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M范式下青少年错误记忆的研究
2018-04-21陈实
摘 要: 目的 为了探究青少年错误记忆的水平及年龄对错误记忆的影响,进行了青少年错误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 采用被试间设计,在DRM范式下,以汉语词汇为学习材料,将被试青少年分为8岁半组、11岁半组、15岁半组进行实验,使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年龄对青少年正确记忆及错误记忆均有显著影响; 结论 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正确记忆及错误记忆均有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 错误记忆;青少年;DRM范式
1引言
记忆是指大脑对其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回忆以及再现或再认,记忆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1]。在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Ebbinghaus开创了记忆的科学研究领域。1932年,Bartlett发表了《记忆: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一项研究》一书,指出了记忆研究的一种新取向:使用故事和图画等有意义的材料进行研究[2]。错误记忆的研究直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逐渐进入学者们的视线。当一个人错误地声明一个新词或事物他曾经见过或经历时,错误记忆就发生了[3]。E.F.Loftus等人提出了误导信息干扰范式,考察干扰信息在错误记忆中的作用[4]。Roediger和McDermott结合了Deese的研究[5][6],提出的Deese-Roediger-McDermott(DRM)范式,则是基于单词的错误记忆研究方法,这是研究错误记忆的经典实验范式。一般而言,经典的DRM范式中包括36个词表,每个词表由一个未呈现的目标词,也被称为关键诱饵(如炎热),和与它相关联的15个学习项目(如夏天、出汗等)组成,结果发现被试往往在及时回忆测验中以很高的几率报告那些高关联词。近年来一些学者采用DRM范式及其多种变式,控制各种不同的实验变量进行考察[7]。结果发现,错误记忆容易受到词表容量、呈现方式、间隔时间、测验效应、重复学习、预警提示、年龄因素、遗忘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Piaget的认识发展理论来看,7、8岁至14、15岁正是思维由具体运算阶段转向形式运算阶段并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8]。本实验希望能够更进一步探索青少年错误记忆发生、发展的一些规律。研究青少年的错误记忆现象,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记忆效率,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对于青少年错误记忆的研究,也可以推广到青少年目击证词等方面,能够较好地避免错误的目击证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本实验选取了南京市某小学二年级某班(八岁组,实际年龄约为八岁半,因为在五月份做的实验,成长了半岁)40人、五年级某班(十一岁半组)36人及某中学初三年级某班(十五岁半组)34人进行了研究。实验前获得了学生、校长、班主任及学生家长的同意。
2.2研究工具与过程
实验采用被试间设计,三个班级即为三个组。实验地点为各学校的计算机教室。实验开始前,先给同学们展示实验指导语:同学们好,下面你将参加一个记忆方面的实验,请记住幻灯片上呈现的汉语词,每个词呈现5秒钟,一组呈现完后会出现一幅画供大家欣赏,六组词汇全部呈现完毕之后,开始测验,测验的任务是在所呈现的词表中,分辨出哪些是刚学过的,哪些是未学过的。请各位同学独立完成,不要互相交流。
随后,采用郝兴昌编制的DRM词表(该词表中的词汇经过二年级老师的确认,同学们完全掌握)进行正式实验[9]:随机将测验词的颜色设置为红色或者蓝色, 每种颜色各包含45个项目词。DRM词表用幻灯片的形式统一呈现,每个词自动呈现5秒钟,每组词表呈现完会有个20秒的分心测验。六组词表放映结束后,给同学分发试卷进行测验。试卷包含了90个学习项目、6个关键诱饵及54个无关词,共150个词,随机排列。试卷有两套,一套测验词全部为红色、一套测验词全部为蓝色,每个班各一半同学使用红色测验卷或蓝色测验卷。20钟后统一收回试卷。
3结果
数据收集完毕后,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
3.1 学习词的再认率
表1 学习词再认率的2×2×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由表1可知:
图1 记忆的年龄效应
(1)测验词颜色的主效应不显著;
(2)年龄的主效应显著,对年龄进行两两比较,结果见图1。学习词在8.5岁与11.5岁上有显著差异(p<0.01);学习词在8.5岁与15.5岁上有显著差异(,p<0.01);学习词在11.5岁与15.5岁上有显著差异(p<0.01);
(3)学习词颜色的主效应不显著;
