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分析与未来方向*
2018-04-23甄善继晏君瑶
甄善继,李 明,高 祺,李 乔,晏君瑶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0 引言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2014年种植面积3 595.4万hm2,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32.9%,占世界玉米面积的20.1%,玉米总产量2.16亿t,占粮食总产的35.5%,占世界玉米产量的20.8%。2007年玉米播种面积超过水稻, 2012年总产量超过水稻,成为我国第一作物(FAO[1])。黑龙江省自然条件优越,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适宜玉米生长。过去10余年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发展迅速, 2007年黑龙江省玉米播种面积上升到全国第1位, 2010年黑龙江省玉米总产量上升到全国第1位。促进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的健康发展,不仅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而且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2]。2016年国家提出农业供给侧改革任务,要求压缩玉米种植面积,黑龙江省玉米生产面临新的发展形势与挑战,因此有必要从农业生产系统角度出发,对玉米生产的各个方面,包括玉米生产系统的演变、农业技术系统的贡献、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农业经济系统的影响,对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探寻进步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黑龙江省未来玉米生产发展的科学的途径与突破点,为今后玉米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关于玉米生产相关因素的贡献以及演变,前人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苏俊[3]通过总结黑龙江50年育种实践,明确提出杂交种对玉米单产的增产的贡献非常大。杨虎[4]也通过国内外的具体事例和数据得出杂交种的引进和种植使得玉米单产增幅可达10%~25%。栽培技术的进步贡献也很大,种植密度增加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5],施肥量的增加与玉米产量的提高有直接关系[6]。王振华[7]、廖永松[8]、纪瑞鹏[9]等分别从机械化、经济以及气候影响对黑龙江玉米发展的贡献进行了分析。但是前人的研究都缺乏系统的整合,文章结合面板数据和试验结果对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的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整合和多角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统计数据来源
统计数据引自中国统计年鉴[10]、黑龙江统计年鉴[11]、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12]、中国气象数据网[13]、世界粮农组织数据库等。
根据近5年气象数据对黑龙江玉米的生产潜力进行估算和预测。光合生产潜力估算参考梁荣欣[14]的方法,玉米光能利用率为有效辐射的4.45%, 玉米的干物质燃烧值为17.036kJ/g,玉米收获指数取50%, 温度和水分订正参考马树庆[15]的方法。
1.2 田间试验设计
试验品种:四单19和郑单958分别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黑龙江一、二积温带种植推广的玉米品种; 种植密度: 4.5万/hm2和6万/hm2,分别代表了两个年代种植密度; 施肥处理:不施肥(CK)和最佳施肥(根据土壤基础肥力和之前研究结果确定)。试验共8个处理,小区5m行长, 0.65m行距, 6行区。不同生育期调查株高、叶面积、功能叶片的光合速率,完熟期取中间两行收获测产考种。
1.3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DPS7.05和EXCEL软件。数据主要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用直接通径系数代表某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贡献大小。效率优势指数是指通过对黑龙江省某种作物的单产水平占全省粮食作物平均单产水平的比率与全国该农产品单产水平占其所有粮食作物平均单产水平比率的对比,来测评黑龙江省在某种农作物的综合生产效率的相对比较优势。规模优势指数是指黑龙江省的某种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省所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与全国同种指标比率的对比。由于农业受到地理环境、农业技术和社会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单方面的优势并不足够反映某种植物的综合优势。由此,使用效率优势指数和规模优势指数的乘积更能准确反映出某种植物的综合优势,表示为前两者的乘积。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系统的演变
