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蒙昧与生态智慧嬗变*
——长春市城市生态规划思想演绎及实践解读

2018-04-22赵宏宇解文龙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长春市规划空间

赵宏宇 韩 超 解文龙

0 引 言

我国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起始时间传统认知为20世纪80年代[1]。但吉林省长春市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进行了一次相对系统的城市生态规划及生态实践探索,不仅运用了大量的国际城市生态规划思想理论与方法,同时进行了全方位的建设实施,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应对洪水灾害,并实现了城市绿地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显著效果。类似的生态规划思想要比生态设计之父麦克哈格于在美国开展的类似研究早了近40年。由此看出,长春市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实践在我国城市生态规划发展史上的地位非同小可。

本文从较为典型的早期城市生态规划案例的深入挖掘出发,对其经典的“流绿空间”体系以及城市规划思想内核的波动进行解读,以期为我国城市生态规划的丰富与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 长春在我国城市生态规划发展史上的地位

1.1 国内外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实践起始时间对比

经过对国内外城市生态规划理论发展及生态实践历程的综述得出(表1-2),20世纪之初,生态学自身已完成其“独立”过程,其思想广泛向城市规划以及其他应用学科渗透[2],并迎来了城市生态规划发展的第一个高潮[3]。而目前我国城市生态规划研究与实践公认的起始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但经研究发现,长春市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进行了城市尺度的城市生态规划及生态实践探索,是我国罕有的较早运用生态规划思想及生态智慧观建设实施的城市。因此,将我国城市开展生态规划实践的时间向前推进了近半个世纪。

1.2 国内现代城市生态规划与生态实践的先驱探索者

据现在所能搜集的资料来看,长春市是我国第一个在城市生态规划发展史上开展现代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城市。

早在1932年11月,与其他正在饱受战争摧残的国内其他城市相比,长春在世界优秀生态思想的指导下,在来自世界各地前沿规划技术人员的配合下,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自建城以来第一次城市尺度的城市生态规划,其规划方案融入了“田园城市”理论、邻里单位等多个成熟的具有生态思想的城市规划理论[4]。

长春市不仅在城市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上在中国最早开展研究,在实施建设方面也是最早进行研究的城市。从1932年11月融合东西方生态思想的城市生态规划正式颁布至1939年,仅经历了时长7年的实施建设,长春市将城市核心地区的城市生态系统及设施按照规划方案基本实施完毕(图1-2)。并且,长春市城市建设的三个阶段就都非常重视绿地及绿化设施的建设(表3)这与同时期只重视建筑建设的其他城市相比,在城市生态规划中迈了很大一步。从此,长春市形成了具有城市名片特征的生态基底——“流绿空间”体系,并成为国内较早出现公园建设的城市之一。

表1 国际生态规划理论发展及生态实践历程[4-10]Tab.1 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planning theory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actice history

1.3 我国最早为城市生态规划实施提供法律保障的城市之一

长春市在1936年就开始利用《都市规划法》为其城市生态规划落地实施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探索。《都市规划法》于1936年6月12日正式颁布,其中明确规定了规划区域内的绿地用地界限,以防止街市侵占绿地[5]。据统计,伪满新京规划建设区域的100 km2中,公园绿地率高达7%。其法律严格的保障,有力地推进了长春市城市生态规划的快速落地实施,并促使长春市的绿地率等相关指标,达到与欧美先进城市相媲美的水准[6]。

综上所述,长春市于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城市生态规划探索,丰富了我国城市生态规划发展史,将我国城市开展现代生态规划实践的时间向前推进了近半个世纪,已促使长春市成为我国城市生态规划发展史上的典型案例和实践样本。

表2 中国城市生态规划理论发展及生态实践历程[7-13]Tab.2 ecological planning theory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actice history in China

图1 1932年伪满新京(长春)国都建设计划图Fig.1 Manchuria new capital (Changchun) capital construction plan, 1932

图2 1939年伪满新京(长春)市街地图Fig.2 Manchuria new Beijing (Changchun) city street map, 1939

