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分析*

2018-04-23徐海燕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年4期
关键词:扬州市结构性供给

徐海燕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江苏扬州 225127)

0 引言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强调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改善农村的供需结构,有效提升农业供给的效益具有重大意义[1-2]。2016年,江苏省委、省政府颁布了《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的实施意见》,重点突出了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

扬州市政府在充分领会中央文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五大改革方向,具体在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为扬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扬州市地处江苏中部,属于较为发达地区,在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及农村产业整合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阻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完善的弊端逐渐显现。(1)中高端农副产品有效供给严重匮乏,难以满足扬州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农副产品品牌效应还有待彰显; (2)扬州市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更高挑战,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性造成深远的影响; (3)江苏省内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扬州市和江苏的发达地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较大的差异,补短板成为扬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务之急。文章通过对扬州市近5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用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扬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行改革提供可参考的改革建议。

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文献述评

马泽波[3]指出农产品市场供给与有效需求在数量、比例和品种等方面的不匹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自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世以来,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重点关注,通过梳理不难发现,专家和学者主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分析、影响要素及优化建议。

问题分析方面:吴海峰[4]认为农业产品质量的供给与市场需求的不均衡、农副产品品牌化建设不足成为阻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难题。和龙等[5]指出粮食生产中的供给圧力倍增、农产品结构失衡严重、规模效应难以实施、农业资源日趋紧张等问题成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矛盾。陈锡文等[6]对我国粮食结构失衡问题进行重要探讨。杨建利等[7]认为农户经营规模偏小、农业基础设施异常薄弱、农业产业链条不完整、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农业补贴政策不健全等现实问题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障碍。汪维国[8]认为农产品的供给过剩、去库存政策难以奏效等原因是农业供给侧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马泽波[9]认为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短板问题层出不穷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

影响要素和优化建议方面:国外相关专家学者认为,农业补贴政策、农村的生态环境、农村当地的自然禀赋、农村的技术变迁等因素是影响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主要要素[10-12],而农业科技创新、高科技产品生产能力,农业可持续资源利用、农村金融功能等因素是影响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最主要的原因。

综前所述,有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研究已经非常成熟,但是真正实地调研与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还比较少,同时,针对全国及其具体某些区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研究还未有研究,所以该文构建影响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素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对扬州市近5年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进行纵向分析和与江苏省的整体改革成效进行比较分析。

2 扬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评价指标的构建

表1 扬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联动、有机结合才得以实现。因此,对扬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评价也不能单纯采用1个指标衡量,需要多方面综合考虑构建影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扬州市近5年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变化趋势进行探索。影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因素主要基于农副产品品牌化建设[4]、农产品核心竞争力[5]等显著问题为核心的农业供给主体因素; 基于农业补贴政策健全程度[7]、社会各界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保障力度[9]为核心的农业供给侧改革制度和保障因素; 基于农村资源环境优化程度[5]为核心的农村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因素; 基于农户规模化现代化经营和科技支撑能力[7]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因素; 而所有要素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财政和金融的支撑[15]。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分析也就是对农业各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的分析,具体包含农业供给主体评价、农业供给侧改革制度和相关保障的评价、农村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的评价、农业现代化评价以及农村资金融通能力的评价5个方面,具体详见表1。

扬州市积极推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省级以上家庭示范农场稳步提升,以生产型、经营型、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对象,积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因此,在农业供给主体评价方面不仅要考虑农副产品的供给还要对农副产品的供给质量和农户主体自身的能力的衡量,具体的指标包括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产品的出口额、农副产品品牌数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等5个指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制度引导,政府如何有效加大资源要素的调控及配置效率至关重要。具体采用政府财政支农资金、农村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数量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力度等3个指标衡量农业供给侧改革制度和相关保障的评价。扬州市积极推进灌溉泵站建设、全面推进农田河网水系整治、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在全省起到率先领头作用。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重要的路径。因此,农村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评价方面选取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耕地灌溉的有效面积、农村土地流转率、污染环境治理项目数量等4个指标。

扬州市建成集聚扬州大学、里下河农科所、省家禽所及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创新资源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实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项目。农业现代化评价方面,选取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信息服务网点数量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等3个指标。

农副产品品牌建设和推广、科技创新和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维护都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创新扩展农业短板投融资机制、优化农村投融资环境以及扩宽农村金融供给渠道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有力支撑。在农村资金融通能力的评价方面,选取支农总贷款、农村金融机构数量等2个指标。

3 扬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评价

3.1 数据的来源

2015年12月24日,中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凸显扬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特选取了2010~2016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扬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评价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江苏省农村统计年鉴》以及扬州市的农村统计年鉴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2 数据处理

3.2.1 去量纲化处理

去量纲的方法包含主观去量纲和客观去量纲,将主观和客观去量纲化结合使用,选取改进的功效系数法进行标准化处理[13],具体计算公式:

(1)

3.3 改进的熵值法赋权

主观赋权方法社会认可度更高,但是统计结果不够稳定、成本较高; 客观赋权方法虽成本低廉,但是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因此,将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相结合使用时当前统计综合评价的主流趋势。去量钢化处理中α取值具有主观性,结合改进的熵值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权重详见表1。改进熵值法计算步骤:

第一步,计算评价对象在第j项指标下取值的比重。

(2)

第二步,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3)

第三步,确定指标权重。

(4)

第四步,计算扬州市历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评价分值。

(5)