2.1.1 玉米产量变化对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的影响
根据黑龙江省统计局的数据, 1949年以来黑龙江省粮食总产呈现增加的趋势,从1949年的577万t增长到2014年的6 071万t, 66年间增长了9.5倍。其中玉米从197.5万t增长到3 216万t,增长了15.3倍,水稻从20.5万t增长到2 251万t,增长了108.8倍。小麦种植面积从49.2万hm2上升到200万hm2,又下降到不足14.5万hm2,大豆种植面积也是先增加到近500万hm2,又下降到300万hm2。通过对黑龙江省玉米、水稻和小麦产量与1949年以来的粮食总产的通径分析发现, 3者的贡献(以直接通径系数表示)是玉米0.490 8,水稻0.378 8,小麦0.132 1,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玉米对粮食产量贡献排在第1位。
2.1.2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系统的演变分析
过去66年间(1949~2014年)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发展迅速,但过程并不平坦。从全省玉米总产量变化可以分为5个阶段: (1)1949~1963年是平稳中略有降低阶段,平均年减少0.357 1万t; (2)1963~1982年是波动中增加阶段,平均年增加13.844万t; (3)1982~1996年是较快增长阶段,平均年增加68.73万t; (4)1996~2003年是波动中显著下降阶段,平均年减少75.642万t;(5)2004年以后是迅速增长阶段,平均年增加229.09万t(图1)。
图1 1949~2014年黑龙江省玉米产量与玉米播种面积变化
图2 1949~2014年黑龙江省玉米单产变化
66年间黑龙江省玉米播种面积同样发生了很大变化,种植面积增长了近4倍(图1)。种植面积的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 (1)1949~1980年是波动中缓慢增加阶段,平均年增加2.454 6万hm2; (2)1980~2003年是波动中较快增加阶段,平均年增加3.333 5万hm2;(3)2004年后是迅速增长阶段,平均年增加32.565万hm2。
同期黑龙江省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增长了近5倍(图2)。单产变化可以分为4个阶段: (1)1949~1965年是波动中略有下降的阶段,平均年减少27.558kg/hm2(因异常剔除1960年的数据); (2)1965~1994年是波动中较快增长阶段,平均年增加110.43kg/hm2,如果以1982年分界可以看出后一段比前一段增长更快; (3)1994~2001年是波动中减少阶段,平均年减少227.82kg/hm2; (4)2001年以后是恢复增长阶段,平均年增加116.6kg/hm2。
由上述结果可知,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加和单产的提高都对玉米产量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对66年的数据进行通径分析,玉米单产的直接作用系数是0.445 7,玉米播种面积的直接作用系数是0.631 3,因此,玉米播种面积扩大对玉米总产量的贡献大于玉米单产的提高。
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时期单产和面积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对5个阶段分别进行通径分析。第1个阶段(1949~1963年),单产的直接通径系数是-0.058 4,面积直接通径系数是0.687 6。说明该阶段玉米产量的变化主要受种植面积的影响,单产的影响极小。这个阶段黑龙江省种植品种都是传统的农家种,施用肥料都是农家肥,种植管理比较粗放,单产水平很低,生产水平比较落后。第2个阶段(1963~1982年),单产的直接通径系数是0.860 6,面积的直接通径系数是0.226 1。这个阶段黑龙江省开始推广玉米杂交种,推广化肥使用,单产明显提高,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但是玉米单产的贡献远远大于播种面积。第3个阶段(1982~1996年),单产的直接通径系数是0.569 3,面积的直接通径系数是0.497 8。说明在此期间玉米单产对玉米总产量的贡献略大于玉米播种面积。这个阶段玉米杂交种得到普通应用,品种更新换代单产水平提高,化肥逐步取代农家肥得到广泛应用。同时由于畜牧业的发展对饲料的需求增加,促进了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加。第4个阶段(1996~2003年),单产的直接通径系数是0.498 6,面积的直接通径系数是0.596 2。说明在此期间,玉米播种面积减少对总产降低的影响略大于玉米单产降低的影响。这个阶段由于国家对农业重视不够,粮食价格逐年走低,严重影响了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导致种植面积下降,投入减少,单产降低。第5个阶段(2003~2014年),单产的直接通径系数是0.433 2,面积的直接通径系数是0.616 7。说明在此期间玉米播种面积增加对总产的贡献明显超过玉米单产的贡献。2003年以后国家重新重视农业生产,出台一系列政策,例如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取消提留和农业税等,特别是2008以后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让玉米价格逐年走高,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快速扩大,单产逐步恢复,玉米总产量迅速增长。