(4)学习词和测验词的交互作用显著。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当测验词为红色时, p<0.01;当测验词为蓝色时, p<0.01;
(5)年龄和测验词的交互作用显著。简单分析表明,8.5岁在测验词颜色再认上无显著差异(p>0.05);11.5岁在测验词颜色再认上无显著差异(p>0.05);15.5岁在测验词颜色再认上边际显著(p=0.06)。仅在15.5岁时蓝色测验词的再认率高于红色测验词。
(6)学习词、测验词、年龄的交互作用显著。对交互作用进行进一步的简单分析可知,年龄为8.5岁时,测验词和学习词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年龄为11.5岁时,测验词和学习词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年龄为15.5岁时,测验词和学习词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
3.2关键诱饵的虚报率
表2 关键诱饵虚报率2×2单因素方差分析
注:*p<0.05, **p<0.01, ***p<0.001
由表2可知:
(1)对于关键诱饵虚报率进行探究,测验词颜色的主效应不显著;
(2)年龄的主效应显著,对年龄进行两两比较,结果见图1。关键诱饵在8.5岁与11.5岁上有显著差异(p<0.01);关键诱饵在8.5岁与15.5岁上有显著差异(p<0.01);关键诱饵在11.5岁与15.5岁上有显著差异(p<0.01);
(3)年龄和测验词颜色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3.3无关词的虚报率
表3 无关词虚报率2×2单因素方差分析
注:*p<0.05, **p<0.01, ***p<0.001
由表3可知:
(1)对于无关词的虚报率进行探究,测验词颜色的主效应不显著;
(2)年龄的主效应显著,对年龄进行两两比较,结果见图1。无关词在8.5岁与11.5岁上有显著差异(p<0.01);无关词在8.5岁与15.5岁上有显著差异(p<0.01);无关词在11.5岁与15.5岁上有显著差异(p<0.01);
(3)年龄和测验词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4讨论
4.1年龄特征及认知发展水平对青少年正确记忆的影响
人类的基础记忆能力呈倒U型发展趋势[10],即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发育的完善,基础记忆能力逐渐增强,成长到一定年龄(一般为12、3岁)基础记忆能力达到巅峰,并且基础记忆能力会一直保持在这一水平直到某一年龄(约为30岁)。实验中,青少年的记忆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11.5岁青少年的记忆能力是最突出的,虽然在15.5岁时记忆能力不如11.5岁,但仍远远高于8.5岁青少年。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人在7~11岁时的认知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8.5岁的青少年其认知水平还属于具体运算的较低层次,因此不能很好的运用记忆策略,记忆编码过程也更多的依靠事物的外部特征。人在11~15岁时的认知水平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这时候认知发展水平较为完善,这一阶段人们能够很好的运用记忆策略,这有助于正确记忆水平的提高。因此,11.5岁青少年的记忆能力高于8.5岁青少年。因为11.5岁青少年能够主动运用一些记忆策略,强化了记忆能力。但是实验中15.5岁青少年的记忆能力显著低于11.5岁青少年。依照过去的研究,记忆能力不应该15.5岁时就开始衰弱。经过分析,这可能跟学习词颜色与测验词颜色不同有关。由于学习词、测验词和年龄间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即测验词颜色的改变,使得青少年在记忆编码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并且15.5岁青少年的偏差要强于11.5岁青少年,也就造成了15.5歲青少年正确记忆下降。针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记忆由自动加工系统和控制加工系统组成[11]。由于15.5岁青少年的认知水平较11.5岁青少年的认知水平高,在记忆的加工中有更为严谨的控制过程,即对于学习词的加工过程更严格(例如对学习词的外部特征,如大小、颜色等做了详细的编码),而当测验时,由于一些学习词颜色的改变,使得原有编码(如学习词汇为红色)不能匹配测验词所具有的新特性(如测验词汇为蓝色),最终导致了该年龄段青少年学习词再认率的降低。
4.2年龄特征及认知发展水平对青少年错误记忆的影响
