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效果研究

2018-04-23杨敏陈哲缪琴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7期
关键词:心室阿托心衰

杨敏 陈哲 缪琴

无症状心衰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心力衰竭, 患者仅有心室功能障碍的客观表现, 而无心肌缺血、胸痛及呼吸困难等主观症状。该病症多于心肌梗死后继发, 若早期未得到重视与治疗, 引发顽固性心衰或终末期心衰的风险很大[1]。阿托伐他汀是目前临床普遍使用的一种他汀类药物, 具有调脂、恢复血管弹性等效果。2015年1月~2017年8月, 作者在常规治疗过程中施加阿托伐他汀对40例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进行治疗, 取得的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的80例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收治于2015年1月~2017年8月, 均于本院接受临床症状、影像学技术及心电图等检查后确诊。其中男46例, 女34例,年龄46~78岁, 平均年龄 (62.4±5.8)岁 ;病程3~17年, 平均病程(6.4±3.6)年。随机将患者分为Ⅰ组和Ⅱ组, 每组40例。两组患者既往均存在心肌梗死病史, 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伴重症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药物过敏体质等患者。

1.2 方法 Ⅰ组按常规标准进行治疗, 包括为患者提供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洋地黄制剂等药物使用。Ⅱ组在Ⅰ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浙江新东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33127), 药量取10~40 mg, 1次/d, 持续治疗1年。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NT-proBNP、LVEF、LVEDD、LVESD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Ⅱ 组的血浆NT-proBNP水平(405.2±118.9)pg/ml明显低于Ⅰ组的(518.6±135.6)pg/m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室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LVEF、LVEDD、LVE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Ⅱ组的LVEF水平高于Ⅰ组, LVEDD、LVESD水平低于Ⅰ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s, pg/ml)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s, pg/ml)

注:与Ⅰ组治疗后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Ⅰ组 40 702.5±154.8 518.6±135.6Ⅱ组 40 705.9±148.7 405.2±118.9a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室功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室功指标比较(±s)

注:与Ⅰ组治疗后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LVEF(%) LVEDD(mm) LVESD(m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Ⅰ组 40 42.0±5.8 45.2±8.3 57.5±5.6 54.1±4.6 45.8±5.6 42.1±3.2Ⅱ组 40 41.7±6.1 50.6±10.4a 58.0±5.8 48.2±6.0a 45.9±6.0 37.2±4.8a

3 讨论

心衰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进展至终末阶段的主要表现,患者预后普遍不良。近些年国际临床针对心衰的治疗虽取得了明显进步, 但仍有超过半数在4年内病死[2]。无症状心衰由于不具备呼吸困难、胸痛及胸闷等症状, 因此往往不被患者所重视,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 则病情又会迅速发展, 大大缩短患者的存活期, 部分病情较重者, 甚至可于发病≤1年时死亡[3,4]。

他汀类药物对心肌肥厚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能够竞争性对3-羟-3甲基辅酶A还原酶进行抑制, 使胆固醇的合成环节受阻, 同时抑制血小板凝集、加速机体炎症因子的清除, 对于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5]。同时, 相关临床实践发现, 本品在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SS)系统、阻滞内皮素与血管紧张素表达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可改善患者心功能, 避免心室重构[6,7]。本研究中, 作者对部分患者施加阿托伐他汀治疗后, 发现该部分患者在LVEF、LVEDD等几项心功能指标评测上均有明显改善, 提示阿托伐他汀在改善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方面是完全可行的, 与上述资料观点一致。

血浆NT-proBNP的分泌主要受基因表达水平影响。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由于左室收缩、舒张末压呈增高表现, 心肌组织极易在该种牵拉刺激下形成大量的B型利钠肽(BNP), 心衰程度越重, 血浆BNP水平越高, 血浆NT-proBNP水平也会明显上升, 因此目前临床一致表示可将血浆NT-proBNP当成预测心衰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8-12]。本研究中,作者观察发现Ⅱ组患者在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 其心功能均得到较好的改善, 而血浆NT-proBNP浓度相对有所降低,患者的疾病预后相对非应用阿托伐他汀的常规标准治疗更为良好。

综上所述, 对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施加阿托伐他汀治疗, 能够明显调节患者的心功能, 改善疾病预后, 值得推荐。

[1] 刘少旋.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的效果研究.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30):149-150.

[2] 闫弘睿, 唐慧.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评价分析.中国社区医师, 2016, 32(26):137-138.

[3] 禤惠连.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力衰竭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7):116-118.

[4] 惠丽超.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力衰竭的应用效果初步评定及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2):119-120.

[5] 戴文琴.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的疗效观察.中国民康医学, 2015, 13(17):23-24.

[6] 王心悦.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15):162-163.

[7] 左军, 彭杏容.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力衰竭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7, 26(4):445-448.

[8] 陈芬兰, 徐琳, 曾凡杰, 等.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山东医药, 2015,13(40):40-41.

[9] 张小明.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6, 12(s2):138-139.

[10] 张中潇, 窦春梅.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效果分析.中外医学研究, 2016, 14(19):137-139.

[11] 朱建发, 黄思兵, 马伟东.阿托伐他汀在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观察.临床医学工程, 2016, 23(3):313-314.

[12] 蔡德强.阿托伐他汀应用于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治疗中的效果.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 5(32):26-27.

猜你喜欢

心室阿托心衰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起搏器融合波排除的心电图表现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阿司匹林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的效果观察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