2.2 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扩大的原因
2.2.1 经济因素的促进作用
收入的高低是决定农民是否种植某种作物的重要因素,黑龙江玉米总产值从2001年低于300元/667m2逐渐增加到2014年的1 100元/667m2左右,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对比黑龙江省3种重要粮食作物在2006年、2011年、2013年的成本和产值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近10年各种作物的生产成本均在上升,单位面积产值也均整体上升,但相对增长速率较低,导致成本收益率普遍下降,大豆甚至在2013年出现负收益率,而玉米的成本收益率始终高于其他主要粮食作物。这使得农民倾向于种植玉米,是导致玉米播种面积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1 主要粮食作物成本收益
玉米大豆小麦年份总成本(元/667m2)产值(元/667m2)成本收益率总成本(元/667m2)产值(元/667m2)成本收益率总成本(元/667m2)产值(元/667m2)成本收益率200632284508640582646831236018280992979500620116412191678043504056098602151336674300312013867191017980176326460733-0045449661065012
对黑龙江省和全国2010~2014年的平均数据进行分析显示,黑龙江省的水稻和玉米的效率优势最大(1.81、1.27),而小麦和大豆较小(0.63、0.16); 黑龙江省大豆的规模优势最大(3.88),其次就是玉米和水稻(1.38、0.94),小麦很小(0.09); 玉米的综合优势最高(1.76),其次是水稻(1.69),而大豆并不高(0.58),小麦很小(0.06)。所以黑龙江省玉米相对于其他主要作物具有明显的种植优势。
任何农产品的收益都受到成本与价格的制约,成本很难降低,而价格受政策因素影响巨大。2008~2015年国家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持续托市,是玉米种植效益提高的根本原因。
2.2.2 黑龙江省玉米产区的气候变化影响
作物产量的形成是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结果,气候环境决定了品种的选择与产量的高低,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的持续扩大必然有其独特的环境优势。该文选取了黑龙江主要积温带10个代表性站点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的气象数据,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的气候变化特点及其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图3 黑龙江省玉米生育期平均降水量和日照时数
数据显示黑龙江省玉米生育期有效积温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处于北部的嫩江、克山地区增加尤为明显。20世纪50年代哈尔滨、齐齐哈尔、安达、牡丹江、通河、鸡西、富锦、克山、海伦、嫩江生育期有效积温分别为2 761℃、2 708℃、2 739℃、2 597℃、2 578℃、2 574℃、2 563℃、2 445℃、2 539℃、2 318℃。到了20世纪80年代分别增长了34℃、78℃、51℃、131℃、47℃、87℃、120℃、138℃、40℃、109℃,到了21世纪10年代再次增长了186℃、129℃、119℃、92℃、148℃、89℃、86℃、156℃、125℃、189℃。经过半个世纪,积温累计增加220℃、207℃、170℃、223℃、195℃、176℃、206℃、294℃、165℃、298℃。平均增加了215 ℃,增加了8.32%。气候变暖使得热量不足这个关键限制因素消失,曾经经常出现的低温冷害和早霜危害不再是限制玉米生产的因素,有效积温的增加使得玉米种植区域明显扩大。
哈尔滨、牡丹江、鸡西、富锦和嫩江地区降水量呈先增加后减少变化,即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最高降水量。哈尔滨、牡丹江和鸡西地区21世纪10年代降水量小于20世纪50年代; 富锦和嫩江地区的21世纪10年代降水量大于20世纪50年代。齐齐哈尔、克山和海伦地区呈现降水量逐年代上升的趋势,在21世纪10年代达到最高降水量。安达地区呈现先减少后上升趋势, 21世纪10年代降水量超过20世纪50年代。通河地区呈逐年代减少趋势。从年代看,全省平均增加2.8%,从地域看,黑龙江省西部相对干旱地区的降水量出现增加的趋势,对当地玉米的生长十分有利,而东部和中部相对降水量充沛的地区,降水量略有减少也不会影响玉米的生长。
10个站点日照时数变化规律不明显,从不同年代来看除通河和鸡西21世纪10年代日照时数大于20世纪80年代以外,其他8个站点,21世纪10年代相对于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日照时数减少,日照最充足的地区是齐齐哈尔,相对最不充足的地区是富锦地区。从全省看,平均减少了11.8%。日照时数的变化与空中云量变化相关密切,反映了直射光存在的时间长度,间接反映了日照强度的变化。在几个气象因素中日照长度的变化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最小。
