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画为侣与文为俦
——秦征的现实主义绘画之路

2018-04-23

中国美术馆 2018年6期
关键词:木刻速写版画

李 颖

秦征是我国著名的油画家与美术教育家。1924年出生于河北省行唐县,13 岁随部队参加革命。他一生无论身处何等境遇,都能坚持创作,无论是行军路上画速写,还是自制刻刀绘制木刻版画,亦或下放劳动时,夜晚在建筑工地画油画。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一生以艺术为伴。创作与教学之余又笔耕不辍,用大量文字记录下其绘画创作、生活感悟以及重要的人生经历。秦征注重深入生活进行写生与创作,其作品生命力顽强,现实主义精神直达观者心灵深处。在20世纪初期以来中国美术教育中的“徐悲鸿体系”形成过程中,依循现实主义的原则,忠实于客观描写的艺术教育方向被普遍接受,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坚实功底的美术人才,秦征就是这一体系中的一位杰出人物。

一、少年时期与版画结缘

1924年11月1日,秦征出生于河北省行唐县秦家台村。1937年7月,在河北省正定县第八师范附小毕业,考入保定育德中学。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刘少奇、孙犁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就读。同年8月,日军入侵保定,秦征接到学校南迁的通知,无奈与这所学校失之交臂。

1938年初,八路军来到秦征的家乡,一位政治部主任看中了这个有文化的小孩儿,希望带着他一起打鬼子,从此秦征怀揣着满腔的抗日热情弃笔从戎。他将自己的名字秦毓楷改为秦征,意为“南征北战”。从1938年1月至1939年1月,秦征担任行唐县中心区抗日儿童团团长。他在读小学时打下的音乐、绘画基础在此得以施展,他经常被派去街头宣传,写标语画漫画,教唱抗日救亡歌曲。1939年9月,为了庆祝由贺龙、聂荣臻指挥第120 师主力和晋察冀军区参战部队的“陈庄战役”大捷,秦征用红土、石灰、黑煤烟做颜料,在平山县农村的墙上画了一幅壁画《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是一幅表现手法稚拙的儿童画,手起刀落,侵略者的头颅落地,这幅画受到父老乡亲的欢迎,鼓舞了抗战的士气。那一年秦征15 岁,这幅并不成熟的“乘兴之作”成为他一生绘画之路的起点。

秦征 《妇女担架队长》 版画 1940

秦征 《军民秋收》 版画 1947

秦征 《一个矿工的自述》之一 版画 1947

1940年3月至1942年1月,秦征任河北省平山县青年抗日救国会宣传部长。一个偶根发芽,但新的问题出现了——如何能够得到一把木刻刀呢?然的机会,他路过滹沱河畔的柏岭村,参观了华北联大文工团举办的街头流动画展,漫画、水彩画、黑白木刻画琳琅满目,一下子照亮了他童稚的心扉。“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走近艺术殿堂的大门口。”4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秦征的心灵深处第一次与艺术擦出火花。随即不畏艰险翻山越岭,步行60 多里,来到西北山区华北联大驻地——元坊村,朝圣般去寻访从延安来到晋察冀抗日前线的艺术家们,带着厚重的“心意”——一块足有20 斤重的刻木刻画用的梨木板。对艺术的虔诚注定这个羸弱的少年不虚此行,他不仅结识了秦兆阳、钟惦棐、辛莽、沃渣等同志,还观看了沃渣创作的版画《冲破敌人的封锁线》。艺术家们朴实而平易近人,如兄长般亲切,因为秦征听不懂沃渣浓重的南方口音,钟惦棐亲自逐字逐句翻译给他听。木刻版画从此在秦征心中生

