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香港画坛一隅
2018-04-23吴秀华
吴秀华
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馆藏中国画,除了明清绘画以外,20世纪中国画是数量较多而且重要的收藏。作品大部分来自广东和香港,与本地画坛息息相关。当中包括20世纪画坛大师徐悲鸿(1895-1953)、黄宾虹(1865-1955)、刘海粟(1895-1994)等,本地有赵少昂(1903-1998)、方召麐(1914-2006)、吕寿琨(1919-1975)和饶宗颐(1917-2018)等。而较近当代的画家和现今仍十分活跃于香港画坛的梁巨廷(1945- )等的作品也在此馆展品序列中,画家和画风种类多而广,大而全面。
20世纪的中国画坛,在封建帝制结束、“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绘画在新思潮激荡的背景下,一直被视为在受西方艺术影响和冲击下发展。其实,又岂止如此?绘画在中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也有自成一格的理论体系、独特风格和笔墨技巧,因此,改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即便整整一个世纪也不足以完成全部历程,20世纪画坛发展的余波于今仍在。
然而所谓的“中国画”或“水墨画”,无论在内容和风格上,都试图寻觅出适合或属于自己文化和艺术语言的发展方向。与西方艺坛相比,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中国画坛毫不逊色,而且百花齐放:既有北方京津地区相对传统的文人画派,又有在上海地区的金石画派和迎合商业绘画市场通俗画风的海上画派,分别以标榜粗犷强而有力的书法线条和大胆鲜艳的用色;在南方则有折衷与融合中西、日本画风,以花鸟画见长的岭南画派等。
位处岭南的香港,一直较受广东画坛和岭南画派影响,从内地移民来港的画家,则较多保留其固有地区或个人画风,例如有拟古的传统文人画、有海归的学院派、有融入了西方不同程度的现代绘画技法和风格的革新派,包括作为新国画运动代表的徐悲鸿、林风眠等,以及独树一帜、改造传统的个人创新画风。
直到20世纪中后期,除了岭南画派的花鸟和传统文人山水画外,香港另一主流为以吕寿琨为首的“现代水墨”。除在坊间的私人画院流行外,也活跃于艺术学院和大学校内外课程中。它作为一种具革新形式、一时无两的画种,与传统水墨画各领风骚。
纵观这一时期的纸本水墨绘画作品,它并非仅为不同程度的反传统文人画或中西画风兼容结合而已,而是回顾与展望、新旧时代的转折期。一个更合适的形容是一段较以往有更大和明显分别的传统与创新的探索和发展过程,无论在用色、构图、选材、风格技法,甚至是画面以外的创作思维或目的,都更多元化和具备划时代的突破。这段时期画坛的发展,又因时局和“文革”的影响,引致内地和香港画坛因政治和地缘关系,而有不同程度和深度的发展。
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自2018年8月底至11月中举办的馆藏特展“鉴古赏今──二十世纪中国的水墨与艺术发展”,1正好反映出这段时期、尤以在学院派画家当道情况下,香港画坛的发展情况。为了明确利用馆藏分析香港画坛的发展,笔者按作品风格,将是次展品分成四大类:一、传统拟古;二、改造传统;三、岭南画派和广东“国画研究会”;四、现代水墨。如此可以宏观地了解不同风格的绘画在20世纪香港的发展。
一、传统拟古
在是次展品中,有占近半数均属于传统文人画或工笔山水风格的作品。这里所指的不仅是传统文人画如宋元明四家山水花鸟人物风格作品,如卢子枢(1900-1978)的《拟李流芳山水》(图1) 这类以倪瓒一河两岸作构图、意境平淡、萧散的文人山水,或如丁衍庸(1902-1978)仿八大山人的大写意花鸟,而是包括近现代出现较多的借古开今、重视写生而非纯写胸中逸气的山水。例如陶澐(1911-2004)八十岁的作品《桂林骆驼峰》(图2),或方召麐仿齐白石风格的《花卉蔬果册》这类融合纯朴民间艺术风格的小品册页。
图1 卢子枢 《拟李流芳山水》 纸本水墨设色 92cm×33.5cm 1940
