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8-04-21汤丽敏董正秀杨艳
汤丽敏 董正秀 杨艳
摘要: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丰富、种类多样、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深厚,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在文化传承与保护发展的过程中,生存环境恶化、保护资金缺乏、保护措施不足、传承人断代等问题,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遭遇困境。本文在分析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发展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市;保护现状;发展策略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带动一个地区甚至一座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因此,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新方法、新路径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从南京“非遗”的类型与特征入手,分析南京“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开发现状,并提出一些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征
(一)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
截止到2018年9月,南京市政府公布的《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收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为145项(不含拓展项目14项),其中包括国家级11项,省级75项。南京目前拥有的市级“非遗”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传统体育竞技与杂技、民俗等十个类型,如图1所示。其中,传统手工技艺、传统舞蹈、民间文学的数量相对较多;其次是传统美术和民俗;传统竞技与杂技、曲艺和传统戏剧的数量相对较少。
(二)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1)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南京的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数量众多,其中不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例如:“伍子胥故事”、“项羽故事”、“崔致远与双女坟的故事”、“长芦民间传说”、“大报恩寺的传说”等,记录了古老的南京历史。
(2)体现着强烈的地域特色
“板鸭、盐水鸭制作工艺”、“秦淮(夫子庙)传统风味小吃制作技艺”、“秦淮灯会”、“雨花石鉴赏习俗”、“江浦手狮”、“麻雀蹦”、“仿古牙雕”、“金陵竹刻”等项目展示着独特的南京生活習俗和民间审美特征。
(3)映照出古都的文化地位
“老地名”和传统手工技艺最能体现南京曾经拥有的都城文化地位。特别是“云锦技艺”、“金箔锻制技艺”、“真金线制作技艺”、“十竹斋饾彩拱花技艺”等反映皇家御制的传统技艺,并没有因为南京都城历史的改变而消失,而是生生不息的传承至今。
二、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一)不同行政区之间保护状况差异明显
秦淮区、高淳区拥有“非遗”项目数量较多,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的数量也较多。这两个区对于“非遗”的保护投入力度也较大,成效较显著。秦淮区专门成立了非遗科,同时由省人大通过了《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保护条例》,把非遗保护纳入保护条例中,包括给非遗传承人提供场所、组织活动、经费支持等细则。秦淮区已建成2个“非遗”主题馆和11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高淳区已在桠溪慢城内建成国家级民间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并拥有南京市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江宁区、六合区、玄武区依托“非遗”的地方资源特色,探索出多样化的保护传承途径。江宁区“非遗”项目主要是传统手工技艺和传统舞蹈,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性强,适宜结合“民俗文化节”加以传承。六合区将美食、绘画、雨花石、民歌编辑成四套教材,在全区一到六年级的小学开设“非遗”文化课程,将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玄武区“非遗”项目以传统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为主,尤其是传统美术项目数量较多,等级也较高,已经建立金陵竹刻艺术馆、南京工艺牙雕加工厂、南京剪纸传承基地、苏作小木家具博物馆等重点基地。
浦口区、溧水区、鼓楼区、栖霞区虽然“非遗”项目的数量不很多,但是都拥有等级较高的“非遗”项目,目前正在加大力度推进发展。例如,浦口区有“项羽与浦口历史传说”、“江浦手狮”、“张氏接骨”、“徐氏毛笔”等4个省级项目;溧水区有“骆山大龙”国家级项目和“跳当当”、“打社火”、“祠山庙会”等3个省级项目;鼓楼区有“马祥兴清真菜烹制技艺”、“京苏大菜烹制技艺”、“妈祖庙会”等3个省级项目;栖霞区有“金箔锻制技艺”国家级项目和“栖霞龙舞”、“真金线制作技艺”、“金陵折扇制作技艺”等3个省级项目。
建邺区、雨花台区的“非遗”数量很少,都是仅有2个市级项目。不同的是,建邺区集中精力打造“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先后获批建设了以南京云锦研究所为代表的5个国家级云锦织造技艺生产性保护基地。相对而言,雨花台区的“西善民歌”和“南京微雕”两个项目面临的传承保护困境则较大。