兵荒马乱的年代,想拥有一把木刻刀只有自己动手。秦征返回驻地东黄泥村,一有空闲时间就去当地一个铁器作坊,他与作坊里和自己同庚的一位小师傅经过反复试验、思考,屡败屡战,锲而不舍,他们竟然在原材料和工具稀缺的条件下合力打造出来一把三角刀,最后经过老师傅的淬火、打磨处理,刀刃锋利闪闪发光。秦征急切地用一块刨平的梨木板尝试胜利的果实,大功告成,他兴奋不已。这把秦征亲手制作的木刻刀诞生于1940年,从此,绘画再未离开过他的生活。1941年秋“反扫荡”运动中,白草坪夜晚突围时,秦征将木刻刀埋在了山神庙后的岩洞里,敌人败退后,庙宇被焚毁,木刻刀却安然无恙。1976年唐山大地震,秦征居住的房屋倒塌了,清理废墟时,他再一次找到了这把跟随他南征北战的木刻刀。秦征先生视木刻刀为珍宝,我每次登门造访,他都会让老伴取出这把跟随他出生入死的木刻刀,给我们讲这把“出土的刻刀”的曲折经历和它在硝烟弥漫的年代为秦先生的绘画事业做出的贡献。

秦征的木刻刀

秦征 《矿区之晨》 版画 1947

1940年8月,“百团大战”爆发,秦征亲眼目睹了正在饱受疟疾折磨,发着高烧的平山妇女担架队长冒着大雨背负伤员,在湍急的河流中艰难跋涉。秦征很受感动,当即画了速写,并连夜赶制了自己的第一幅木刻作品《妇女担架队长》。整个画面线条朴素而稚拙,女担架队长梳着齐耳短发,衣领纽扣整齐排列,形象刚毅而干练,凝视远方的眼神中又透露出些许疲惫和沧桑。我们从作品中看到了生命的尊严,民族危亡之际,饱受磨难的中国妇女没有畏惧和躲藏,而是置生死于度外,穿梭在硝烟中,为反侵略战争提供支援。秦征将这幅作品拓印到一张张油印的《支前战报》上,对当地的青年妇女产生了很大的鼓舞作用,青年妇女互救组、军鞋组、支前担架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强有力的后方支援。这幅作品是画家保存完好的最早作品,其对秦征来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由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为普遍的艺术形式,因其顷刻能办,黑白颜色对比强烈,可以批量生产等特征,加之当时人们的文化水平低下,文盲占据主体,因此,木刻版画担起了战时急需的斗争与宣传作用。秦征少年时期恰逢中国革命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接触到木刻版画艺术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也注定了他的作品题材与革命战争、民族命运紧紧相连,这也激发和锻造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早在秦征幼年时就已在心中埋下了种子,时至今日已是根深叶茂。

秦征的木刻版画作品主要集中完成在战争年代,他的每一幅作品都紧扣时代的脉搏,艺术家对周遭事物的敏锐性在他那初期作品中已略见一斑。这期间,他虽未接触到专业的绘画课程,但其作品无论从时代性、思想性,还是从创作技法上均显示出一位艺术家的职业修养。除《妇女担架队长》外,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秦先生早期的木刻作品有:《夏锄》《军民秋收》《号角》《上前线去》《一个矿工的自述》系列作品、《矿区之晨》等等。

二、速写战争与生活画卷

木刻版画是秦征接触的最早的艺术形式,而伴随着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木刻版画似乎完成使命一般退出了他的生活,唯有那把木刻刀一直珍藏至今。其间,速写逐渐走入秦征的创作生涯,从保存下来的作品看,他的速写作品主要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秦征在那个时代,用另一种“顷刻能办”的艺术形式——速写,记录生活。

秦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用寥寥数笔记录下了众多的人物肖像、战争场景、生活瞬间……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当时的无心之笔竟成为今天珍贵的史料。翻开 《秦征速写选集》,首先看到的便是他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四周留下被焚烧的痕迹,显然这是日寇惨绝人寰的烧杀掠夺后的幸存品。画家视这些战火中完成的作品如生命,他将所剩无几的幸存品装在自己的背包里,人与画共存亡。

