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英国的格林尼治时间,但听说过美国的格林尼治村吗
2018-04-23陆烨红供稿
■杨 倩/陆烨红 供稿
在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中,故事发生在这样一个地方:
搞艺术的人不久都到这个古色古香的格林尼治村来了。他们逛来逛去,寻找朝北的窗户、18世纪的三角墙、荷兰式的阁楼以及租金低廉的房子。接着,他们又从六马路买来了一些锡镴杯子和一两只烘锅,组成了一个“艺术区”。
说到“格林尼治”(Greenwich,也译作“格林威治”),小编的第一反应是地理课上的“世界时”——因为本初子午线穿过位于英国伦敦郊区的格林尼治天文台,所以格林尼治时间被确定为世界时。
“格林尼治”应该是英国伦敦的小镇,怎么跑到美国去了?
● 此“格林尼治”非彼“格林尼治”
美国的格林尼治村,是纽约曼哈顿下西区一个古老的居民区,也叫西村(West Village)。
17世纪70年代,来自荷兰的地主耶里斯·曼德维尔(Yellis Mandeville)买下了这块地,用荷兰的一个村名“格林维克”(Greenwijck)称呼它。1696年,耶里斯·曼德维尔在遗嘱中将这里正式称呼为“格林尼治村”。所以,格林尼治村和英国伦敦的格林尼治没什么关系。
如果你到纽约旅游,地道的“纽约客”会告诉你:格林尼治村的文化档次可不比百老汇低。因为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期,各种各样的艺术家、知识分子、理想主义者在此工作、生活,使格林尼治村逐渐成为美国现代思想的发源地、现代艺术的中心。
不论你是文学爱好者、音乐发烧友,还是影视剧迷,在这里都能找到令你惊喜尖叫的地方。
● 阵容豪华的作家之城
格林尼治村堪称“作家之城”。从19世纪开始,它便吸引了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前来,比如马克·吐温、爱伦·坡。整个20世纪,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纷纷加入这个豪华阵营。
果树庭院里最后的常春藤叶
语文课本中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20世纪70—80年代,导演大卫·安斯鲍夫将这个故事搬上大银幕。
电影选景时,根据小说的描述,导演在格林尼治村找到了这座建成于1854年的果树庭院(Grove Court)。于是,果树庭院火了,也有人直接叫它“欧·亨利的庭院”。
“垮掉的一代”与海明威
位于马克都钩街(MacDougal Street)的米娜塔酒馆(Minetta Tavern)于1937年开业,它最著名的客人,是海明威。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下“垮掉的一代”。这个“二战”后风行美国的文学流派,就发源于格林尼治村。这个流派的作家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他们生活简单、不修边幅,厌弃工作和学业,以浪迹天涯为乐。
聪明的你应该发现了,“垮掉的一代”这个名称,与以海明威为代表的“一战”后文学流派“迷惘的一代”很接近——“垮掉的一代”就是对照“迷惘的一代”而来的。
● 鲍勃·迪伦的音乐首秀
从19世纪中期开始,格林尼治村一直是民歌、爵士乐、摇滚乐的中心。格林尼治村的歌手中,最为人熟知的,绝对是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Bob Dylan)。
他的第一场演出就是在马克都钩街115号的“Cafe Wha?”咖啡馆进行的。1961年冬天,从大学辍学的鲍勃·迪伦来到格林尼治村,带着他的吉他、口琴,唱出20世纪60年代的反叛之声——《Like a Rolling Stone》。
年轻时的鲍勃· 迪伦
● 《老友记》粉丝的朝圣地
在格林尼治村散步,各种带室外防火梯的老公寓会让你有置身美剧中的感觉。而对一些资深美剧迷来说,来到格林尼治村必到Grove街和Bedford街交界处的公寓楼Friends’Building,因为电视剧《老友记》就是在这里取景的。
1994年首播的《老友记》,最后一季结束于2004年。故事设定在纽约曼哈顿,描述了6个普通青年的情感起伏、事业波折和生活的喜怒哀乐。这部电视剧播出的10年间,甚至到现在,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美国《电视剧》杂志曾于2007年评出“史上100大美剧”,《老友记》位列榜首。
住在附近的居民不明白为什么每天都有那么多游客对着它拍照,但游客只要一解释,他们就会会心一笑。
《老友记》剧照
● 散落分布的纽约大学
华盛顿广场位于格林尼治村的东边,是纽约大学的地标。成立于1831年的纽约大学没有封闭的校园,它的所有建筑都围绕着华盛顿广场,每个学院一栋楼。
因为教学楼散落在各处,所以纽约大学的建筑外都会挂上学校的旗子。每年,纽约大学的毕业典礼都会在华盛顿广场举行,典礼结束后,学生们会跳到广场的喷泉里凉快凉快。
华盛顿广场的标志性建筑拱门,由纪念华盛顿总统就职百年的纪念拱门改造而来
在格林尼治村,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人,创造了文化,塑造了历史;文化,丰富了历史,影响了人;而历史,又吸引了人,赋予了文化更深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