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国体育形象塑造的体育核心价值观建构与实践
2018-04-22谢培山邓星华
谢培山 邓星华
摘 要:基于我国体育形象塑造的视角,探求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与实践。首先,在分析我国现有体育形象基础上,探讨体育形象与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提出体育核心价值观决定体育形象的主体性质,同时框定体育形象的内容;其次,论述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依据和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集体性与个体性统一、世界性与民族性统一的建构原则,并从国家、社会、个人3个层面提出“以人为本”“自然和谐”“公平竞争”的建构内涵;最后提出体育核心价值观实践的理念更新及其路径选择。
关 键 词:体育文化;体育传播;体育形象;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8)02-0017-05
Establishment and practice of sports core value view based on
Chinese sports image building
XIE Pei-shan1,DENG Xing-hua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University,Changsha 410205,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sports image building, the authors explored the establishment and practice of sports value view. Firstly,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existing Chinese sports image, the authors probed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image and sports core value view, and put forward that sports core value view decides the subject nature of sports image, and sets the contents of sports image; secondly, as for sports core value view, the authors expatiated on the basis for its establishment and such a principle for its establishment as sticking to the unification of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the unification of collectivity and individuality, and the unification of internationality and nationality, and put forward such connotations of its establishment as “people oriented”, “natural and harmonious” and “fair competition” from the country, society and individual levels; lastly,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ion updating and path selection of sports core value view.
Key words: sports culture;sports communication;sports image;core value view
體育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往往是国家的感性标志。每个国家都通过体育展示自身的综合实力,释放本国的魅力,构建良好的形象。我国的体育形象主要是指国内、外公众对我国竞技体育、大众体育、体育体制等内部要素及其在国际体育大赛中所取得的成绩的评价与认定[1]。国际社会对于中国体育形象的认知褒贬参半。如胡晓明[2]通过对美国、日本、非洲等主流媒体的比较与分析,得出国外对中国体育的评价偏向于正面的结论。体育的负面形象主要集中于中国竞技体育体制方面。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常被描绘成为生产金牌而精密工作的机器,竞技运动员便是这台机器,他们在训练、思想方面遭受体制的压迫,文化素质教育低导致退役生活无保障[3]。国内对于体育形象的认知总体来说正面倾向较多,认可竞技体育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促进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肯定体育在人们追求健康生活和精神愉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但竞技体育的异化、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薄弱、学生体质下降等负面形象也引发社会媒体或学者关注与讨论。中国已是体育大国,但体育形象仍需进一步提升。通过“文化软实力”寻求国家认同的背景下,体育核心价值观作为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深层内容以及国家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在塑造国家体育形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体育价值观与体育核心价值观
体育价值是指体育能满足人类生存、发展、享受等需求,是体育的功能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关系[4]。体育价值观是人们对待体育价值和价值关系的整体的根本认识和观点,是人们感知和认识体育的体现,是人类价值观在体育方面的具体化,是“支配人们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认识基础和精神支柱”[5]。国家体育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在体育发展中的集中体现,也是体育价值观的内核和精华。
当今,多元体育价值观交织,体育工具理性价值观和人文理性价值观博弈。受西方现代体育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以“追求理性化、标准化、专业化、量化、记录”等为主要特征的体育成了谋取政治、经济利益的工具,由此引发诸多异化现象。虽然西方体育价值观中的科学主义容易导致人文精神的迷失,但“更高、更快、更强”“民主、自由、平等”等普世性的体育价值观念值得借鉴。因此,如何吸取西方体育价值观中的“民主、平等、自由”等优秀精神理念,并发掘中国传统体育价值观中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理念,构建我国具有普世性的体育核心价值观,强化我国体育文化影响力,塑造良好中国体育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2 体育形象塑造与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6]。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构成国家的软实力,直接向世界展示自身形象并释放影响力,对国家认同和民族情感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共识。文化最深层次是核心价值观,文化的吸引力主要靠价值观的影响力。所以体育核心价值观是体育形象的核心构成,对体育形象乃至整个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要塑造好我国良好的体育形象,得到国内民众的持久认同和国际社会更加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最重要的不是如何把自己‘推出去,而是我们自己首先要有一套能够被国内认同、国际共享的体育核心价值观念”[7]。因此,通过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与实践,塑造和提升我国体育形象,不仅为认识和解读我国体育形象提供有益的方法和视角,并且能在国内社会产生良好的凝聚力,并在国际社会产生良好影响力。