综上可知,黑龙江省玉米产区的温度随着年代的推移,温度均在升高,有效积温增加了213.3℃; 日照时数呈现下降趋势,全省平均减少了11.8%; 而降水量呈现西部增加、中东部略有减少的趋势,气候变化为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的扩大和单产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环境。
2.2.3 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农业技术进步对玉米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其中主要是早熟高产品种和种植收获机械的推广使得黑龙江省三、四积温带玉米面积明显增加。以黑龙江省垦区为例,黑龙江垦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东部和北部,属于三、四积温带,历史上是豆麦产区, 2003年玉米种植面积仅15.4万hm2,到2014年达到83.9万hm2,增加4.44 倍,种植比例由9.1%增加到30%左右(表2)。其中德美亚1号及其系列品种的推广是玉米种植面积扩大的重要因素,早熟使得原来不能种玉米的地方开始种植玉米,高产使得原来的小麦、大豆田改种了玉米。精量点播机械的推广提高了玉米生产水平,特别是玉米收获机械的推广使得这些地广人稀缺乏劳动力的地区实现了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目前黑龙江垦区拥有玉米收获机械5 000多台,地方拥有玉米收获机械6 000多台,黑龙江省玉米机械收获比例超过75%。
表2 黑龙江垦区玉米种植面积变化情况
年份玉米面积(万hm2)粮食面积(万hm2)玉米占比(%)年份玉米面积(万hm2)粮食面积(万hm2)玉米占比(%)20031541781693944912009588071254418723120042254901875886120201062162027028692302005252205190484713220116803992744067248200630199220837211452012854478279778430520074026162151491187201389086928033873182008401657229641317520148390892831264296
2.3 技术进步对黑龙江省玉米单产提高的贡献
2.3.1 品种、密植和施肥对玉米单产提高的贡献比较
试验结果显示:郑单958平均单产(12.38t/hm2)>四单19(11.74t/hm2),增产5%; 施肥处理平均单产(12.80t/hm2)>无肥处理(11.32t/hm2),增产13%; 种植密度6万株/hm2的平均单产(13.12t/hm2)>4.5万株/hm2(11.01t/hm2),增产19%。所以3者对单产提高的贡献顺序是:密植>施用肥料>品种改良。
2.3.2 玉米单产提高的生理基础
四单19施肥处理的平均单产(12.4t/hm2)>四单19无肥处理(11.07t/hm2),增产12%。郑单958施肥处理的平均单产(13.20t/hm2)>郑单958无肥处理(11.57t/hm2),增产14%。这说明新品种郑单958对施肥的反映更敏感,肥料利用率更高。
四单19在4.5万株/hm2密度下平均单产(11.33t/hm2)小于6万株/hm2(12.15t/hm2),密植增产7%。郑单958在4.5万株/hm2密度下平均单产(10.68t/hm2)<6万株/hm2密度下(14.09t/hm2),密植增产31%。这说明新品种郑单958耐密性较好。
施肥和密植均可以增加玉米的叶面积指数,以抽雄期和蜡熟期为例,四单19分别增加5.45%、27%; 郑单958分别增加2.35%、24.65%(表3)。同时新品种的光合速率也有所改善,吐丝期的测定显示郑单958穗上叶中部的光合速率为22.2μmol/(m2·s),比四单19的16.9μmol/(m2·s)增加了31.3%。因此,新品种更耐密,且新品种的肥料利用率更高、光合强度更大、叶片保绿性更好衰老更慢。
表3 不同处理叶面积指数
时期四单19(45万株/hm2)郑单958(45万株/hm2)四单19(6万株/hm2)郑单958(6万株/hm2)施肥无肥施肥无肥施肥无肥施肥无肥抽雄期380349378381463461467485蜡熟期272239249332285328355412
2.3.3 氮磷钾施用量与单产的相关分析
黑龙江省农调队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 2004年以来玉米的氮磷钾施入量呈增加的趋势,其中纯氮增加了34.2%,五氧化二磷增加了26.1%,而氧化钾增加了975.9%,氮磷钾比例从1: 0.70: 0.03调整为1: 0.66: 0.21,说明钾肥增加最快,氮磷钾比例更为均衡。相关分析显示全省玉米氮、磷、钾肥投入量与单产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7**, 0.78**, 0.77**,均达到极显著相关关系,说明氮、磷、钾肥的投入对单产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3 讨论与结论
3.1 结论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对全省粮食总产量的贡献最大; 玉米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种植面积的扩大,单产提高的贡献较小。影响面积扩大的主要因素是市场的需求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同时气候变暖、技术进步都发挥了作用。影响单产提高的技术排序为:密植>施肥>品种,新品种具有更好的耐密性和更高的肥料利用率。黑龙江省玉米产量潜力巨大,今后在控制种植面积推广休耕的同时,要走低成本高产高效的道路。
3.2 讨论