在20世纪传统画派的展品中,当中最为人所熟悉的国宝级画家代表有黄宾虹和饶宗颐,2其次是代表香港的丁衍庸、方召麐和万青力(1945-2017)等。如曾经是晚清“国粹派”骨干的黄宾虹,其绘于1930年、赠予广东画家邓尔雅(1884-1954)的《绿绮园图》(图3),是他存世少有的早年“白宾虹”作品,所谓的“白宾虹”是指他早年喜用干笔、淡墨、疏淡的画风。此作由邓尔雅儿子和媳妇邓祖风和梁惠仪捐赠。在内地要看黄氏的早年作品非常不易,而此作能幸存于香港大学博物馆并在是次展览展出,实是难得。
图2 陶澐 《桂林骆驼峰》纸本水墨设色 136cm×69cm 1991
图3 黄宾虹 《 绿绮园图》 纸本水墨设色 93.2cm×31.2cm 1930
如万青力以仿元四家的王蒙(1308-1385)的《上古遗民》和国学大家饶宗颐仿倪瓒笔意的《拟夏禹玉溪山清远图》。两位大师的作品均展现学者风范,以及文人山水画风格。
前者与王蒙晚年丰满华滋的构图,内含飞瀑流泉及以雄浑有力的披麻皴山石,如出一贯,是王蒙晚年典型的重山叠嶂式画风。后者《拟夏禹玉溪山清远图》是饶公50 岁的作品,存世相对较少,算是他较早年的作品。其落笔潇洒利落、冷寂简逸,喜用斧劈皴描绘山石纹理,与其晚年苍茫老练的风格,具独特震笔的画风迥异。
其余传统派的本地山水画作品,有梁伯誉(1903-1978)绘、卢兼腾(湘父)(1868-1970)、桂坫(1865-1958)、岑光樾(1876-1960)和区建公(1886-1971)题识的《四季山水》和楼纯夫(20世纪)等人的拟古山水作品。例如梁伯誉的浅绛《四季山水》(图4),笔墨扎根传统,线条强而有力,属仿清初四王笔意之作;至于楼纯夫的《仿王蒙山水》,是他于1953年赠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林仰山先生的山水作品,构图繁密,用色浓重,充分表现王氏的典型风格。
图4 梁伯誉 《四季山水》 纸本水墨设色 131cm×50cm×4 1951
二、改造传统
在改造传统或革新传统水墨画的作品方面,较为人知的国家级代表画家有徐悲鸿、刘海粟和赖少其(1915-2000);本地代表则有方召麐和彭蕙清(20世纪40年代生)等。这些作品均能体现其力图在传统中寻找变化,甚至以西润中,但又不失传统中国画的笔墨规范,讲究用笔用墨。
例如徐悲鸿在1938年11月于冯平山图书馆举办其个人收藏画展后3,为香港大学中文学会所作并赠之的作品《琵琶行》。画中当时香港大学中文系马鉴(1883-1959)教授题款和徐氏署款的“廿七年”是指民国27年,即1938年。此画成于抗战时期(1937-1945),是画家创作生涯中最多产和鼎盛的时期之一,绘于1938年岁末、旅欧回国十年后的水墨画作品,与其举世知名的《愚公移山》和《泰戈尔像》差不多时期完成。这时期也是其思想和艺术风格成熟的阶段。《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乐府诗,也是徐氏婉转地通过同情女伎人的不幸遭遇,表达对社会官僚腐败、人才埋没等不满及悲天悯人的情怀。此作在构图和笔墨色彩技法上,利用中国画的线描表现力,加上淡彩设色,重现《琵琶行》这经典的文学题材,正切合中文学会的兴趣。
博物馆藏有多件刘海粟作品,刘氏与徐悲鸿也是民初游学法国的知名画家,他们在留法学习西方绘画以前,已对中国画技法有相当的掌握和认识,并以西画理论和技法融进中国画里的理想,创出“以西润中”的水墨画。
藏品中包括刘海粟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曙光普照乾坤》和《满江红》两幅重彩写意山水画作品,与唐代青绿山水的工笔重彩有明显区别,是他于80年代(即八九十岁时)登黄山的写生作品。刘氏10 上黄山(1918-1988),跨度达70年之久,其以黄山为题的作品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之作。4他用油画的方式来画中国画,如他最后一次于1988年登黄山后所绘的《满江红》,便在其施用石青或石绿时,让青绿浮在墨色上,改变了对青绿的运用方法;若墨色遮住了留白,他还会用白色将原本要留白的地方填染,虽然主观成份较50年代的作品多,但重精神描写和气韵表达。其大部分晚年山水作品,均结合青绿山水和水墨写意,用中锋线条构建骨骼和勾勒部分山石轮廓,配合泼墨泼彩,创其苍莽劲拔、色彩绚丽、气魄过人的雄浑气格,并具备他典型注重写生,喜作泼墨泼彩的特色。