(二)不同项目之间保护效果相差显著
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例。
民俗类项目“秦淮灯会”和传统舞蹈类项目“东坝大马灯”、“骆山大龙”的文化传播基础较好,展演性较强,凭借元宵节、民俗节庆等活动,这类“非遗”得以较好的展示与传承。与之形成反差对比的是,曲艺类项目“白局”虽然也具有展演性,但是由于传统曲艺表演的方言、内容、表演形式等方面的特殊性,造成受众范围受限、难觅传承人等困境,使得“白局”的传承发展阻力较大。
同为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保护与传承的效果也参差不齐。“云锦织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长久以来备受南京市政府重视,在世遗申报、品牌宣传、技艺恢复、传承人培养等方面得以积极扶持,目前已获批建设国家级生产性保护基地。“金银细工技艺”项目的保护单位宝庆银楼是南京市知名文化企业,对技艺保护的投入力度较大,该技艺已于今年5月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对比而言,“金陵刻经”、“金箔锻制”等传统手工技艺项目的发展前景可谓堪忧。由于这些技艺的使用价值在时代变迁背景下发生了很大改变,经济效益明显减退,迫使从业者改行,出现了传承人断代、工艺面临失传的困境。同时,单靠政府投入资金并不足以对这些面临失传的技艺进行合适的保护与恢复。
三、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南京“非遗”传承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1)生存环境恶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历史传统文化和习俗的遗留,在工业文明和城市化进程的冲击之下,很多项目或是失去了实际使用价值,或是偏离了现代艺术审美,从而变得鲜为人知。
(2)保护资金缺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收集整理和文物修缮恢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仅靠有限的政府投入并不能有效促进遗产的保护。由于经费不足,一些项目的技艺恢复、设备修缮都被搁置。甚至導致一些技艺和文物资源失传或毁坏。
(3)保护措施不足
虽然已经出台《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并建立了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但仍不够完善。特别是在推动“非遗”作品创新、版权保护、文化宣传、人才培养等方面还缺少具体有效的措施。
(4)传承人断代
难觅传承人已经成为阻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发展的一个最迫切的问题。一些“非遗”项目的经济效益较弱,导致从业者工资收入微薄,加之技艺的学习需要长期的坚持,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很小。如果做兼职传承人,又会影响到技艺传授的连续性和专业性。
(二)南京“非遗”保护与发展的策略
(1)健全保护体系
除了科学制定评审标准和完善遗产数据库之外,还要做好以下工作:文化遗产的学科性研究,生产性保护与原真性保护的协调途径,培育健康良性的遗产发展生态环境等。特别是要全面分析不同类型的遗产项目,建立多元化的保护模式。
(2)扩大资金投入
要构建完善的资金投入机制。除了政府划拨财政经费之外,还可以发起社会机构成立“非遗”文化基金,利用文化产业平台,打造“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吸纳民间组织共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3)完善保护措施
南京市政府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中计划到2025年,建立完善不少于100个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所。传承基地的运作重于建立,要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进产业化开发利用、实践原真性保护原则等方面落实具体措施。
(4)重视人才培养
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保护与培养。一方面是保护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保护已经被认定的代表性传承人,特别是保护他们从事“非遗”文化生产制作的权益,也包括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培养“非遗”的新一代人才,让灿烂的文化后继有人。
五、结论
由于历史发展、自身价值变化、传承人接续等问题对“非遗”项目的影响不尽相同,因此,“非遗”保护与传承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性课题。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初显成效,未来可以探索更多的保护方式,让“非遗”在保护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从而形成“非遗”保护和发展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非物质文化遗产[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非物质文化遗产/271489?fr=aladdin.
[2]徐宁.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全览[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
[3]刘立云.南京市2013年度非遗调查报告[J].青年科学,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