中国是世界玉米生产大国,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美国,位居第2位,黑龙江省成为我国第一玉米生产省和主要输出基地之一。该研究指出,无论是建国以来还是过去10年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种植面积的扩大。 2003年以来单产的增加仅仅是一个恢复性增长,单产提高的贡献较小。面积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因素的促进作用,由于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大和政策扶持,特别是2008年推出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使得玉米价格逐步走高,玉米成本收益率明显高于大豆和小麦,同时综合比较优势也最高,这是农民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直接动力和根本原因。2016年国家提出农业供给侧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玉米产大于销,库存积累严重,且90%的玉米库存在东北,要压缩“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改托市政策为市场化定价,由此引起玉米价格暴跌。一方面反证了原有政策在促进玉米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家对调控东北地区玉米生产政策的针对性、时机、手段、力度、配套措施等方面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国家针对玉米生产在供给侧进行改革方向完全正确,通过控制种植面积来减少总产量是唯一快速有效的办法。但是一方面强制一些地区放弃玉米种植同时价格放开引起价格暴跌,另一方面给农民种植玉米提供补贴,政策信息上有些矛盾。国家应该针对东北春玉米产区制定特殊的补贴政策,即提供休耕补贴取代种植玉米补贴,以此促进玉米种植面积大规模减少,既可以减轻收储压力,加速玉米减库存,减少玉米库存管理成本,又可以维持玉米价格在合理水平,使得玉米种植收入高于玉米成本支出,减小库存玉米销售的价差损失,还可以让耕地休养生息,一举数得。关于休耕补贴,另有文章进行深入讨论。
该文的分析和生产实践均证明,过去20多年的气候波动对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的影响是利大于弊,有利方面就是积温增加无霜期延长,晚熟高产玉米得以推广及玉米种植区域的扩大,不利的方面是异常气候出现的频率增加,可带来旱涝灾害以及导致病虫害的发生。多数研究者根据地球温室效应认为,未来我国东北地区仍然是向干热方向发展[16-17],但是也有少数研究者指出,太阳黑子活动进入休眠期,未来几年地球将进入一个小冰河期[18],如此则黑龙江省气候很可能向冷湿方向发展,对黑龙江省玉米弊大于利。因此,面对气候的波动,应做好气象预测工作,同时也要做好技术改进与技术储备,重视早熟品种的选育和提高玉米抵御不良气候变化的调控技术改进,减轻因气候波动造成的损失。玉米是高产作物, 2015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利用先锋P1197AM创造世界玉米单产记录32.9t/hm2, 2014年卡塔尔获得59.7t/hm2(FAO)。据媒体报道,2013年在新疆奇台创造22.67t/hm2的春玉米国家记录(在覆膜有灌溉条件下),2005年在山东莱州创造21.02t/hm2的夏玉米国家记录,2014年在吉林桦甸创造18.24t/hm2的非灌溉春玉米高产纪录。但是我国和黑龙江省目前的平均单产还不高,都是6t/hm2左右,与美国和加拿大的10.7t/hm2和9.3t/hm2差距明显。对黑龙江省的产量潜力估算显示,黑龙江省玉米光合产量最高可达22.3t/hm2,光温产量潜力最高可达20t/hm2,玉米气候生产潜力不同地区在9.6~17.4t/hm2间变化,因此黑龙江省玉米单产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今后的主攻方向只能是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提高单产。
该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玉米单产的提高和种植面积增加的影响很大,密度增加对玉米单产的提高贡献大于合理施肥大于品种更新。目前黑龙江省玉米种植密度已经提高到6万株/hm2左右,但是与美国的密度还有距离。目前玉米生产多晚熟品种,生育期偏长,籽粒脱水慢,不适合机械直接脱粒收获,缺少取代郑单958和先玉335的适应机械化收获的早熟高产品种[19-24]。合理施肥是密植增产的保证,但是我国单位面积肥料施用量是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的2.42、4.35、9.00倍,氮肥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25]。该研究表明在黑龙江省基础肥力较高的地块,不施肥的玉米产量也很高,要推广测土施肥技术,根据玉米发育的特点、土壤肥力和边际成本来确定适宜的施肥量和施肥比例,既可以降低肥料成本,又可以避免对土壤的损害和对环境的污染。黑龙江省有多于400万hm2的坡耕地,多于66.7万hm2的盐碱地,多于10万hm2的风沙地,这些耕地都是中低产田,占到全省旱田的一半左右,因此提高黑龙江省玉米单产水平,还必须针对具体的土壤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造与利用方案,秸秆覆盖可以减轻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减少盐碱土和风沙土的水分蒸发,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减轻盐碱对玉米的胁迫,配合其他措施才能全面提高黑龙江省抵抗不良气候实现玉米高产稳产的能力。