2.1 体育核心价值观决定体育形象的主体性质
体育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在体育发展中的集中体现,必然决定体育的管理体制,也自然决定体育形象的主体性质。当前,国际上体育管理存在政府管理型、社会管理型和结合型3种管理体制。政府管理型(集权)体育体制突出国家意志,强调主权高于人权、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其体育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办体育、体育为国家”,这类体制过分强调体育的政治功能,使得体育变成了政治对抗的手段和工具。显然,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这种体育形象是不容易被国际认同和接受的。社会管理型(市场)体育体制视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人权等为核心价值,体育主要由各种社会体育组织进行管理,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塑造的体育形象在国际受众眼中更为可信、真实。结合型(政府+市场)体制即政府主导型体制,其体育核心价值是以自由、民主、人权为核心的人文体育观,既强调政府的主导力量,同时赋予市场和社会体育管理的权力。从体育形象塑造的效果看,结合型体育管理体制与社会管理型体制类似。
2.2 体育核心价值观框定体育形象的内容
持有的核心理念不同,所进行的体育实践及发展自然就不同,反映到实践的具体内容上也就存在差异。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在体育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体育实践活动都是客观的、具体的、实在的。这种客观存在是造成其形象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不同,自然在人们心目当中塑造的形象也就不同。
张华[8]通过对中西方价值观及体育核心价值体系产生的背景与调节方式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西方体育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多元社会文化结构和不同的信仰下,尊重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观,注重道德精神的改造,进而实现在身体与精神平衡发展中的价值认知。其体育形象往往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个体及其生活碎片化的展现,向外部传递信息:国家能提供给每个公民平等发展的机会,使其充分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国現代体育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注重以人为本,实现体育的自然价值、社会价值与人文价值和谐统一。随着我国体育不同阶段核心价值观的嬗变,体育形象塑造也在变迁。从1984年描写女排的《用青春谱写胜利之歌》,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杜丽别哭》《只要刘翔不疼》《为失利者送上更多掌声》《去享受比赛先不想奖牌》等作品的出现,生动折射我国体育对“人本理念”的关注和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从关注国家利益民族主义转变到淡化民族主义,关注运动员自身。
3 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建构
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革,随着体制的深入改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传统“以国为本”的价值观体系在价值取向、价值目标以及价值实践,已经不能满足多元化主体对各自利益诉求的需要。要形成合理的体育价值观体系,就是要形成能够充分发挥体育功能、各种主体合理共赢、全社会为发展体育所付出的成本最低,而各个主体所获得的利益最大的一个价值观效果体系[9]。
3.1 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依据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倾向于政府管理型,长期奉行工具理性的发展理念,突出其政治功能,尽管改革的步伐一直未停,但在实践中还是问题重重,也严重矮化我国的体育形象,由此形成重构体育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依据。在“为国争光”核心理念指引下,我国在体育举国体制下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以“金牌为导向”导致体育界公平竞争、超越自我的精神迷失,运动员对破记录的向往不再是源于精神上超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不惜手段的夺冠欲望严重腐蚀体育的原本精神,假球、黑哨、兴奋剂滥用等丑陋现象此起彼伏,如2014年12月初全国各大新闻网站题为《全世界为何都不欢迎中国游泳队》的文章,直指中国游泳队屡次违规使用兴奋剂,成为体育界的丑闻。
工具理性价值取向的另一弊端就是造成体育发展结构严重失衡,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远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薄弱,人们日益强烈的体育需求得不到满足,青少年难以养成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体质逐年下降。我国体育发展模式逐渐受到质疑和批判,严重影响到国内外民众的社会认同。人们逐渐认识到,国家的影响力仅仅依赖一流的竞技体育成绩远远不够。正如与我国体育体制类似的苏联和东德,“曾经在奥运会上取得过丝毫不逊于我国的辉煌战绩,但两个国家却几乎是在一夜间土崩瓦解,再多金牌在那个时候也不可能对民众发挥出任何激励作用”[10]。因此,“在时代需要变革的时候,能否及时提出具有变革意义的新理念并积极推行这些新理念,是这些体育强国产生巨大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所在”[11]。
3.2 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原则
1)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从价值论看,任何价值观念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体。提炼体育核心价值观念,主要在于它是否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价值观念相一致或具有能共享的普遍性,“只有将本国与他国的共享价值更多地展现出来,特别是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才能赢得他国及国际社会的认同和好感,从而为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奠定价值基础”[12]。联合国明确将“和平、发展、自由、民主、公平、正义”作为普世价值。因此,我国体育核心价值观理应体现“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等价值观念。特殊性则需要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提炼民族传统文化中特色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因子,诸如“和谐”“仁义”等许多具有浓厚中国文化气息的优秀价值理念,它们对于塑造我国体育形象乃至国家形象都具有重要意义。