画家于1944年在晋察冀军区英模大会现场创作的《民兵英雄》刻画了一位号称“石雷大王”的战斗英雄,他因曾带领民兵用自制的连环石雷炸死过一百多个日本鬼子而远近闻名。秦先生用磊落的线条勾勒出一位朴实、纯厚、坚实的民兵形象。《战后小结》创作于1946年,一位指导员高大的背影占据了画面的中央,对面是战后疲惫的战士们席地而坐,聆听指导员的总结。战地题材的速写创作,因为时间的紧迫,秦先生用的线条都比较干练简洁,但是造型准确,人物关系疏朗有致。在行军途中、在战斗的间隙,他竭力挤出时间完成了一幅幅速写,为我们勾画出战争年代人们的生活片段,弥足珍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秦征的速写作品风格发生了变化,题材多为肖像速写以及富有情趣的生活、工作瞬间。战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社会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此时期的总路线是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他笔锋犀利,视角独特,以艺术家敏锐的观察力创作了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的《理发》《机车大修》《放羊娃》《地质队员》《德国画家》《海河写生》《远方来客》《田间》等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线条变得相对繁复细腻,显然,作画不再是仓促之间的事情,画家可以静心完成。如《地质队员》表现了一位女地质队员的工作间隙,她衣着朴素,背着水壶坐在崎岖的地面上,心无旁骛地为自己扎了刺的手拔刺。整幅画面时代特征与职业特征突出,生活气息浓郁。画家对人物的姿态、衣褶的处理自然流畅,神态准确生动,若非来源于写生,怎会凭白出现这样的“神来之笔”?吃大食堂、架电线、牧羊、河工归来、修拖拉机、露天会议、高空作业、迎春、打井、孩子们等饭吃、水库工地、唱戏、运土……一个个时代烙印鲜明的场景跃然纸上,呼之欲出。秦征是一位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画家,无论身处哪个时代,他始终不忘初心,他绘制的每一幅速写作品记录的故事都是耐人寻味的。

秦征 《冬至太行》 油画 97cm×130cm 1990

秦征 《明月出天山》 油画 97cm×130cm 1990

三、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

20世纪50年代,秦征两度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第一阶段的学习是1950年9月至1952年7月,当时,为了响应政府号召,成立不久的中央美术学院在徐悲鸿的倡导下举办了首届绘画“干部专修班”。“干部专修班”的构成是在战争年代未接受过正规训练,政治上表现良好的工人和干部,经过选拔到大学里学习的学生。这是秦征第一次接受学院教育,系统学习绘画知识。

1950年2月14日,毛泽东在莫斯科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本条约构成了中国美术家协会配合政治事件进行艺术宣传的最早工作之一。影响中国艺术家的艺术思想最根本的资源来自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思想。5

秦征 《冰上白洋淀》 油画 98cm×148cm 199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一种创作方法。在1934年召开的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作家协会章程》中,正式将它确定为苏联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其正式界说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6在“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下,苏联模式成为新中国的唯一借鉴对象,油画教育也不例外。

秦征第二阶段在中央美院的学习是参加了1955年3月至1957年7月的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 (后简称“马训班”)。1955年2月29日,苏联政府委派苏联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教授康斯坦丁·麦法琪叶维奇·马克西莫夫作为专家来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学生构成是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以及东北、西北、西南、中南、华东五所专科学校选送学员参加。7各校选送的学员于3月通过考试,最终“马训班”共招收学员21 人,冯法祀任班长,秦征任党支部书记。

在秦征完成毕业创作《家》的时候,马老师(马训班的学员对马克西莫夫的昵称)给予了热情的支持与指导。这是一幅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作品,画中母亲身心备受摧残,面对战争留下的残垣断壁,她与幼子无家可归,她用手臂支撑着身体勉强站立,母亲是脊梁,不能倒下。马克西莫夫认为秦征作品中的母子形象是富有人情味和亲和力的,对此幅作品评价颇高。1957年5月,马训班毕业生作品在北京展出,《家》赢得了广泛赞誉,《人民文学》上刊登了这幅作品。同年8月,《家》被选送莫斯科世界青年美展正式展出。但是,这一切却没能给秦征带来美好的未来,但无论经历了什么,秦征在马训班的学习成果是无法抹去的,他掌握了以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为基础的前苏联油画的绘画方法以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的创作方法。从马训班学习开始,油画创作登上了秦征的人生舞台。