儿童很少发生错误记忆,而老年人的错误记忆则比儿童多[12]。但错误记忆的趋势并不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总体上看,错误记忆与真实记忆有着类似的发展轨迹,都是倒U型。本文的实验结果也符合这一规律。对于错误记忆的这一规律,可以用错误记忆的模糊痕迹理论(FTT)解释[13]。根据该理论的观点,记忆存在字面痕迹和要点痕迹两种记忆痕迹。字面痕迹指的是学过项目的物理信息、表面信息,是刺激的物理特征;而要点痕迹指的是刺激的概括性信息、抽象的意义等。对于错误记忆,字面表征和要点表征的作用相反,字面提取一方面可以增加所学项目的特异性细节和关键诱饵进行区分,一方面可以用认知策略抑制认知的熟悉性,而降低错误记忆,而要点提取却通过增加所学项目的熟悉性而增加错误记忆[9]。错误记忆的年龄差异在于字面加工与要点加工伴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动态变化:由于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人们会更多的依赖于语义编码,从而更容易对那些导致错误再认的语义信息进行编码和提取,而较少编码或提取那些引起正确再认的区分性细节信息,因此在这一阶段内错误记忆会逐渐上升。而达到一定年龄段后,由于认知能力的下降,减少了对于容易导致错误再认的语义信息的编码和提取,使得错误再认降低。在实验一中,8.5岁青少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认知水平低于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11.5岁和15.5岁青少年,也就是说11.5岁和15.5岁的青少年更容易对要点痕迹进行编码,进而对于那些意义与学习词具有高关联的关键诱饵产生诱发,导致了更多的错误记忆。而为什么实验一中15.5岁青少年的错误记忆比11.5岁青少年低,这是值得研究的。理论上,11.5岁青少年的认知水平不会高于15.5岁青少年,故11.5岁青少年产生的错误记忆也不会高于15.5岁青少年。对于这样的结果,合理的解释是:15.5岁青少年在记忆的提取阶段有更高的监控水平,不容易对于具有高关联的关键诱饵进行提取,因此使得错误记忆降低。■
参考文献
[1] 杨治良. 漫谈人类记忆的研究[J]. 心理科学, 2011(1):249-250.
[2] 杨治良, 王思睿, 唐菁华. 错误记忆的来源:编码阶段/保持阶段[J]. 应用心理学, 2006, 12(2):99-106.
[3] 李宏英, 隋光远. 错误记忆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 2003, 26(3):512-514.
[4] Loftus G R, Loftus E F. The influence of one memory retrieval on a subsequent memory retrieval[J]. Memory & Cognition, 1974, 2(3):467-471.
[5] Roediger H L, Mcdermott K B. Creating false memories: Remembering words not presented in list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 Cognition, 1995, 21(4):803-814.
[6] Deese J. On the prediction of occurrence of particular verbal intrusions in immediate recall[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59, 58(1):17.
[7] Huff M J, Bodner G E. When Does Memory Monitoring Succeed Versus Fail? Comparing Item-Specific and Relational Encoding in the DRM Paradigm[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 Cognition, 2013, 39(4):1246-1256.
[8] Inhelder B, Piaget J, Parsons A, et al. The growth of logical thinking:,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M]// The growth of logical thinking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 : an essa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ormal operational structures. Basic Books, 1958:412-414.
[9] 郝兴昌. DRM范式下的儿童错误记忆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10] Brainerd C J, Reyna V F. Fuzzy-Trace Theory and False Memory[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0, 11(5):164-169.
[11] 郭秀艳, 万璐璐, 郭晓蓉,等. 錯误记忆的无意识机制初探[J]. 心理科学, 2005, 28(2):362-367.
[12] 黄一帆, 王大华, 肖红蕊,等. DRM范式中错误记忆的年龄差异及其机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1):24-30.
[13] Brainerd C J, Reyna V F, Ceci S J. Developmental reversals in false memory: A review of data and theory.[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8, 134(3):343-82.
作者简介:陈实,1991年出生,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