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考量 合理决策
2018-04-20贺蓉
贺蓉
幼儿园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对大大小小的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这与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内容和性质有极大关系。对幼儿来说,“一日生活皆课程”,从幼儿来园到离园的全过程是需要教师思考和规划的。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一过程中出现的繁杂问题,从什么角度去思考和分析这些问题,这对幼儿园教师是不小的挑战。
从上面的案例描述中我们看到,这位老师能够根据班级幼儿的发展情况,参照幼儿发展目标,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可能需要改进的方面。例如,教师发现幼儿到了大班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仍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便考虑在一日生活中创造机会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我们也看到,这位老师认识到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需依靠家园的合力,因此,在开展一系列活动前召开家长会,和家长在思想上达成了一致,以争取家长的理解和在教育上的协同配合。
但同时,如果我们深入地分析案例中所提及的各方面信息,会发现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首先,根据这位老师的描述,该班幼儿确实在不少方面表现出自理能力不足的问题,看得出来,幼儿在生活自理方面存在“依赖”和“被动”的现象,而且这似乎不是个别现象。令人感到疑惑的是,教师日常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工作是如何开展的?为什么此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的表现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此时教师却“突然”发现这一问题并认为需要采取措施来改变了?是教师在考虑大班幼儿幼小衔接的问题时发现的,还是教师在对班级保教活动质量的评价中发现的?这也引发我们进一步反思:作为教师,要如何对幼儿的发展保持敏感并持续关注?
其次,教师发现问题后,主动采取策略推动幼儿的发展,积极地设计方案并付诸行动。从案例描述中我们无法看到教师制定的方案是怎样的,因而也无法看出教师制定和落实方案的角度和思路如何。然而,从教师与家长之间关于“能否让幼儿自己进班”的分歧可以看出,也许这些方案及其落实的过程仍存在纰漏。尽管教师组织召开了家长会,家长们也表示会配合教师的工作,但教师和家长的意见在多大程度上达成了一致?双方是否对于如何落实方案有了共识,对具体的责任和风险有所预见?这也提醒我们,作为教师不能一有想法就直接行动,而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并对结果作出预判。
由此,针对案例中所描述的情况,我认为教师若要作出合理、适宜的选择,至少需要从以下角度去思考和分析。
其一,考虑该决定对所有涉及的人的影响。
教师虽然制定了方案,但方案的实施并非教师个人的事。它还会涉及和影响班里的搭班教师、保育员、全体幼儿和家长以及幼儿园相关的管理人员等。教师要站在所有涉及的人的角度,去思考这一方案对他们提出了怎样的要求,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或困难。案例中教师争取到了幼儿家长在认知层面上的协同一致,但在家长具体要如何操作以及可能涉及的其他方面的问题上,也许考虑得尚不够充分。从案例的描述中,我们也无法看出教师对幼儿做了怎样的引导,无从得知教师是否争取到了幼儿园相关管理部门的配合和支持。
因此,建议教师围绕教育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听取所有人的意见,包括班里的幼儿、保育员、幼儿园管理人员等,请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把所有问题都列出来共同讨论。这不只是为了“稳妥”,而是从落实方案的角度把工作做细、把方案做实。例如,请保育员想一想,方案中哪些内容会对她的工作产生影响,对此她的想法是什么,并请她设想一下自己要怎么做才能避免出现新的问题。同样,幼儿园管理者要知晓教师的方案并参与,这样,管理者会思考班级的培养计划与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常规、制度是否存在冲突,并帮助教师去协调,例如,考虑是否要提供相关的资源甚至调整日常的工作流程、工作方式等。至于幼儿,他们是活动的主体,绝不是只能被动执行方案的“什么也不懂的小孩”。如果他们不知道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是“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也不知道在哪些活动中对他们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如果教师没有倾听幼儿的意见,甚至没有设身处地去想幼儿可能面对的挑战和困难,那么,要落实教师所制定的方案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可能导致安全等方面的后果。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全局意识,要根据已有经验作全面的思考,遇到问题多去问问相关的人,这样才能提升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其二,将保障幼儿的安全列为首要考虑的内容。
我们都知道,幼儿园教育最核心的价值是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而保障幼儿在园的安全是一条最为基本的要求。《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章“幼儿的安全”中,第十二条指出:“幼儿园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幼儿园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建立健全门卫、房屋、设备、消防、交通、食品、药品、幼儿接送交接、活动组织和幼儿就寝值守等安全防护和检查制度,建立安全责任制和应急预案。案例中的这位老师从促进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了班级实施方案。方案的执行必然会带来多种改变和影响,所以,我们要找出那些我们无法接受的“坏的改变和影响”并尽力将其排除,比如,排除那些可能威胁幼儿安全的因素。从案例中我们看到,当教师发现家长出于对“提升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简单化的理解而自发地作出让幼儿自己进班的决定,导致对幼儿的安全管理出现漏洞时,教师立刻要求家长“必须亲自把孩子送到班里”。这显然是保障幼儿安全的正确做法。但是,教师在面对家长“赶着去上班,时间来不及”“老人年龄大了,爬不动楼梯”等诉求时,又犹豫了。这说明这位教师具有同理心,也愿意倾听家长的意见,真心希望帮助家长解决实际困难。但是,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坚持的是,所有的决定都应以幼儿的健康发展为首要考量。所以,建议教师不妨站在保障幼儿安全的角度,组织和引导家长来思考、讨论他们能否承受幼儿安全问题的后果,站在合情合理合法的角度,與家长探讨出于安全的考虑,该作出怎样的决定。比如,提出要赶着去上班的家长,如果站在保障孩子安全的角度,就可能愿意提早出门。对于其他类似,也可以从这一角度去思考,从而作出更适宜的评估和决策。
其三,作出选择意味着要承担由此带来的责任。
即使最终的决策是允许幼儿早晨来园时自己进班,也不该是教师单方面的决定,而应该由大家共同担负职责并执行。对教师来说,除了需要整合前述不同人的想法和意见外,还要和幼儿、家长、幼儿园管理部门就具体的实施方法进行探讨并达成共识,以规避风险、划分责任。例如,在幼儿园管理部门的支持下设定便于成人观察和引导的安全进班路线,与有特殊需要的家长达成协助接送的约定,邀请一部分有时间也有能力的家长作为志愿者陪伴幼儿进班,等等。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方面,教师和家长还要注意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提出切合每个幼儿现有发展水平的要求,注意不要用简单化、“大一统”的标准来要求全体幼儿,须做到积极期望、大胆放手、小心保障和支持。同时,要关注计划和方案执行的过程,积极应对实际问题。
总之,幼儿园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教师遇到问题时要在坚守幼儿园教育的核心价值和明确教育者基本职责的前提下,整合来自外部的各种信息,积极主动地作出思考和判断。