表3 伪满新京规划的三个实施阶段[6]Tab.3 three implementation stages of Changchun City in the Manehukuo Period (1932—1945)

图3 田园城市模型与伪满“新京”形态对比[14]Fig.3 the comparison between idyllic city model and the puppet Xinjing form

2 生态智慧萌芽阶段:东西方生态思想引导下的生态实践落地

2.1 在理论思想层面,受到国内外先进城市生态规划思想的共同影响

20世纪30年代,长春市在国内外先进城市生态规划思想的共同影响下,最终实施建设了极具生态智慧的是东西方优秀生态规划思想共同作用下的“流绿空间”体系。

一方面,在东方“因地制宜、道法自然”传统生态思想的影响下,建设者充分考虑并充分结合长春的地形地貌、众多带状水系分布等的特点,因地制宜,将伊通河几条支流和低湿地全被规划为多功能的、能够雨洪调蓄并抵御旱涝灾害的、平灾结合的亲水公园。

另一方面,20世纪初期正是生态规划初步形成时期,期间生态思想已经逐步渗透城市规划领域,并进行了早期的生态规划探索,然后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很大影响。在西方田园城市理论中“绿带隔离”的思想影响下,依据“田园城市”扇形城市结构[14],伪满新京建设中充分利用自然的城市水系作为各城市各分区的隔离绿带,营造了舒适的城市空间(图3)。同时,单从学术视角来看,1932年代,长春市作为一个亟待快速发展的城市,在融入“田园城市”、邻里单位等较为先进的思想后,长春市规划中的绿地系统与同时期沈阳、哈尔滨市相比(图4),系统性更强,为长春市建国以后成为我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一奠定了深厚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2.2 注重营造城市生态空间“质”和“量”

2.2.1 在生态空间的“质”上,建设了高可持续性的大型系统性“流绿空间”

长春市是我国最早进行公园建设的城市之一,其利用水系和绿地组织具有现代公共绿地性质的水系带状公园系统(即“流绿空间”)的做法在国内外是及其罕见的。梳理公园概念的产生及其传至长春的历史,是学者考察西方规划思想在全球传播的一个典型案例[15]。受西方生态思想的影响,伪满时期,长春市规划并实施了多条楔形公园绿带,并结合楔入城市的街道绿带系统将城区内的公园绿带联通,与外围的绿化体系共同构成公园绿地系统[15],形成了具有高可持续性的大型系统性“流绿空间”。不仅能够美化城市、为战时提供避难场所,而且能够在非常时期有效地应对洪旱灾害,对于城市雨洪安全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同时,营造的亲水公园,种类繁多,不仅包含具有现代公园意义的综合公园,还包含以“新京动植物园”(今长春市动植物公园)为代表的专类公园,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集动物和植物于一体的综合观展园。

2.2.2 在生态空间的“量”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长春市在20世纪30年代不仅实施了国内外鲜有的“流绿空间”体系,并在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体系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1932—1945年期间,长春市在规划中特别突出了绿地及公共空间在城区中的比重[16]。与国际上同时期定位为“都城”的巴黎、柏林、东京、华盛顿等城市进行对比可以发现,1940年的长春在城市生态空间规划及实践上具有极高的先进性。一方面,公园绿地面积已达10.8 km2,在公园数量及绿地规模上,已达世界领先水平。且其城市公园绿地率为7%,远高于同时期的东京(2.8%)和柏林(2%)(表4)[17];另一方面,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约31 m2[18],远高于同时期的横滨(2.6 m2)和现代城市规划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8 m2)(表5)。

综上所述,长春市在“都城”的城市定位影响下,在生态智慧萌芽阶段(1800—1945)形成了完整的“圈层+楔形”的“流绿空间”体系,并在建设模式及相关指标上都达到了当时的国际领先水平,为应对城市旱涝灾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 生态智慧波动阶段:适度协调生态建设与工业建设的关系

3.1 “全国工业基地”定位促使“流绿空间”体系逐渐破碎化

图4 日本占领期间,长春市、沈阳市、哈尔滨市的城市绿地规划图[6]Fig.4 the plan of urban green space in Changchun, Shenyang and Harbin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表4 国际同时期、同类型城市的公园绿地率比较Tab.4 comparison of park green space rates in the same period and the same type of cities in the world