另一国家级大师作品是1983年12月赖少其访问香港时,赠予冯平山博物馆的《黄山》图,属于他退休前、中后期的作品。赖氏是首位推荐和研究黄宾虹作品的重要人物。《黄山》用墨浓重、构图繁密,近似黄宾虹八十岁后的黑、密、厚、重,意境深邃的“黑宾虹”画风。赖氏的个人特点是善于表现光影和混合水墨和色彩,再配以焦墨和书法线条入画,且稍见拙重,这些都充分表现在《黄山》一作上。
至于方召麐的山水和风俗画,与众不同,别具一格。例如她1988年作的《山水》,除有强烈的书法用笔外,更常题长跋,并将之与画面山石结合,而《龙舟竞渡(和平颂之六)》则色彩斑斓,稚拙可爱,显露童心。
其他本地画家,如潘振华(1936-)、卢玉燕(1946-)、彭蕙清和刘钦栋等,则各具特色,但大多受西方现代绘画的构图和技巧影响。例如彭蕙清的《琉璃世界》便能够糅合传统中国画重视笔墨的坚持,承传张大千(1899-1983)的泼墨山水画技法。
三、岭南画派和广东“国画研究会”
纵观整个20世纪的香港画坛,除了传统派山水画或广东画家的作品外,能由始至终、根深柢固地影响岭南画坛过百年、发展至今的莫过于岭南画派。岭南画派主张革新和折衷中外绘画技法,创“撞水撞粉”之法,是在改造传统中国画或水墨画外,另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藏品中虽然没有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的岭南画派创始人作品,但有其祖师居巢(1811-1865)和同门师弟容祖桩(1871-1942)的没骨花鸟作品。居氏的绘画风格是当时岭南地区的主流画风,而容祖桩则是广东“国画研究会”5的代表。这两位画家在港大的藏品,透视出岭南画派和广东国画研究会早在19世纪中后期已对香港和广东画坛有相当的影响。
至于代表岭南画派的作品则有第二代赵少昂的《花鸟》册页、黎雄才(1910-2001)的《春江泛筏》、叶少秉(1896-1968)赠周千秋和梁粲缨的《花蝶》;第三代赵世光(1916-2007)的《怒狮》、周千秋(1910-2006)、梁粲缨(1921-2005)的《阿尔卑斯山》(图5) 和《翠鸟荷花》等。
这些画家大部分都曾居于或定居于香港。当中赵少昂对香港画坛影响最大,他自33 岁定居香江以来便教授绘画,直至终老,共62年之久。他桃李满天下,以花鸟画闻名。是次展出其于1990 至1991年间 (即八十七八岁) 时作的10 幅花鸟册页,是赵氏晚年写意花鸟的得意之作,生机灵动、逼肖传神,独创一格,用笔明快老练。徐悲鸿曾以诗称赏为:“画派南天有继人,赵君花鸟实传神。秋风塞上老骑客,漫烂春光艳羡深。”又在致胡适信中赞扬赵少昂:“赵君花鸟为中国现代第一人,当世罕出其右者。”6至于叶少秉的花鸟画风也跟赵氏相近,善用写意和没骨法,用笔粗放,有不加雕琢的率意面貌。
图5 周千秋、梁粲缨 《阿尔卑斯山》 纸本水墨设色 121cm×70cm 作年不详
在山水方面,则有黎雄才和后继的周千秋和梁粲缨作品,他们的山水画均气势雄健、苍茫沉著,而黎氏的作品较周千秋的笔法成熟老练。
在动物方面,赵世光的《怒狮》是仿高奇峰(1889-1933)于1927年奉其弟子邀请,为中山纪念堂而作,导扬革命精神与时代气象的同名之作7,赵世光的老师是赵少昂,而赵少昂又师从高奇峰,因此不难解释两者的关系。此作绘于1958年,也是适逢他在港举行的首次个人画展。据其子赵令彬所指,当年的展览,主要是其父学习的总结。以临摹作品为多。因此相信这件作品曾于当年展出。
图6 吕寿琨 《禅》 纸本水墨设色 139cm×69cm 1969
四、香港现代水墨
在现代水墨方面,当中有被誉为香港新水墨运动先驱的吕寿琨、其学生及受其理论画风影响与香港相关的画家:周绿云(1924-2011)、谭志成(1933-2013)、梁巨廷、徐子雄(1936- )和利瓦伊安(1937- )和冯永基(1952- )等。
现代水墨和其他中国水墨画,甚至当代水墨最大的分别,在于有无传统笔墨规范、形式结构和精神价值等。部分20世纪的现代水墨受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影响,而以吕寿琨为首的实验水墨,则保留较多的中国文化语境和传统价值观。例如1964年的《山水》和1970年的《禅》(图6),便运用了大写意手法和中国传统哲学题材。除了吕氏典型的现代水墨画风外,藏品更包括吕氏早年以传统笔墨描绘的香港风景,既难得一见,又能了解他扎实的传统中国绘画功底。