2)坚持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以“国家需要”为根本出发点,过分强调国家本位,长期关注抽象的群体利益,轻视个人利益,忽视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体育的健身、休闲等功能日益凸显,体育成了人们提升生活品质必不可少的内容。体育不仅仅是适应国家需要,更要促进个体的身心全面发展。因此坚持集体性与个体性的有机统一应当是新时期体育核心价值观建构的重要原则之一。
3)坚持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在体育全球化浪潮中,各国的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上强烈的体现出同一化。中国体育核心价值观逐渐向国际接轨,民族传统体育逐渐融入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但这并不等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全盘西化,而是需要坚持独立自主,进一步强化自我认同。我国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不断深化发展,也要拓展具有世界性的价值,汇入到世界体育发展主流中。
3.3 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内涵
1)以人为本——体育的本质特征。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体育始终要以人为核心,群众体育要以满足群众的根本体育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竞技体育要尊重、爱护运动员和观众,学校体育要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以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个体价值”既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民本”“仁民”等价值理念的传承,又契合西方文化中“民主”“人权”等观念的价值诉求,具有广泛普适性和很强的包容性,体现国家发展的根本理念。
2)自然和諧——体育的终极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注重和谐统一的和平文化,在价值取向上首先就表现为“天人合一”,天地人一体,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其次表现为“以和为贵”“以和为美”,认为人与人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团结互助、友好相处、和平共处是人类的最高境界;再次表现为“和实生物”,和谐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必然要求[13]。体育发展的本身也需要和谐,与和平相近、与战争相对、与稳定相连。体育的自然和谐价值理念包括体育内部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体育与经济协调发展、体育与教育、文化等的协调发展、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这是对体育内涵和外延的深化认识,也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北京奥运会提倡“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自然和谐”与和平、稳定、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是人类社会大同的生动体现。
3)公平竞争——体育的灵魂魅力。
公平竞争是体育竞赛的根本,也是体育最大的魅力。费孝通曾经专门谈到:运动员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公平竞争精神,是体育贡献给社会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14]。2016年俄罗斯田径协会因兴奋剂丑闻而被暂停国际田联会员资格,这无疑给俄罗斯的国家体育形象蒙上了阴影。我国体育也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弄虚作假,同时加强与国际体育机构发展伙伴式合作,积极营造更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4 体育核心价值观实践
4.1 体育核心价值观实践的理念更新
1)尊重个体自由。
体育的本源就是追求个体发展,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个体自由就是要尊重每个人的体育权利,关注自由发展;要彻底摈弃“金牌至上”“政治体育”传统理念,注重运动员的人文关怀。在缺乏自由氛围的体制内,“轻伤不下火线”“三从一大”等成为刻苦训练的口号与精神;马林、王晓理等运动员都曾夺冠之后才知晓亲人逝去的噩耗;运动员个性被泯灭,激情被抹杀,有的只是墨守成规和绝对服从。种种现象暴露出尊重个体自由的严重缺失。因此,体育从长远发展谋划,真正尊重“人的体育”,营造独立自由的体育发展环境。2017年4月,中国篮协组建女篮,由征召制改为邀请制,把原来篮球管理中心发的红头文件改为篮协的邀请函,这事件意义重大,必将是我国职业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见证。
2)遵循自然规律。
尊重自然规律是指国家体育部门和社会体育团体要从思想上认识和尊重体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去除功利思想,充分认识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及其内部必须均衡发展。全民健身运动要蓬勃开展,国民体魄更加强健,身心更加健康;运动技术水平继续提高,优势项目得到巩固提升;三大球等集体项目得到跨越式、突破式进展;阳光体育运动要得到切实贯彻,控制青少年的体质下降趋势;体育产业要在拉动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更大作用。其次,要认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共处,要求体育发展要具备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近现代体育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与环境问题冲突不断,在奥运会的举办中表现得最为显著。奥林匹克运动体现了人类灿烂的文化与文明,但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植被破坏却在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奥运会后大量场地、设备、设施空置,资源浪费现象突出”[15]。提高各类体育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追求人、自然、体育和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是体育和谐健康发展必须面对和需要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3)推崇体育精神。
体育的灵魂就是尊重规则、公平竞争。首先要建立健全公平竞争的规则。实现公平竞争必须由规则来保障。“规则决定体育竞赛的基本形式和未来走向,中国象棋有中国象棋的规则,国际象棋有国际象棋的规则,如果按国际象棋的走法来对抗一个走中国象棋的选手,体育竞赛就没有意义了”[16]。只有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的竞争权利,体育竞赛才有意义。其次,要严格遵守公平竞争的原则。公平竞争要求运动员和裁判员都得讲诚信,不得侵犯他人的权利。运动员要公正和诚实地参加比赛,裁判员要客观和公正的执裁。另外,要切实保障公平竞争的原则。体育法规和竞赛制度要进一步规范健全,加大违规违纪成本。在体育竞技中,运动员任意停赛罢赛、使用兴奋剂、恶意犯规、消极比赛、参与赌球等违背公平竞争的行为都应受到严厉惩罚;裁判员执法不公、收受贿赂、吹黑哨等行为必须受到谴责乃至法办。