表5 国际同时期、同类型城市的人均绿地面积比较Tab.5 comparison of per capita green area in the same period and the same type of cities in the world

表6 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表Tab.6 investment allocation table for capital construction in all sector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during the first and fifth periods

长春市城市定位由“政治中心”向“全国工业基地”的转变,促使城市建设转向“重生产、轻生活”的方式,导致“流绿空间”体系逐渐开始破碎化。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影响,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重大项目中的多个重点项目[19],如第一汽车制造厂、客车厂等相继选址于长春并逐步建设。虽然期间的1955版、1980版长春市总体规划强调要保护现有绿地,但是在“重生产、轻生活”“先生产、后生活””的背景下,长春市整体上更关注的是生存和生产问题。因此,经典的“流绿空间”体系陆续被各单位大院所侵蚀,但是“流绿空间”体系分散雨水、预防洪涝的基本功能还没有变,只是局部地区由地上的水系绿地变为地下排水道。

3.2 注重适度协调生态建设与工业发展的关系

虽然这一时期把关系人民生存和国家发展的问题放在首要解决事项的重中之重,但是长春市城市建设仍然注重协调生态建设与工业发展的关系。受到我国该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巨大改变的影响,这一时期我国的重点任务是集中优势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环节的工业化战略(表6),为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因此长春市在该阶段的生态建设让位于工业生产,其城市生态空间建设趋于停滞,部分“流绿空间”受计划经济影响,局部发生了被覆盖的现象。但在总体绿地格局和经典的“流绿空间”体系没有受到重创,基本维持现状布局。因此在城市生态实践方面虽稍有混乱,但在徘徊中前进,为生态智慧复兴阶段的“森林城”“国家园林城市”“流绿都市”建设保存了大量的绿地,为“森林城”及“国家园林城市”的成功申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5 国内同时期定位为“全国工业基地”的城市总体规划图[20-23]Fig.5 the overall plan of the cities positioned as capital city in the same period in China

将其与“一五时期”重要的全国工业基地沈阳、兰州、武汉、太原、洛阳等城市进行对比发现(图5),长春市虽强调生态建设让位于经济发展,但在徘徊中前进,仍以最低成本满足市民最基本生态需求,其城市空间的基本生态格局得以保存,并形成了让国内各城市纷纷效仿的具有“宽马路、四排树、圆广场、小别墅”特点的大气疏朗城市空间格局。

综上所述,虽然长春市的城市生态实践在生态智慧波动阶段(1946—1990)较为曲折,但是在徘徊中前进,为21世纪长春进行“森林城”等荣誉称号的成功申报保存了大量绿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生态智慧复兴阶段:系统复兴生态空间的有机联系

4.1 “森林城”定位促使更加注重城市生态空间的有机联系

长春“森林城”建设的契机,促使其城市生态实践开始关注城市生态空间相关指标的提升。自20世纪80年代生态规划概念正式引入我国以来,城市生态规划发展势头迅猛,国内外都做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24]。同时,1987年10月“城市及城郊生态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发展中的应用”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我国城市生态规划研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25]。受国内城市生态规划发展的影响,并随着1991年获批全国第一个森林城市建设规划之后,长春市持续注重“以生态效益优先,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建设思想,大力进行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21世纪初,市区绿地总量达到6 117.82 hm2,绿地率达到31.7%,绿化覆盖率36.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01 m2[26]。之后,经过持续不断的绿地建设,最终形成山岭与台地生态系统为基质,以河流与绿化带为廊道,以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与湖泊水库为重点斑块,基质、廊道与斑块有机联系的生态格局。

将其与哈尔滨、沈阳等城市进行对比发现,长春市在本阶段虽经济产值低于其他两市,但极为重视人民对于生态的实际生活需求,强调以人为本和生态均好性[27],绿化率始终居于亚洲大城市前列(表7),最终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且是我国四大“园林城市”中唯一一个位于严寒地区的城市。