现代水墨由于画家的个人偏好和对新水墨的理解,而有不同的演绎方式。例如周绿云在上世纪70年代创作的 《聚》 (图7)和 《抽象画》,可能受到其师吕寿琨的影响,具有中国哲学的意味。前者以起伏聚散的线条去创造她个人的天地;后者则用她独特的点墨技法和引入抽象表现主义风格,表现阴阳或禅宗思想,直到今天,她的画风仍然独特耐看。
展品中值得留意的还有谭志成(1933-2013)的作品。谭氏为人所识泰半是由于其香港艺术馆馆长的身份,其实他也是一位艺术家,以及首位一改主流以西洋画为中心的美术教育方式、推动新水墨画教学,为香港的新水墨或现代水墨画发展和中国水墨艺术教育贡献良多的教育家。他的作品较少见,而这次展出的《山水》绘于1970年,即香港新水墨运动的早期,能窥见其个人对新水墨的理解和实践。
是次展览在90年代的现代水墨代表画家中,较知名的是梁巨廷和冯永基。他们至今仍十分活跃于香港艺坛,如《花非花》和《难忘时分》等作品仍然保留传统笔墨的足迹,在抽象的风格中隐约见其东方语境的阴阳虚实的宇宙观,是其扎根传统而突破中西藩篱的力作。
图7 周绿云 《聚》 纸本水墨设色 180cm×95cm 20世纪70年代
总结
如果香港大学是香港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的绘画搜藏便是香港艺坛的图像史。无论以1953年成立的“中国艺术及考古学陈列所”或以1964年成立的冯平山博物馆为现今港大美术博物馆的起始计算,博物馆经历了约一甲子的高低起伏、战乱和人事更换,在展览发展方向的转移等种种挑战之下,纵然原初面貌和一些重要集体回忆已随岁月流逝而变化,甚至消失,但它仍与时代并进,不断扩展和进步,以艺术展览和搜藏去记录香港画坛的发展。这次展览也算是一次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绘画递藏的整理和阶段性总结,也为香港艺术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和数据凭证。
注释
1.“鉴古赏今——二十世纪中国的水墨与艺术发展”展览,于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2018年8月24日至2018年11月18日举行。
2.刘海粟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水墨画以拟古作品为主,也较受董其昌、石涛等影响。《雪景山水》是1926年刘到访香港时为徐将军而作的白描山水,他早期的中国画存世不多,除艺术追求外,更带有文化与画学研究、传播的意图,故画中往往题以长跋,或议论,或抒发。此幅是难得一见的作品。
3.画中马鉴题款:“二十七年十二月,徐悲鸿先生出其所藏近人书画,陈冯平山图书馆,以供观览,并为中文学会作此图,俾留纪念。……马鉴于香港”。说明展览是在1938年11月,香港冯平山图书馆举行。
4.刘海粟后来在谈他十上黄山作画的体会时说:“在宾馆作画,水墨和重彩均有。但为借黄山气势,直抒老夫胸臆,墨是泼墨,彩是泼彩,笔是意笔。我十上黄山最得意的佳趣是:黄山之奇,奇在云崖里;黄山之险,险在松壑间;黄山之妙,妙在有无间;黄山之趣,趣在微雨里;黄山之瀑,瀑在飞溅处。”
5.“国画研究会”成立于1926年的广州,是民国时期在广东境内会员最多、活动时间较长、影响力较大的画家社团,以研究和振兴中国画为宗旨,并鼓励学术研究的组织。除了广州,在东莞和香港也有分会;成员不限广东画家,或某家某派。该会活动至1938年日军侵华广州沦陷为止。详见朱万章《从“癸亥合作画社”到“国画研究会”——近现代美术语境中的岭南传统画家》,《文艺研究》 2008年第12 期。
6.骆拓《花鸟大师赵少昂》,《南北极》第121 期。
7.香港苏富比2014 拍卖目录中有关于高奇峰《怒狮》一作的资料,款识:“予尝画狮,藏诸中山纪念堂。门弟子以重画相要,勉徇其请,当又一气象耳。丁卯初秋。奇峰高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