4.2 体育核心价值观实践的路径选择
1)政府体育部门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
尽管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近年来发生可喜的调整和变化,但西方社会还习惯于批评我国体育政治化。当前,我国体育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多元化、多层次体育消费需求,并且需要大力发展远未成熟的职业体育。政府主导的举国体制、体育领域资源配置的唯一化显然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体育发展的迫切要求。体育部门的职能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是中国体育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体育核心价值观实践的重要路径,必将极大提升我国的体育形象。“政府必须为公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这不仅是因为公共产品和服务如果由市场提供则无法实现公平,也因为从国家起源看,为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是国家最主要的职能,甚至是政府存在的理由”[17]。体育强国的经验是,政府主要负责体育的宏观调控,从体育职能、目标、政策等方面追求体育系统的自我协调,一般按照客观形成的体育市场规模,确定和配置体育产品和服务,让市场决定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价值;政府负责公共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与管理,适当参加体育法规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等。这些为我国体育体制深化改革、弱化体育政治化提供良好借鉴思路。
2)学校体育由体教分离向结合转变。
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学界共识,体育只有回归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是体育健康发展的前沿阵地,大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扎根于此。要解决当前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脱节的问题,就要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任务交给学校,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竞技人才培养体系,让学校成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地。广大中小学校立足学校自身条件和特色,把业余运动训练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同时,高等学校充分发挥教学和科研优势,提升运动训练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运动技术水平,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另外,创新竞赛体制,使大中小学相互衔接,举办不同层次运动竞赛。最后,将可职业化的运动项目推向产业化发展,产业化的同时加强规范化,职业比赛与业余比赛严格区分。实现体教结合,由学校、政府、社会共同承担竞技人才培养,与世界体育强国人才培养模式接轨,这有利于塑造我国体育形象。
3)体育社团由虚设向实体转变。
随着社会各界对于体育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来自社会组织和个人对体育的支持变得日益重要。民间社会的组织化程度高,意味着政府组织对民间社会干预的相对弱化,意味着社会成员能以更多重身份参与体育管理。社会发展程度越高,社会组织的数量越多,社会管理主体就越多元。人们可以凭借不同的社会身份、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与各种体育功能分化的体育社会组织,满足人们对体育多样化需求。因此,要深化体育社团的改革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办体育,大力发展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社会组织,使社会、个人真正成为支持和管理体育的力量。2012年12月15日,全国第一个去行政化的体育社团——广东五人制足球协会在广州成立,这是国内第一个没有主管单位且管办分离彻底的省级足球协会,这标志着行政垄断各级竞技比赛的体制被打破。2015年8月17日,《中国足球协会调整改革方案》正式对外公布,中国足协也与体育总局正式脱钩,“管办分离”正式付诸于实践。按国际惯例,我国在体育范围内全面推行“管办分离”,体育社团由目前的虚设向实体转变,加大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进程,必将促进中国体育的发展,提升我国的体育形象。
参考文献:
[1] 李向前,郑志强. 体育形象与国家形象探讨[M].体育文化导刊,2013(4):5-8.
[2] 胡晓明. 国家形象[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0-50.
[3] 郭丹. 《纽约时报》中的中国竞技体育形象建构研究——以2008—2012年的报道为例[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5:39.
[4] 吴光远,黄亚玲. 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26.
[5] 蒙军,刘锟. 体育价值观及其评估模型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2015(4):177-179.
[6] 习近平.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 人民日报,2014-01-01(01).
[7] 刘艳房,朱晨静. 国家形象建构与中国价值的國际传播[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7(4):145-148.
[8] 张华. 中西方体育核心价值体系产生背景及调节方式的比较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11,32(9):69-72.
[9] 袁贵仁. 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
[10] 慈鑫. 一场争议背后被扭曲的体育价值观[N]. 中国青年报,2012-09-23(04).
[11] 任海,王芳,赵卓. 论体育强国的国际影响力[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1):3-9,18.
[12] 曾诚,邓星华. 体育国际话语权与中国国家形象构建[J]. 体育学刊,2016,23(4):39-42.
[13] 石刚,李丽娜. 核心价值面面观[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46.
[14] 易剑东. 运动员精神的力量[N]. 光明日报,2008-08-16(08).
[15] 刘湘溶. 体育文化建设论纲[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5):5-17.
[16] 龚建林. 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生态体育[J]. 体育学刊,2008,15(7):20-23.
[17] 易剑东. 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逻辑基点与价值取向[J]. 体育学刊,2011,18(1):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