黑龙江省今后玉米生产必须采取全程机械化的轻简化、少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适合少免耕的玉米耕种机和玉米秸秆粉碎效果好的玉米直收机械,增加秸秆还田比例,实现种地养地结合,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性,降低机械成本和化肥成本,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玉米生产效率,同时解决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综上,由于市场需求增加和政策扶持的刺激,配合技术进步和有利的气候变化,黑龙江省玉米生产主要是靠扩大种植面积的外延式发展取得巨大成绩。如今在国家压缩玉米面积、价格机制市场化的新形势下,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和效率,走提高农业发展质量的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黑龙江省应该推行休耕补贴政策来控制种植面积,推广少免耕栽培方式,实现玉米秸秆还田,做到土地用养平衡,采用早熟、耐密、抗倒、高产、适合机械直收的品种,合理密植与精准施肥,提高单产的同时降低机械成本、化肥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全面提高玉米生产的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粮食成本,提高玉米竞争力。
[1] 世界粮农组织数据库.http://www.fao.org
[2] 李贺. 黑龙江省玉米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9): 53~56,12
[3] 苏俊. 黑龙江省玉米育种研究50年回顾与展望.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6, (5):8~13,19
[4] 杨虎. 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1
[5] 韦鑫. 玉米栽培中密度与施肥的重要性探讨.大科技, 2014,(4): 237~238
[6] 刘铁军. 试论玉米需肥规律及促高产施肥技术.农民致富之友, 2015,(15): 58~58
[7] 王振华, 鲁晓民,张新,等.我国玉米全程机械化育种目标浅析.河南农业科学, 2011, 40(11): 1~3
[8] 廖永松. 全球玉米需求增长趋势与预测.农业展望, 2009, 5(8): 30~33
[9] 纪瑞鹏, 张玉书,姜丽霞,等.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玉米生产的影响.地理研究, 2012, 31(2): 290~298
[10]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1]黑龙江统计局. 黑龙江年鉴,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2]国家发改委价格司. 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3]中国气象数据网.http://data.cma.cn/
[14]梁荣欣, 沈能展.作物气候土壤生产潜力估算方法的研究.东北农学院学报, 1984, (4): 88~96
[15]马树庆, 郭顺姬,白亚梅,等.东北区农业气候土壤资源潜力及开发利用研究.地理科学, 1995, (3):243~252,297
[16]吴金栋, 王石立,张建敏.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地区水热条件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资源科学, 2000, 22(6): 36~42
[17]尹昌斌, 程磊磊,杨晓梅,等.生态文明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1): 15~21
[18]刘国伟. 美科学家预测:太阳即将进入漫长的“冬眠期”太阳黑子玩失踪地球将变冷?.环境与生活, 2011,(9):54~59
[19]郭琦, 刘小丹,代玉仙,等.由2015年美国玉米高产竞赛结果探讨美国玉米育种,玉米科学, 2016,2(3): 167~172
[20]苏俊. 黑龙江省玉米育种的问题及建议.黑龙江农业科学, 1996,(1): 29~31
[21]苏俊. 黑龙江省玉米育种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黑龙江农业科学, 1998,(1): 46~50
[22]张瑞博.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和育种现状.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8,(4): 130~132
[23]蒋佰福, 牛忠林,邱磊,等.黑龙江省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种业, 2016,(4): 12~16
[24]管立伟. 玉米合理种植密度简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2,(6): 11
[25]巨晓棠, 张福锁.关于氮肥利用率的思考.生态环境, 2003, (2): 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