面积C7km2AQI优良天数比例C8%氨氮排放量C9万t二氧化硫排放量C10万t饮用水标率C1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C12万hm2社会效益B3城镇化率C13%互联网宽带户数C14万户新型职业农民培训C15人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提升巩固新增人口C16万人

表2 2012~2016年黔东南地区山地生态农业发展评价指标数据

式(1)中,Aijt为指标Bij在第t年经无量纲化后的评定系数;Bijt、Bij0为Bij在第t年和基准年的值。黔东南地区山地生态农业发展评价指标的评定系数见表3。

2.1.3 指标权重

该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黔东南地区山地生态农业发展各评价因子权重。层次分析法是多层次多因素权重确定的有效工具,该方法通过判断矩阵确定各个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顺序,使权重在定性的基础上得以量化,结果更客观[13]。首先构造判断矩阵P。根据1~9标度法,通过专家两两比较打分,将各因素的重要性数量化。

(2)

根据公式计算权重:

(3)

(4)

(5)

W=(W1,W2,…,Wn)T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即各个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一致性检验:

(6)

(7)

若CR<0.10,则该矩阵具有一致性; 否则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直到每个矩阵均满足CR<0.10。表4为黔东南地区山地生态农业各评价指标权重值。

2.1.4 评定值

根据表2~3中的评定系数和权重值,计算黔东南地区2012~2016年山地生态农业发展评价系统准则层评价指标的评定值和目标层的综合评定值。计算公式分别为:

Bi=∑βcCij

(8)

A=∑βBBi

(9)

计算结果见表5。

表3 2012~2016年黔东南地区山地生态农业发展评价指标的评定系数

表4 2012~2016年黔东南地区山地生态农业发展评价指标权重

表5 2012~2016年黔东南地区山地生态农业发展评定值

20122013201420152016经济效益(B1)0907008384115991510114281生态效益(B2)0470906011055340621607656社会效益(B3)0521810467095120996409979综合效益(A)07989098141226812119

2.2 山地生态农业预测研究

2.2.1 模型的构建

(10)

(11)

2.2.2 模型的检验

表6 GM(1, 1)模型精度评价等级

精度评价等级ρC1级(好)>095<0352级(合格)>080<0503级(勉强)>070<0654级(不合格)≤070≥065

图2 2012~2016年黔东南州山地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及趋势

3 结果分析

3.1 山地生态农业发展评价

根据黔东南地区山地生态农业发展评定值(表5),可得到2012~2016年黔东南州山地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及趋势(图2)及各子系统及综合水平变化率(表7)。总体来看,黔东南州山地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B1)、生态效益(B2)、社会效益(B3)以及综合效益(A)是处于上升态势的, 2016相比于2012年的发展率分别为57.45%、62.58%、91.24%、60.73%。基于2012~2016年的各系统和综合效益的评价值来看,生态效益的评价值最低,其发展曲线位于底部,说明相对于经济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发展是最低的,但总体发展呈上升趋势, 2016年比2012年增长60.73%。2014年生态效益处于负增长模式,下降7.94%,反观经济效益, 2014年增长率是5年之中最大的,为38.35%,而2014年的社会效益也处于负增长模式,为-9.12%,说明2014年黔东南州山地生态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严重地限制了生态及社会效益,3者处于不平衡发展状态。但综合效益在2014年仍处于增长模式,为22.84%,说明经济效益的大幅增长抵消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下降,因此, 2014年黔东南山地生态农业的发展可能是在牺牲了一部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得来的。由图2可知, 2015年三大子系统和综合效益均处于增长模式,评价值从高到低分别为经济效益、综合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综合效益增长率排名第二,说明2015年黔东南山地生态农业的发展处于可持续发展良好态势,既保证了经济的增长,生态和社会效益也处于发展状态,因此, 2015年黔东南山地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值得借鉴。2016年综合效益处于负增长模式,比2015年下降了1.21%,纵观2016年各子系统的发展数据,发现生态效益处于大幅上升趋势,比2015年增长23.17%,而经济效益出现下降,为-5.43%,说明从2014年开始,黔东南地区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2015年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良好,但由于持续保护, 2016年出现生态保护过度,牺牲了部分经济效益,3者处于不平衡发展状态,说明2016年黔东南州山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有待于向发展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倾斜。

