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护理中的效果

2018-04-23黄艳琳骆小燕陈卫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7期
关键词:肢体脑梗死康复

黄艳琳 骆小燕 陈卫珍

脑梗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以中老年为主要患病人群, 但近年来脑梗死的发病呈现年龄化趋势, 且脑梗死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多数患者预后差。据调查研究显示,约有>50%的脑梗死患者会留下肢体功能、语言功能障碍,且再次发病的死亡率较高,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1]。本研究以227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227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通过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113例)和观察组(114例)。对照组中男60例, 女53例;年龄40~82岁, 平均年龄(63.32±6.74)岁。观察组中男61例, 女53例;年龄41~80岁, 平均年龄(63.10±6.5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2]:①两组患者均确诊为脑梗死, 符合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②患者的配合度高、依从性好;③患者自愿参与。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密切监测, 按照医嘱为患者提供临床用药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对其进行饮食指导和适量运动指导, 并向患者家属介绍日常护理中的注意事项。

1.2.2 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 具体如下。①体位护理:保持病床床单和被褥干净整洁, 每2小时为患者更换次体位, 更换体位过程中用力要恰当, 手法要轻缓, 避免俯卧位或仰卧位, 尽可能采取侧卧位。②语言功能和认知功能训练:对伴有语言障碍或认知障碍的患者要及时对其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从简单的音节开始逐步到复杂音节, 培养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语言功能。③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建议患者开始早期功能训练, 先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健康宣教, 让患者和家属真正了解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先对患者进行被动肢体训练, 增强肢体的活动能力, 当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后, 则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训练, 从日常简单行为开始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当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一段时间后, 则对其进行缓步行走等训练, 早期康复训练要充分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比较两组临床效果, 疗效评价标准[3]: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肢体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生活质量和肢体运动能力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质量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采用肢体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ugl-Meyer)[4]对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价, 主要包括上肢运动功能(66分)和下肢运动功能(34分), 分数越高, 表示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越强。③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的语言评价内容[5]作为两组患者治疗后语言功能的评价标准, 0分表示正常, 1分表示中轻度失语, 2分表示严重失语, 3分表示无语言或听力理解能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9.4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6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和语言功能评分比较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语言功能恢复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肢体运动功能和语言功能评分比较(±s,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肢体运动功能和语言功能评分比较(±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肢体运动功能评分 语言功能评分观察组 114 83.26±2.37a 1.01±0.23a对照组 113 75.69±2.74 2.11±0.58 t 22.268 18.813 P 0.000 0.000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类疾病, 该病具有一定的突发性, 且病程长, 患者身体恢复慢, 复发率、致残率和致死率高,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 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尤为重要。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9.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6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语言功能恢复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结果与相关报道相符[6]。早期康复护理是针对患者具体病情制定的一种早期干预护理模式, 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 主要包括对患者进行体位干预、语言功能干预、认知功能干预和肢体运动行为干预, 以上护理干预方法的建立是基于脑梗死病情的需要。通过对患者进行体位干预, 可降低坠床和压疮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通过对伴有言语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针对性干预, 可逐步改善患者的言语功能, 提升其认知功能;通过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肢体运动行为的干预,可提升患者的行为能力, 有利于肢体康复, 从而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帮助患者最大程度上获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康复, 全面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7,8]。此外, 通过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 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家属之间会建立相对良性的沟通模式, 医患之间充分信任、依赖, 有利于临床工作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 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可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 有利于患者身体康复, 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推广和应用。

[1] 刘蓉, 钟婷.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3):143-144.

[2] 张雪静.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5, 21(20):3095-3097.

[3] 黎瑞仪, 陈树娣, 蓝小玲.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13):218-220.

[4] 孙威.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中国伤残医学, 2015, 23(11):140-141.

[5] 袁莉, 胡国荣, 陈丽丽, 等.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 31(12):871-873.

[6] 孙振芳, 于格, 高媛.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临床研究, 2016, 24(3):140-141.

[7] 王跃军.早期康复护理应用在脑梗塞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大家健康旬刊, 2014(5):271-272.

[8] 杨文娟.早期康复护理应用在脑梗塞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观察.现代养生b, 2014(1):148.

猜你喜欢

肢体脑梗死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