表7 建城区园林绿化覆盖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比较Tab.7 investment allocation table for capital construction in all sector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during the first and fifth periods

4.2 逐渐走高的城市定位促进“流绿空间”的系统性复兴

长春市城市定位由“全国工业城市”向“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转变,促使长春承担引领东北亚区域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重任,进而促进“流绿空间”的系统性复兴。因此在前一版长春市总体规划(1980版)实施效果欠佳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于2003年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中提出“流绿都市”的目标[28],重新开始逐步恢复被掩埋的“流绿空间”并积极创造长春“新时代”的“流绿空间”(图6)。同时,在2018年9月完成编制的最新版《长春市总体城市》中,重点强调要恢复择机恢复老城区历史水系,完善长春市“流绿空间”体系。并经过对近5年的易涝点统计分析,得知长春市老城区60%的严重易涝点都处于变为暗渠的历史水系空间周边的基础上(图7),对长春市历史水系修复效果进行模拟评估,得出如恢复老城区5条历史水系能够提高所在汇水分区的调蓄总量9倍(图8)。更为重要的是,恢复与完善“流绿空间”的种种举措与2015年国家住建部提出的“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

由此可见,在生态智慧复兴阶段(1991至今),长春市城市生态实践逐步实现了由“局部”到“系统”、由“相互独立”到“有机联系”的彻底转变。同时标志着现代系统的“生态伦理观”已经完全融入长春市的生态规划及生态实践。

5 结 论

图6 长春市历版总体规划中的规划绿地对比Fig.6 Changchun's previous master plan green line control chart

综上所述,作为国内现代生态规划与生态实践的先驱探索者,长春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形成了一系列极具生态智慧的生态思想,其嬗变过程丰富了我国城市生态规划发展史,并且长春市已成为我国城市生态规划发展史上的典型案例和实践样本。

20世纪30年代,在城市生态规划还未正式引入我国,长春市已追随国际生态规划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在学术理论方法、城市生态建设管理、保障实施体系上,进行了具有现代城市生态规划意义的成功探索,其生态实践比1986宜春市在国内首个提出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而进行的生态实践[29]早了50余年,对丰富中国现代城市生态规划史具有巨大贡献。

尽管在后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一部分已建成的、充满生态智慧的“流绿空间”被掩埋,出现了极少部分的“生态蒙昧”的现象,但是伪满时期所积累的生态本底及生态思想绝大多数依然存在,并在雨洪调蓄、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生态思想及后来随着时代变化而进行的有益演进,这些动态的生态智慧观都非常值得国内城市尤其严寒地区城市的借鉴。

图7 长春市老城区易涝点与历史水系的关系图Fig.7 map of waterlogging point and historical water system in Changchun old town

长春市“流绿空间”已成为寒地经典的城市生态建设范式。为强化并发扬这一特色,2003版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中就提出“流绿都市”的目标。同时,“城市双修”背景下正在编制的两个国家级试点项目(2017版《长春市总体城市设计》和2017版《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实现传统生态实践智慧的高度回归为目标,强调要择机恢复以历史水系为主体的“流绿空间”,实现城市修复和城市修补的同时,拉动老城区的复兴,同时解决当前长春市逢雨必涝的城市安全问题。并且长春市历史水系作为“流绿空间”的核心载体,其生态修复工作已在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成功完成立项。这些重要举措将引领长春市未来生态实践再次走向国际前沿研究领域,为未来其他城市的城市双修提供新的生态智慧范式与借鉴。

本文的撰写得到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同济大学“千人计划”客座教授象伟宁老师,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房友良研究专员,东北师范大学曲晓范教授,同济大学王云才教授以及南京林业大学汪辉教授的悉心帮助,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宝贵建议;同时,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在吉林建筑大学寒地城市设计研究中心的全体教师与同学的大力协助下开展的,由衷地感谢他们!

图8 长春市历史水系调蓄功能评估图Fig.8 evaluation map of storage function of historical water system in Changchun

猜你喜欢

长春市规划空间
登泰山
奔跑的小浪花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
拾荒助学子 温暖众少年长春市
长春市吉航汽车维修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