表7 2012~2016年各子系统及综合水平变化率

%

图3 2018~2027年黔东南地区山地生态农业发展趋势预测

表8 2018~2027年黔东南地区山地生态农业发展预测值

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预测值12310128451289613015131161328013852138801423014523

3.2 山地生态农业发展预测研究

通过该文构建的模型可得到2018~2027年黔东南州的山地生态农业发展预测值,见表8,发展趋势见图3。由图3可知,黔东南州山地生态农业在2018~2027将会处于发展上升阶段。2027和2018年相比, 11年间山地生态农业发展值只增加了1.18倍,说明在未来10年间,黔东南州山地生态农业虽然一直处于发展上升阶段,但其发展缓慢,还存在一定限制因素。因此,未来10年间,黔东南地区应该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高效、现代、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狠抓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注重重点产业发展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现代农业并积极将其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发挥黔东南地区的地理特色及优势;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观念,从过去的一味追求产量、产值转换为既注重农业收益,又注重农业资源环境生态保护; 注重生态农业品牌竞争力,注重现代农业技术应用,走出具有黔东南山地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现代生态农业作为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并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发展紧密联系的农业生产方式,将会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发展继传统农业时代、现代农业时代之后迈向的新时代[14]。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该文的研究,得到结论:(1)2010~2016年黔东南州山地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综合效益处于上升阶段,但生态效益发展最低; (2)2015年黔东南山地生态农业的发展处于可持续发展良好态势,既保证了经济的增长,生态和社会效益也处于发展状态,发展模式值得借鉴; (3)2014年开始,黔东南地区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2015年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良好,但由于持续保护, 2016年出现生态保护过度,经济效益下滑,3者处于不平衡发展状态, 2016年黔东南州山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有待于向发展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倾斜; (4)黔东南州山地生态农业在2018~2027将会处于发展上升阶段,但其发展缓慢,仍存在一定限制因素。

4.2 建议

未来10年黔东南山地生态农业发展缓慢,政府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思路,比如将部分生态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发挥区位特色的同时,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加大力度引导农业园区和重点产业的发展,推进农业农村改革试点的运行,加大新型农人的培育,促进高效、现代、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

[1] 冉亚清.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引领山地生态农业发展.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 72~77

[2] 黎华君, 詹瑜,欧国武.黔东南地区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探析.贵州农业科学, 2011, 39(11): 92~94

[3] 张跃国, 司顺文.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集体经济, 2017,(28): 6~7

[4] 赵泽鸿. 山地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常态和新机遇——对黔东南州农业发展的探讨.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5,(2): 113~114, 145

[5] 韦信祥. 黔东南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雷山、榕江、三穗三县为例.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15(22): 26~28

[6] 张跃国, 司顺文.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集体经济, 2017,(28): 6~7

[7] 肖小虹. 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战略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贵州民族研究, 2010,(4): 100~105

[8] 范力军. 黔东南州特色农业发展视角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16,18(6): 74~79

[9] 刘德光, 鲍洪杰.民族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模式选择——以贵州黔南州、黔东南州为例.贵州民族研究, 2015,(1): 136~139

[10]吴志兴. 黔东南州农业经营主体调查及利益分配机制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37(5): 198~202

[11]陈烦. 后发优势下黔东南州特色农业发展途径探析.现代农村科技, 2015,(23): 6~8

[12]戴蓉, 薛达元,郭泺,等.黔东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及预测分析.中国农学通报, 2012,28(32): 138~146

[13]Saaty T L. Decision making——the analytic hierarchy and network processes(AHP/ANP).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2004, 13(1): 1~35

[14]杨瑞珍, 陈印军.中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趋势与任务.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5): 167~171

猜你喜欢

黔东南黔东南州生态效益
民居摄影
捕鱼节上捉鱼忙
遇见黔东南
漫谈生态效益特性
补妆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黔东南
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黔东南州广场体育文化探析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