3.4 扬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测定

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对扬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赋权,得出农业供给主体评价、农业供给侧改革制度和相关保障的评价、农村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的评价、农业现代化评价和农村资金融通能力的评价5个维度的测度值以及扬州市和江苏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分值,具体详见表2。

表2 扬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年份农业供给主体评价农业供给侧改革制度和相关保障评价农村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的评价农业现代化评价农村资金融通能力的评价扬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成效江苏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成效201000985015530132401274005140565306105201101198016290138601346005730613206254201201372016870152601417006120661406843201301543017720160701484006450705107123201401613018110168201507006980731107345201501682018920179301556007340765707694201601867020130192401639007690821208301平均增长速度(%)1364533776517839775634

根据表2的测度结果,扬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纵向发展趋势以及与江苏省的水平对比分析结果如下:

(1)扬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2015年,全国开始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扬州市政府在充分领会中央文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五大改革方向,具体在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为扬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2016年各项水平相比2015年均有大幅度改善。

(2)扬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整体处于江苏省平均水平之下,但发展速度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综合测度值来看, 2010~1016年扬州市的综合测度值整体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但是历年的综合测度值均在江苏省平均水平以下。但从发展速度来看, 2010~2016年扬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平均发展速度为7.75%,而江苏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平均发展速度为6.34%,扬州市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展速度迅猛,有赶超趋势。

(3)5个维度贡献度差异较大,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结果不一。扬州市农业供给主体评价、农业供给侧改革制度和相关保障的评价、农村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的评价、农业现代化评价和农村资金融通能力的评价等5个维度的测度值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5个维度对扬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贡献度分别为21.78%、23.63%、22.5%、21.68%和10.41%。农村资金融通整体贡献度水平较低,主要源于农业供给侧成效还未彰显的情形下,农副产品的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不到位,金融机构对农业主体的授信意愿较为薄弱。基于增长速度视角看, 5个维度的增长速度差异较大,农业供给主体方面增长速度最高达到13.64%,主要源于江苏省自上而下不断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很大关系。但是农业供给侧改革制度和相关保障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33%和5.17%,相对发展较为缓慢。农村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以及农村资金融通能力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7.76%和8.39%,发展速度适中。

4 扬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优化建议

(1)逐步优化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

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分析来看,农业现代化水平增长速度最慢,对扬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阻碍最为显著。因此,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要首先构建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于市场需求导向,优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稳步打好农业结构调整的“组合拳”,更快更好地实现产业横向扩展和纵向延伸。其次,构建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手段,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进而提升农业综合的生产能力以及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最后,还要不断的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以及新型农户的培训,适度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化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14-15]。

(2)落实农业保障机制

扬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农业供给侧改革制度和相关保障改善成效相对不显著,扬州市部分区域仍然存在相关保障机制不健全状况,落实农业保障机制刻不容缓。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行政审批制度,创造优良的投资服务环境,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保证各项惠民政策措施有序推进。扬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要充分调动周边城区、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学习苏南先进的金融服务,借鉴苏北农业资源的充分开发,更快更稳地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一的重任[16]。

(3)创新农业融资方式,深化农业风险分担机制

金融的支撑力度对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关重要,只有全方位保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方维度所需要的财政和金融支持,才能确保农业供给侧改革长效发力。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尽快实现越具市场化、可持续化的投入产出模型。农业资金在利益追逐下,不断地融入非农部门,致使扬州市的农业信贷和风险分担完全不能应对日益高涨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进一步降低农村信贷的准入门槛、优化农村金融的供给渠道; 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力度,农业联保贷款、涉农债券、涉农保险等多种金融产品并肩齐发,创新推广BOT、BOO、TOT和PPP模式,充分调动可利用资金。

[1] 钱津.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要点探究.经济纵横, 2017, 10(5): 14~19

[2] 陈晓华.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16年会上的致辞.农业经济问题, 2016, 12(12): 4~5

[3] 马泽波.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重困境与突破路径.大理大学学报, 2016, 1(11): 18~23

[4] 吴海峰.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中州学刊, 2016, 8(5): 38~42

[5] 和龙, 葛新权,刘延平.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挑战及对策.农村经济,2016, 21(7): 29~33

[6] 陈锡文. 农业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农经, 2016, 4(5): 18~21

[7] 杨建利, 邢娇阳.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 37(4): 613~620

[8] 汪维国.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现代经济探讨, 2016, 12(4): 15~19

[9] 马泽波.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重困境与突破路径.大理大学学报, 2016, 1(11): 18~23

[10]Dard E,Weersink A,Chen K,et al.Economics of structural change in agriculture.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3, 5(4): 475~489

[11]Happe K.Agricultural policies and farm structure-agent-based simulation and application to EU-policy reform.Acts Petrologica Sinica, 2005, 34(2): 1209~1220

[12]Psaltopoulos D.Causes and impacts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s.European reviews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8, 18(2): 298~254

[13]曹玲玲, 陈香.基于改进熵值法的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测度——以江苏省为例.商业时代, 2014, 2(30): 40~42

[14]于雅雯, 余国新.农业信息社会化服务结构性失衡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新疆10县28乡(镇)784个农户的调查.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12): 28~35

[15]曹玲玲, 秦小丽,吴宪霞.提升“淘宝村”集群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江苏农业科学, 2016, 4(12): 311~315

[16]孙炜琳, 王瑞波,黄圣男,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8): 1~7

猜你喜欢

扬州市结构性供给
扬州市直击一线精准执法 媒体直播显成效
扬州市深化危化领域精准执法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用市场化深化煤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临床人才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