四、秦征的艺术风格

秦征的绘画作品不同时期风格区别明显,他的木刻、速写、油画创作集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一个时期,秦征都会选择一个画种与时代同行,其中油画创作在他的艺术生涯持续时间最长。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他以绘制人物画为主,逐渐过渡到既画人物也画风景,现在主要在进行风景画创作。他用风景画来表现宇宙世界、心灵世界。直至今日,已94 岁高龄的秦征先生依然坚持创作。

秦征 《家》 油画 165cm×140cm 1957(1996年复制)

秦征 《漓江浅泊》 油画 53.2cm×38.5cm 1961

无论人物肖像、风景,还是表现历史事件的作品,在他笔下都显得那么静谧平和,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又充满历史厚重感。我想这些源于他那平和的心态,淡泊的情怀。秦征的《心怀天下人》《贺龙在1968年》《悠悠我思》《神州在望》,渗透出他对一代伟人的真挚感情,这是发自内心的深切缅怀。他的《惠安姐妹》《消防一兵》《战斗英雄》《石油工人》《走村教师》《海上执勤》等作品是对普通人的歌颂,表现了主人公在各自的岗位上恪尽职守,为祖国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克尽绵薄。《冰山白洋淀》《明月出天山》《冬至太行》《望昆仑》《夕照赋》等风景画用光独特,笔触细腻,但画作效果却是大气磅礴的。秦征的作品中没有宏大叙事,也没有超大尺幅,但是给观者的感觉却是鸿篇巨制,气场十足。

同时,秦征又是一位善于写作的画家。从1957年至今,秦先生的近百篇文章发表于《美术》《天津日报》《今晚报》《中国油画》等期刊和报纸。他的文字流畅隽永、唯美真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艺术对生活的热爱,对老朋友的真挚感情。

因为真诚,所以感人。如他笔下《无人区的小猫》,1942年,日军惨无人道的“三光”式扫荡过后留下了一片片无人区,并封锁交通,作者翻越封锁沟墙去背盐,他踏入狼藉的无人区,却发现了生命迹象——一只不满周岁劫后余生的小花猫。作者通过饱受惊吓的小花猫与秦征亲昵的举动,反衬出无人区的凄惨境遇,令人不禁潸然泪下,更加愤慨敌人的罪恶行径。《鹰石》则表现了画家浓浓的故乡情。他回忆了12 岁那年在家乡与小伙伴们捉小鹰并驯服的过程,用生动的语言形神毕肖地描述了一只小鹰从敌视这群捉住它的孩子到被驯服甚至成为朋友的经过。寒冬腊月,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鹰归山了,他们期待小鹰来年能够再次归来,只可惜迎来的却是日军侵华的炮火。

秦征先生60 岁时,用“九字真言”总结他的半生经历——早起步,快半步,不停步。直至今天,他一直用行动践履。他一直坚持学习,每天画油画、读书、看报、写文章,孜孜不倦。因为从未停步,所以一直思维敏捷,行动自如。祝愿秦征先生身体健康,能够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艺术之树长青。

注释

1.朱伯雄、朱铭《世界美术史(5)》,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288 页。

2.刘淳《中国油画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年版,第134 页。

3.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 页。

4.秦征《出土的刻刀》,《天津日报》,1985年6月6日。

5.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新星出版社2013年版,第383 页。

6.鲍昌《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00 页。

7.水天中《20世纪中国美术纪年》,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9 页。

猜你喜欢

木刻速写版画
版画作品选登
中流砥柱(黑白木刻)
《青年速写·归》
《魂之跃》减版油套木刻
木刻年画
钢笔速写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蹲连”速写
张自启速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